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动态信息
 
生态文明润泽美丽杭州——写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15周年之际
2020-08-15 09:10


青山葱郁,碧水迢迢。8月的杭州,绿意盎然,风景如画。绿水青山是1000万杭州人民共同生活的美好家园。

长策高远,成愿未来。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考察湖州市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9天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发表《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评论,明确提出,如果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15年来,杭州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定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持续整治环境污染、不断提升生态优势、接续培育生态文化,将美丽杭州建设实践推向新阶段,让绿色成为杭州发展最耀眼、最动人的色彩。

绿色,是东海之滨的杭州多年悉心呵护的底色。历任杭州主政者以政治担当、历史担当、责任担当,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一棒一棒往下传,探索出一条富有杭州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杭州人民像保护眼睛那样保护绿水青山,像对待生命那样对待绿水青山,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赋予这片绿水青山旺盛生机和活力。

绿色,是经济发展、家园和美、人民幸福的亮色。浙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重要思想的发源地,杭州顺理成章地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者、美丽中国建设的先行者、全省打造“重要窗口”的领头雁,以杭州的生动实践充分印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巨大真理力量。

时光如梭。今天,我们再次回望日益秀美的江南水乡画卷,深深感知当初“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起笔落墨,如此有智慧,如此有深意,如此有远见,如此有担当。时代车轮滚滚向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历久弥新,愈益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绿色发展既是迈向高水平全面小康的重要途径,更是建设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有力支点。

“生态环境是杭州最具魅力、最富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和战略资源。”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周江勇说,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好这方山水,还人民群众蓝天白云、清水绿岸,让“西湖繁星”“钱塘碧水”“江南净土”成为美丽杭州的生动写照。2020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杭州市委、市政府召开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推进大会,发布《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实施纲要(2020-2035)》和《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周江勇说,推进新时代美丽杭州建设是坚决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结出更多硕果的政治责任,是厚植发展环境新优势、提高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大举措,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持续擦亮“幸福示范标杆城市”金字招牌的必由之路。如令如箭、如鼓如镗,建设新时代美丽杭州谋定了方向——着力打造闻名世界、引领时代、最忆江南的“湿地水城”,厚植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努力成为全国宜居城市建设的“重要窗口”。

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杭州坚持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治理、高水平保护,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自觉扛起生态文明之都和美丽中国样本的使命担当,走上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一条转型跨越之路,一条图景灿烂之路。

天下之美,各美其美。有大江大河之美,也有小桥流水之美;有大漠落日之美,也有市井烟火之美;有自然生态之美,也有历史人文之美。杭州之美,美在“最江南”,特在“最灵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杭州市有关工作汇报时作出重要指示:“杭州山川秀美,生态建设基础不错,要加强保护,尤其是水环境的保护,使绿水青山常在。希望更加扎实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使杭州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样本。”

“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一曲溪流一曲烟”的西溪湿地、“千里波涛滚滚来”的钱塘江……绿色生态是杭州发展的本底。建设美丽杭州,首要任务是建设美丽生态。护美绿水青山,方有金山银山。护美绿水青山,意味着,既护住好的生态,不能让它变差,又治理差的环境,努力让它变好;既解决老问题,减少存量,又解决新问题,防止增量;既在发展中保护,又在保护中发展。翻开杭州发展的记事本,“绿色”一词,历历在目。杭州坚持高水平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和清废攻坚战。从“五水共治”到“三改一拆”,从“三江两岸”保护到“美丽乡村”建设,从“五气共治”到“五废共治”,从强力推进“垃圾革命”到坚决打赢“八项清零”战役,污染防治成效明显,生态保护持续推进,城乡面貌不断改善,生态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绿色发展,需要创新体制机制来保驾护航。做好环境工作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经济增长是政绩,保护环境也是政绩。2013年年底,拥有千岛湖一湖碧水的淳安,被纳入不再考核GDP行列,取而代之的是以生态为先、民生为重的单列考核。“绿色GDP”“生态指挥棒”让不同自然条件、不同功能定位的地区因地制宜谋发展,避免“长跑的和游泳的一起比赛”的弊端。GDP不考核了,如何更好帮助淳安实现富民增收和跨越式发展?2019年9月29日,两件大事同时在淳安发生——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宣布全面启动,与此同时,千岛湖配供水工程正式通水。这是浙江和杭州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淳安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以体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为动力,以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为路径,保护好千岛湖一湖秀水,进一步打开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使淳安县域成为生态更优、发展更好、生活更幸福的美丽浙江大花园样本地。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离不开有力的法治保障。2016年5月1日,《杭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施行。杭州通过地方立法的形式,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化、制度化轨道,建立管理制度、保护制度、防治制度、补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等,立起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任何人、任何组织不能触碰、不得突破,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通过考核形成赏罚分明、奖惩有别的工作导向。

生态兴则文明兴。人类只有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和睦相处,才能生存和发展。如同古人所云:“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没有一马平川,没有一路风帆。杭州从全面高水平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站在“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哲学高度,保持定力、增强动力,练内功、蓄能量,以“头雁”标准扬长补短、扬长克短、扬长避短,为未来发展不断打造优生态、积蓄新动能。

100多年前,恩格斯提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一路高歌猛进。蓦然回首,才发现,江河变得浑浊,蓝天染上尘埃,家园黯然失色。率先发展的杭州,也首当其冲遭遇“发展瓶颈”,更早感受到了“破题”的压力:在传统粗放的“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发展方式下,一些地方“生活富裕了,生存环境恶化了”。车水马龙的喧嚣、雾霾围城的迷惘,淡漠了田园的乡愁,湮没了绿色的生机。经济与环境,如何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如何共生相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回答了时代之问。这一理念的创造性就在于,它不是用排他性的眼光来看待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而是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打开一条通道,指出了一种兼顾经济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的发展新路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种辩证关系: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生态环境是生存之本、发展之源,绝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单纯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拉动经济,一味靠低成本、低价格、低效益拓展市场,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发展难以为继;生态保护作前提,发展才是真正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

对杭州而言,走绿色发展之路不是选择题,而是一道事关百姓福祉、事关长远发展的必答题。杭州的决策者们敏锐而清醒地认识到,环境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什么样的产业结构与生产方式,决定了什么样的生态环境。绿水青山带来金山银山,就是一个推进转型升级的过程。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

做大金山银山,杭州赶上了最好的时代,遇到了难得的契机。杭州对高污染、高能耗行业,以最严格的环保标准,抓好监督与整治,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制定实施负面清单制度,从源头杜绝环境污染,守护生态环境;发布“新制造业计划”,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发展目标,加快培育、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推进产业结构和产业水平迈向中高端;积极“打造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加快培育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发展电子商务、软件、信息产品制造等行业,加快推动生产方式绿色化,大幅提高经济绿色化的程度,让绿色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杭州裂变出巨大能量。对杭州而言,绿色发展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历史选择,更是通往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必由之路。

十年树木,木初成荫。

“绿云蔽日树轮囷。成阴结子后,记取种花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算的是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归结起来就是一本民生账。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条路,源于民生、归于民生,为的就是真正让群众过上更美好的生活。

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的“三美融合”场景,正在杭州大地徐徐展开。15年来,杭州在省会城市中率先建成“国家生态市”,连续5年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连续4年获得省治水考核“大禹鼎”、今年杭州又荣获大禹鼎银鼎,连续13年获得“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杭州森林覆盖率达66.84%,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首位,西湖、京杭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先后申遗成功,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94.5%……在杭州,天蓝、水清、山绿、地净、景美,人与自然相守望、零距离;在杭州,富饶秀美、和谐安康、人文昌盛、宜业宜居,人与社会同呼吸、共命运。在杭州,路路皆风景,村村皆景区,繁华都市在左,美丽乡村在右,“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的大气江景,“水草依依,白鹭飞芦”的湿地美景,“咫尺村烟接市尘,不妨长作杭州人”的美丽画卷,人们共享繁荣、诗意栖居,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价值指向,不仅为杭州发展跃升到新的历史层面提供了关键性抓手,更回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沉甸甸的绿色发展成绩单,来之不易。随着人们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对美丽杭州、美好生活的标准判断和体验要求也相应提高,尤其是经历了这次疫情之后,大家对生态破坏、环境安全更加敏感,对好山好水好空气等优质生态产品供给的期待更加迫切。建设新时代美丽杭州,就是要守护好人间天堂,让老百姓始终拥有满满的幸福感。杭州全面提升人居环境水平,围绕做精城乡“美丽单元”、做优城乡“美丽链条”、做特城乡“美丽面貌”有很多明确目标:全市今年改造300个老旧小区,总建筑面积超1200万平方米,惠及15万住户;今年建设500公里绿道,集中推广100条精品线路,明年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建成区5分钟步行可达绿道网”;对重点区域城市空间形态、景观视廊、公共空间、建设高度和风貌等进行全面控制和引导,精心打造城市轴线、城市天际线和建筑轮廓线。

建设美丽杭州,创造美好生活。杭州推动历史文化与生态价值提升相融合、绿色生活方式与文明习惯养成相融合、“最美风景”与“最美风尚”相融合,从“一处美”迈向“一片美”,从“一时美”迈向“持久美”,从“外在美”迈向“内在美”,从“环境美”迈向“发展美”,杭州实现了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双重改变、制度建设和价值共识的彼此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态获得感的和谐共进。

在绿水青山中受益的老百姓,迸发出强大的生态自觉。每一个人都来珍惜每一片森林、每一条江河、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都成为新时代美丽杭州的体验者、践行者,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崇尚生态文明的社会新风尚。

朴素的真理,往往拥有引领发展的巨大力量;开创性的探索,往往具有影响未来的深远意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开启的是一扇通往未来之门,让梦想烛照现实。未来的驶向是诗意栖息,青山永翠、碧水长流,是天人合一、敬畏万物,是永续发展、生生不止。

关山初度路犹长。前方的路,总是越过一峰又一岭,迈过一关又一坎。推进杭州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道必答的题,是一道难答的题,更是一道必须答好的题。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千百年来,白居易、苏东坡、杨孟瑛等一代代先贤致力于依水建城,共同孕育了形胜繁华的“三吴都会”,成就了钟灵毓秀的人间天堂。历史的接力棒交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中,更好地体悟和把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辩证法,让绿色发展持续释放出生态红利,我们才能守护好让后人诗意栖居的蓝天净水,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秀美山川。

今天,杭州正按照“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拥江枕河、人水相亲”的理念,以高水平打造“湿地水城”为建设新时代美丽杭州的主抓手,推动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深入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和利用,推进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提升三江两岸生态人文景观,启动建设湘湖和三江汇流未来城市实践区,打造湿地公园群落激活市域湿地资源,努力打造更多人民群众共享美好生活的绿色空间。这是一份庄严的承诺,也是一份美好的期许。唯其庄严,更需夕惕若厉;唯其美好,更需风发踔厉。

建设新时代美丽杭州,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东海之滨的这块沃土上,我们信心满怀,在山川秀美的“大花园”里,走好绿色发展之路,扛起使命担当、传承世代匠心,就一定能绘就新时代美丽杭州的“水墨画卷”,书写生态文明之都的“绚丽诗篇”,成为美丽中国的实践样本!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吴山平 编辑:王洁
 
动态信息 更多 >
· 王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 牢记嘱托谋发展 接续奋斗向未来
·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举行预备会议
·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
· 心声带上来 力量聚起来 继续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童心迎亚运、童谣来记录、童趣溢心间
· 杭州市检察机关出台保障亚运十大举措
· 111家企业加入“朋友圈” 杭州亚运会招商实现历史突破
· 创新能力全国第二,杭州凭什么?
· 杭州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创历史最佳
运河二通道 水陆大会战
杭城再落雪
3D打印“冰墩墩” 科普冬奥梦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