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图已绘就,奋进正当时。 日前,《中共杭州市委关于制定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规划《建议》)正式发布。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规划《建议》深入分析杭州进入新发展阶段面临的形势,全面阐释“十四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要求、主要目标、重大举措,并展望了2035年杭州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的美好远景。 规划《建议》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八次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杭州的发展基础、资源禀赋、特色优势,鲜明提出了高水平打造“数智杭州·宜居天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导向和目标定位。 一张蓝图干到底,阔步迈向大都市,未来五年的杭州,令人期许无限、憧憬满满。 打造“数智杭州” 凸显最鲜明标识 “十三五”规划即将圆满收官,如果要为杭州过去五年的经济社会发展找一个关键词,“数字”想必是不少人的选择。 过去五年,数字之于杭州是发展引擎,数字经济一马当先、高歌猛进,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4;数字之于杭州是生活方式,一部手机可以走遍全城,实现吃住行游购娱;数字之于杭州是治理能力,在全国率先建设城市大脑,“一脑治全城、两端同赋能”的运行模式令人耳目一新;数字之于杭州也是制度创新,以数字技术手段的创新为支点,撬动了体制机制的全方位变革。 这些“数字杭州”的发展成果在2020年经历了疫情大战大考的检验,成为城市发展最鲜明的标识。特别是2020年春天,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城市大脑运营指挥中心考察,对杭州市运用城市大脑提升交通、文旅、卫健等系统治理能力的创新成果表示肯定,并就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提出明确要求。 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面向“十四五”新发展阶段,规划《建议》提出打造“数智杭州”的更高目标。从数字化到智能化再到智慧化,让整座城市更聪明、更智慧,杭州的雄心不言而喻。 “杭州或许是全国第一个把‘数智’概念引入‘十四五’规划的城市,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这是对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演进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是对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内涵的提升,也是对整体智治的先行探索。”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郭占恒认为。 为了把新理念转化为新作为、新成效,规划《建议》谋划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比如,深入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探索推进“新工厂计划”,加快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探索建设数字自由贸易试验区,争取举办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打造全球数字贸易中心;提升杭州健康码超强链接功能,不断推出群众有感、治理有效的数字驾驶舱和应用场景,实现全面实时感知、全程实时分析、全域实时处置…… “规划《建议》要求我们进一步做强城市大脑数字驾驶舱的功能。锚定这一目标,我们将不断提升集约化、工具化、可视化、组件化能力,基于驾驶协议打通雪亮工程、基层治理等功能模块,让城市管理者通过数字驾驶舱就可以掌控全局,做到心中有数、管控有度。”杭州城市大脑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永生表示。 共建“宜居天堂” 彰显人民至上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句老少妇孺皆知的民谚,道尽人们对杭州的无限向往。“天堂”的美称,寄托人们对一座城市最美好的想象。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天堂”的那些美好特质,“宜居”是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的。一座美丽、富饶、繁荣、和谐、温暖的城市,必定是让人心向往之、不舍离去的,也必定是宜居的。宜居不宜居,人民群众会用脚投票,他们的感受和评价就是最根本的衡量标尺。 如何把“天堂”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如何在宜居城市建设上走得更远?习近平总书记同样为杭州指明了方向。他在西溪国家湿地公园考察时,要求杭州把保护好西湖和西溪湿地作为城市发展和治理的鲜明导向,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的宜居城市方面创造更多经验。 总书记有指示,杭州就要坚定不移抓落实。规划《建议》一方面传承杭州自古以来最宝贵的城市基因,另一方面彰显鲜明的时代特征,把“宜居”和“天堂”两个词合而为一,打造“宜居天堂”的美好蓝图呼之欲出。 为了把美好蓝图转化为生动实景,规划《建议》从生态环境、城乡融合、文化建设、生活品质等不同维度切入,谋划了许多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新举措。比如,按照“山水相融、湖城合璧、拥江枕河、人水相亲”的理念,深入实施“万顷湿地、万里碧水”工程,深化西湖西溪一体化保护提升;持续提升部省共建乡村振兴示范市建设成果,实施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深化“千万工程”牵引新时代乡村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礼堂、社区文化家园、“杭州书房”、文化客厅等文化阵地作用,提档升级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围绕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系统推进“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建设,全面构建学前教育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高中教育特色多样、特殊教育优质融合的高水平基础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规划《建议》中有关湿地建设的提法让人印象深刻,杭州可以充分利用城市湿地冷湿效应,合理布设城市通风廊道,加强城市森林绿肺建设,缓解中心城区热岛效应,让整座城市更舒适、更宜居。”杭州师范大学生命与环境科学学院副教授王繁说。 对标“大都市” 加快推进现代化 “十三五”时期的五年,是杭州实现大发展大跨越的五年:全市生产总值超1.5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超2万美元、常住人口超1000万,G20杭州峰会成功举办,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连续14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在全省的龙头地位不断巩固,在全国的战略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 如今,当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当浙江开启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省的新征程,杭州如何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规划《建议》对此有着深入分析:“十四五”时期是“亚运会、大都市、现代化”的重要窗口期,我市发展具有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赋予新的历史机遇,同时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高质量发展的科技“硬核”支撑不够有力,城乡区域发展还不协调,城市国际化水平有待提升。 在此背景下,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成为必然选择。大都市就要有大都市的样子,大都市就要有大都市的格局。规划《建议》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举办一届成功的亚运会、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等方面着手,谋划了一系列有分量、有力度的政策举措,为建设大都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比如,大力推进“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生态宜居、交通便利”的郊区新城建设,加快城市优质资源向郊区新城拓展,引导城市核心区过度密集区块人口向郊区新城疏散、城市新流入人口向郊区新城集聚;打造“体育亚运、城市亚运、品牌亚运”,以独特的“亚运遗产”、丰硕的“亚运财富”、温暖的“亚运记忆”,全面促进经济发展、城市繁荣和社会进步;持续推进“5433”综合交通大会战,推进航空港、铁路港、公路港、内河港、信息港“五港联动”,实施“六铁、四高、两枢纽、两环线”等重大交通项目…… “规划《建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郊区新城,对于这些尚待开发或正在建设的区域,要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让景观空间、城市肌理、居民活动有机地‘交织’在自然之中,打造功能完备、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从而有效引导人口向郊区新城集聚。”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华芳表示。 新蓝图掀开新篇章,杭州再出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