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文化杭州
 
“讲好杭州故事”之优秀传统文化丛书首批20本面世
2020-09-25 09:52

掌上千秋史,城中百万文。

钱塘自古繁华,杭州之闻名不仅源于“杏花春雨江南”的旖旎风光,更重于文化积盛、人文彪炳、文明常青。

从吴越王钱镠到宋室南渡,从马可·波罗的天城之旅到G20杭州峰会,风雅钱塘,灿若星汉。杭州坐拥着西湖、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的一扇窗口。

一座历史名城,要将它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发扬光大,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对于一个城市而言,更是如此。在一座城市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才是美好,也是强盛。

山脉重重水系密布,这是杭州一望可知的美好,而它的乡愁就是我们对过往历史的牢记与传承。

自2018年始,杭州将历时数年,出版一套“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挖掘和传播位于长江流域中国最南方的古都文化经典,首批20本将于9月25日正式发行与广大读者见面——

《从京城走向天城》《众里寻他千百度》《闲云出岫望黄公》《文心锦绣照湖山》《一色千年》《老底子逸事》……从城市历史到风俗文化,从华丽辞章到历史名人,从古老遗址到山水风貌,这20本书籍初步展示了这套丛书的气度与规模,历史与传承,定位与风采。

西湖天下应如是。谁唤作、真西子。

一部专著,十个系列,百余分册——2021年底,这套丛书将全部出版发行,2022年,又恰逢亚运盛会在杭州举行,这套“讲好杭州故事”之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的出版发行,将成为关系杭州文化兴盛大局、杭州新时代高质量发展大局的重要工程,让以文化人、以文铸城、以文兴业、以文惠民,让优秀文化成为杭州展现头雁风采的最鲜明标识。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

省委书记袁家军在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实施十五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坚持古为今用、观古验今、古今合璧,推动传统文化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丰富再造,深入挖掘历史典故、历史事迹背后的当代价值,创造性地把新科技新方式运用到传统文化保护开发的方方面面,打造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新作品,让传统文化在新时代更具活力、吸引力。

我们在书写“杭州故事”,同时也是在创造“杭州故事”;我们在整理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在创造文化,我们的成果将泽被后世,成为未来“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兴则国运兴,一国如此,一城亦然。

四大特色匠心打造

新时代里浓墨重笔书写杭州故事

悠久深厚、意韵丰富的杭州文化传统,是历史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

2018年7月,市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就明确提出实施杭州优秀传统文化系列丛书编纂出版及传播工程,以加强杭州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转化、应用与传播、普及,助推杭州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用得好,在打造文化精品中讲好良渚故事、杭州故事、中国故事。

2018年年底,市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一场座谈会,这套“讲好杭州故事”之优秀传统文化丛书正式启动。

2019年2月,丛书编委会、编辑部陆续成立,市委主要领导担任负责人,丛书编辑工作进入快车道。

2019年6月,向全社会征集丛书“金点子”,9月对优秀金点子进行颁奖。

2019年7月,编辑部派员走访了长沙、西安等7个城市,沟通外地作家约稿细节。

2019年11月,接待了7个城市的30多位作者来杭进行采风。

2020年3月开始,陆续收到首批书稿,进入审读编辑环节。

2020年7月,召开读者座谈会,对书名策划进行“头脑风暴”。

2020年10月,丛书首批20本出版。

2020年12月,将再出版20本。

2022年亚运会之前,基本完成丛书编纂出版工作。

“杭州故事”是一部大书,良渚文化、吴越文化、南宋文化、西湖文化、运河文化、钱塘江文化……源远流长、星汉灿烂。关于杭州的书很多,但这个系列因其身处新时代,创作思路文字风格也显得有新时代的风采。

编纂启动伊始,编辑部采购了市面上所有关于杭州传统文化的系列丛书进行比对,既是梳理线索,也是寻找“差异化”。

“以往的书大部分都是考证式,学术价值比较高,但不便于普及,所以编委会很早就确定用轻阅读、讲故事的形式把杭州的优秀传统文化讲给大家听”。丛书编辑部主任郭泰鸿说。

“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这九个字也成为这套丛书与市面上同类书籍的最大差异,尽管把年轻受众、大众读者作为主要受众,但在表现风格上力求全面呈现“古韵杭风”,力争成为广受读者欢迎、宣传推介杭州的“世纪精品、传世之作”。

不忘根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新时代杭州首部编纂的这套大型丛书呈现四大特色——

时代特色,深入挖掘杭州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以现代理念诠释传统,以现代场景追根溯源,以现代语言铺设文本,以精美图像提升颜值,以今溯古、以古鉴今、传承文明,充分展现杭州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独特韵味和别样精彩。

全域特色,丛书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传承地方特色文化有机结合,立足于杭州全域,全面、系统地挖掘、梳理和展示由古代杭州文化、严州文化、越州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融合形成的“大杭州”优秀传统文化。

故事特色,顺应“互联网+”趋势和现代语境,把握当代读者特别是年轻受众的阅读习惯和审美情趣,创新话语表达和叙事方式,通过讲故事、讲好故事,让丰富厚重的杭州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生活、深入人心,增强丛书的可读性和可接受度。

开放特色,秉持开放理念,在丛书编纂过程中广泛汲取各方意见,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坚持边编辑、边完善、边提升。同时,注重传播转化,与精神文明建设、文化文艺等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拓展丛书传播范围,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

郭泰鸿说,这套丛书的最大意义就是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如果不能进入千家万户人人知晓,它就失去了大部分的意义。丛书的编纂上体现了中央和市委市政府的决策和意图,我们希望它能够进入到每一个人心里,无论是退休在家的老同志,新杭州人甚至中小学生,都能想看、爱看。”

轻阅读易传播给年轻人讲故事

让杭州文化走向世界

百年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受到过几次大的冲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文化人士投身其中。但唯有广大民众欣赏接受,所有努力才有最终价值。丛书为了达到“轻阅读,易传播”的效果,一改以文史专家作为写作团队的习惯做法,邀请省内外作家担纲主创团队,组织文史专家、文艺评论家协助把关建言,用历史故事带出传统文化,以情节、事件蕴含文化传统,让传统文化走近百姓的一种尝试。

郭泰鸿介绍,此次丛书的作者中占主体的是两类:一是杭州本地具有类似图书写作经验的作者,他们的长处是对杭州历史文化比较熟悉,对所承担的选题有较深的积累。二是外地作者,基本上是有一定知名度的专业作家。此外,还有外籍作家、高校师生、通过金点子征集活动发现的作者。

“74个作者当中,国内著名的我们称为标杆作家有3位,外地作家有40个,外籍作家1位,网络作家9位,学生作家3位,覆盖群体相当之广。”其中3位标杆作家分别是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著名网络小说家南派三叔和蒋胜男,他们的选题分别与吴越国、良渚文化以及杭州景点有关,他们的作品将陆续与大家见面。

2019年11月12日下午,“讲好杭州故事”之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外地作者来杭采风活动正式启动。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周江勇出席启动仪式,并向来杭采风作者代表授旗。

来自上海、西安、太原、成都、广州、济南、福州等多个城市的30多位作家和文联代表齐聚杭州,在为期一周的采风活动中,在主办方的安排下,作家们通过两场座谈会,和博物馆长、图书馆长、作家、民俗学家头脑风暴;又穿行在杭州的三大世界文化遗产之间、古街巷陌里、小桥流水边,去到黄公望笔下的“富春山”,曾繁花似锦的临安城,曾绵延如龙的古海塘,以他们的视角,去观察杭州这座城市跨越数千年绵延不绝、绚丽多姿的文化特质。

杭州出版集团副总经理尚佐文全程参与了邀请外地作家参与创作以及来杭采风的全过程,他表示这么多外地作家的参与,也让这套与杭州有关的书显得格外与众不同。“一是开拓丛书作者的视野,扩大选择面,有利于物色到高水平的、适合的作者。二是来自天南海北的作家们,有着不同的表达风格与传播方式,他们对于杭州的理解或许能跳出固有的模式定势,从而以不同视角、不同风格讲出不一样的杭州故事,如花妙笔,又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来客观讲述,会对杭州优秀传统文化、对杭州城市形象产生更优质的传播效果。”他说。

尽管不少丛书的作者并非杭州人,但在他们背后是大量本地文史工作者多年来积累的“加持”。采风前,编委会还特别邀请了省市的方志馆、档案馆、博物馆的馆长来一起座谈,把自己家压箱底的宝贝都给献了出来。五天采风结束后,还有不少作者再向这些专家们求助,通过他们手中的珍贵史料,丰富了内容,提升了质量。

“丛书是普及读物,不是研究专著,万一外地作者对杭州情况不够熟悉的短板,可以通过查找资料、咨询专家得到弥补,从丛书第一批图书的创作实践看,效果很不错。”尚佐文说。

精心审读严格把关

打造可供传世的时代精品

打开首批出版的20本书的书封,如同缓缓打开的一幅山水画卷,湖山清雅,彩色的山形护封勾勒出山水长卷,每个系列对应一幅山水长卷,分十余个局部作为每种图书的护封画面,并在一起可形成相对完整的一幅长卷,如——“城史文化”系列采用王希孟《千里江山图》,“遗迹文化”系列采用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这个设计来自于中国美院的设计团队,丛书编委会在同样精彩的三个备选方案中选中了这个,是因为它最能展现杭州特色,又隽永文雅,清丽脱俗。

书封精心设计的背后蕴藏的是丛书编委会对于这套书精益求精的细致考量,这种考量是从确定提纲和样稿就开始的反复推敲与细节把控,就连书名的确定也专门举行了策划会和雅集,还邀请畅销出版公司的资深策划人员和编辑部成员介绍打造畅销书的技巧。

“在初步遴选完作者后,我们会要求他们提供提纲和样稿进行研读,主要是看内容的完整性和契合度,以及行文风格是否符合丛书‘讲故事、轻阅读、易传播’的要求。”编辑部副主任安蓉泉告诉记者,从研读阶段开始就是一个反复磨合的过程,“有些作者的提纲和样稿经过多次研读、修改,有的甚至修改六七次,集体讨论通过后才正式签约,进入创作阶段。”

由于此次丛书写作的作者覆盖面广,为了帮助他们能够避开“雷区”,提高书稿古为今用、积极向上的格调,丛书编辑部还汇总整理了研读中发现的带普遍性的问题,给每位作者发送《“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创作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安蓉泉介绍,在完成书稿后,还会有系列专家组、综合专家组、文艺评论组、编辑部和编委办进行审读,审读专家来自文史专家、文艺评论专家以及宣文系统、出版系统的专业人士。专家分别从史料运用的科学性和表达方式的故事性,以及意识形态、民族宗教、保密工作、宣传政策、文艺创作规律等多角度进行同步审读,汇总意见后,反馈给作者修改,直到专家最后通过再行提交。

这些审读专家是这套书的第一批,也是最严格的读者,他们对“文字过关”的标准其实也很简单:一是文风和可读性是不是好,二是历史背景和基本材料是不是准,三是价值观是不是积极向上。

“这次审读特别在意书稿的文字表达,有一些简单引述历史资料、比较呆板的文字,我都要求退回去重写,希望整体能够呈现出比较散文化、故事化的效果。”安蓉泉说,编辑部正在审读的一本书,4月5日就交了初稿,反复修改到9月中旬,目前交来的已经是第七稿,“这一稿还在审读之中,还没有完全通过。”

像这样来来回回修改的书稿,还有多本,编辑部定下了一个“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原则,在保证基本史实不出差错的情况下,作者是可以通过合理想象,适度丰满历史场景的一些细节和连贯性,增加丛书的可读性。但如何在故事性、真实性与思想性之间找到平衡,很考验审读组和编辑部的把握及沟通能力。

“不少作者都是当地的有名作家,我们真诚细致的沟通,得到了他们的信任。有的作家说,你们的认真感动了我,我从来没这样修改过作品。”安蓉泉表示,为了尊重作者的创作自由,每次和作者正式沟通前,编辑部都再三斟酌,慎重措辞,做到有理有据有情。

尚佐文告诉记者,从目前书稿的审读来看,他印象最深的是陈华胜的《一座城市的精神传记》,书稿纵横八千年讲述杭州故事,格局大、选材精、把握准,举重若轻,而且文字优美,引人入胜。其他如姜青青的《从京城到天城》、李郁葱的《江南忆,最忆白乐天》等,都是高质量的书稿。

数字化新媒体加持

助力“杭州故事”行稳致远

丛书启动伊始,制定了“是要让大家来读而不是要放在展示柜里”的基本原则,编纂期间“走向广大读者尤其是广大青少年”这一要求是所有参与者牢记于心的,因为传统文化传播走近民众才有生命力。此外,为了“以文化人”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传下去、用得好”,在出版纸质书的基础上,自丛书创意规划以来,新媒体传播也早已搬上日程。

据丛书新媒体推广方面负责人李方存介绍,除了常规的发行渠道以外,还制作了有声书,通过音频的方式进行传播。第一批出版的20本书中,每本都附有二维码,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进行阅读。

为扩大影响力,丛书还邀请了央视著名主持人郭志坚、海霞,央广播音名家苏扬、林溪等录制40个丛书精彩短音频故事,在中国之声节目播出,并在央广网、央视网、国际在线、云听APP等平台上播放。

除了短音频故事外,丛书编辑部与浙江之声、杭州之声一起合作,将把100余册图书全部录制成音频,省市优秀播音员飞扬、维琳、方亮、唐克、沈麟、雷鸣、新凯、明亮等参与录制。9月25日,丛书发行仪式当天,浙江之声、杭州之声将在黄金时间开辟“云听杭州”专栏,计划在三年时间内,同步播完丛书的全部音频内容。

为了拓宽传播渠道,丛书编辑部与知名的听书App合作,多渠道推送播出。由央视和央广著名主持人录制的40个短音频精彩故事分别在喜马拉雅、蜻蜓FM、喜欢听、学习强国、B站、知乎、豆瓣等App平台推送,让更多的粉丝了解“杭州优秀传统文化丛书”。

在丛书编委会的长期规划中,新媒体远不止有声书这一项,李方存告诉记者,丛书的视频项目也已经在考虑之中。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张磊 编辑:吴阳杰
 
动态信息 更多 >
· 王浩: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 牢记嘱托谋发展 接续奋斗向未来
·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举行预备会议
·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主席团举行第一次会议
· 心声带上来 力量聚起来 继续奔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 童心迎亚运、童谣来记录、童趣溢心间
· 杭州市检察机关出台保障亚运十大举措
· 111家企业加入“朋友圈” 杭州亚运会招商实现历史突破
· 创新能力全国第二,杭州凭什么?
· 杭州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创历史最佳
运河二通道 水陆大会战
杭城再落雪
3D打印“冰墩墩” 科普冬奥梦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