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文化杭州
 
夏烈:思想让批评有光彩
2021-01-28 13:31

人物名片

夏烈,杭州师范大学文化创意学院教授、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院长。一级作家。浙江省“万人计划”人文社科领军人才。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网络文艺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作协网络文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作协主席团委员、浙江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网络作协常务副主席、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在1月21日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夏烈当选为第二届评协主席。夏烈为杭州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当代文学批评、网络文艺研究等,在《新华文摘》《人民日报》等发表论文和评论百余万字,有《观念再造与想象力重建》《大神们:我和网络作家这十年》等十多种专著、评论集、随笔集出版。近日,夏烈接受了艺术典藏周刊记者的采访。

艺术典藏周刊:首先,祝贺您当选为新一届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请谈谈自身从事文艺评论的简要历程。

夏烈:谢谢!能担任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的主席,我深感荣耀。我所学的专业是现当代文学,纯粹的中文学科出身;但随着时代和文艺的变迁,在没有抛弃原来专业的基础上,近十年跨界到了新兴的网络文艺、网络文学研究与评论,以及文化创意产业,整体上体现着新世纪文化社会演进对我们文科的影响和交互关系——现在回想2000年左右写点像样的、在国内名刊发表的文学评论文章,恍然有20多年的专业生涯了。

我从杭大中文系研究生班出来,到浙江文艺出版社工作了五年。作为文艺青年,当年如饥似渴地热爱读书、热爱像浙江文艺出版社这样的品牌地标,对杭州内外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美术家、书法家们充满了关注和钦佩,我想这是我今天能够坚持做文艺评论工作的精神基底。有趣的是,当年我甚至连一些书的责任编辑、装帧设计师的名字都会记得,不敢说爱书成痴,至少是我当年的记忆力确实不错。那时候,一家出版社也往往名家辈出、卧虎藏龙。与我同一间办公室、带我的老师李庆西就是上世纪80年代“寻根文学”时期的一位重要的评论家,隔壁还有散文家汪逸芳、诗人张德强、翻译家沈念驹等等,这种文化氛围今天已经颇为难得。对我具体从事评论和组织工作影响最大的是已故的浙江文学院院长盛子潮,他也是一位优秀的文学理论评论家,在浙江文学的组织工作上贡献良多。

回忆这些经历,既是个人史,也是地域文脉一部分。我相信,我能坚持做文艺评论直至今天,与我所处的地域文脉有关、与浙江的文艺评论传统和传承有关、与所经历的文艺界的具体的人和事有关。无论是在文学上,还是艺术上,浙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所参与的全国性文艺事件并不在少,出现的优秀的文艺评论家也可圈可点,这构成了我们今天做文艺评论工作依然可以参照对标的坐标系。

2006年我调动到杭州市文联主管的《西湖》杂志社,兼任杭州市作家协会秘书长,从此介入网络文学的组织工作。网络文学的迅猛发展,至今成长为中国大众文化的崭新高地和中国文化产业的新支柱。也因此,近十年我回到高校继续做文艺评论,在学院选择和学科发展上,会定位于媒介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带给我的丰富复杂的材料、机制、感受,我学会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场域理论思考时代文艺现场,以文化产业维度确认网络文学、文艺的新型特征,乃至以大数据等方式介入人文艺术的研究和评论。

从事文艺评论20多年,我收获的启示是:要有大局观,看准对的事情、好的事情,勇于行动,长期耕耘。

艺术典藏周刊:当下文化艺术可谓百花齐放,而文艺评论似乎却颇多难度,真正的文艺批评,应该如何起到促进和引领文艺创作?

夏烈:一位好的评论家,我认为是一位思想者,没有思想就没有批评。自由的、通透的、富有远见的思想让评论家在社会中、历史中具有光彩。对于文艺而言,批评家当然还需要精熟审美的学问,最终是用好看而有创意的文字写出了创作者未必说得清、意识到的含义。

文艺评论有个非常大的特点,既然批评是当下发生的,就要求批评家必须蹲在一线,及时介入,勾连传统和未来。而文艺一线往往是混杂的,粗放而原始,文艺批评因此要求我们富于发现和表达的激情,甚至最好有年轻人般旺盛的体力精力。持久地待在评论一线,一定要有热情,热情到有信仰的程度。这样想来,对中年批评家来说,几乎就是一种奉献,一种牺牲(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一种习惯)——因为在杭州、在浙江、在江南这么诗意的地方,历来享受着温润的生活,按现在讲就是“生活品质”实在高,中年以后完全可以只读经典的东西、只玩涵养心性的事物,可文艺评论总是要关注新的、萌芽的、尚未圆熟的,所以一辈子做文艺评论是有难度的。我所尊敬的浙江的文艺评论的前辈们,像李庆西、徐岱、吴秀明、范景中等,不少中年后都从一线批评退出,去做更可传世的事业。所以,一生蹲在文艺评论一线,也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当然若能完成又是极可贵的。人间的事,做到了常人所不能及,就是伟大的。

联想到自身,处于中青年交界地带,今日被选为评协主席,于我而言是多了一个角色要承担,也就意味着要暂缓退出一线批评,不能顾自享受玩物涵养。也许在这个过程中我可以更多做一些承上启下的工作,让更多的人尤其年轻人参与文艺评论,让留守的文艺评论家多一些,让文艺评论酷一些。

文艺批评如何来促进和引领我们现在的文艺创作?这个问题在我看,是一个岗位职责、岗位伦理的问题,如果能够在场、及物、倾心关注新人新作新现象,就能促进引领力。此外,我想强调一种“批评观”和方法论——“从来如此,便对吗?”这是鲁迅先生的设问。他批判的是国人禁锢于传统和现状,不思进取,不图改变的性格,文艺更是这样,需要不断地创造、创新。但“从来如此,便错吗?”也未必然。中国人自身的文化基因上下五千年,有很多民族的审美表达和情感处理方式,有些文艺形式在历史长河中一次又一次的回潮,也说明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从来不死,极为优秀。在做文艺批评的时候,多问问自己上述这两个问题,无论你做书法、绘画、摄影或是文学批评,通过“左右互搏之术”在批评观上寻找到一种平衡的睿智、睿智的平衡,从而客观地分析分辨,把对错的部分都展示出来,实现批评对文艺创作的内在引领和促进。

艺术典藏周刊:杭州富于创新活力,是文艺、时尚之都会,书画艺术、网络文学在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未来杭州文艺评论如何做才能更好?

夏烈: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是一个年轻的协会,成立不过五年时间,新一届刚刚改选,我谈一些认识。不久我们还要召开主席团会议专题探讨如何开展好工作。

首先还是乘势而上,继续抓好品牌活动建设。如“杭州青年文艺评论大赛”“白马湖杯网络文学评论大赛”“青年批评家日”主题论坛、“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提名展”暨“批评家·说”艺术分享活动、“杭州文艺讲坛”系列活动等,这对引导文艺热点、前沿思潮,增强协会影响力,都起到了很大作用。这些活动大多是主席团成员牵头完成的,要持续发挥大家的积极性。

其次,文艺批评家也需要有自己的“家”,寻找到一个固定的文化空间。有了“评协之家”,评论家可以在这里做些读书沙龙,策划些展陈,做些文化公益活动回馈社会等。

再则,要有一本刊物。创刊于1953年的《巴黎评论》,有艺术、文化、访谈、文学等板块,在读书界、文艺界如雷贯耳。杭州与巴黎,都是文化与浪漫之地,当然也可以创办一本评论刊物,或者命名为《杭州评论》《西湖评论》都可以,对标学习《巴黎评论》,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文艺批评家和文艺界,力求品质,强调可读性。

还有个想法,就是在未来几年通过踏实的调研走访,摸清家底,五年内建设100个文艺评论小站,勾画好杭州文艺评论地图。文艺评论,应该吸引年轻人参与,杭州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媒体年轻人多,可以先走访发动。其中一些成熟的小站,可以与文旅、文创相关,进一步勾勒几条有文化活力的文旅线。

总的讲,文艺评论是培根铸魂的工作,未来五年,市评论工作将紧紧围绕展示“重要窗口”的“头雁风采”的新定位,团结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大力推动文艺评论工作再上新台阶,开创杭州文艺评论新局面,为文化杭州建设做出新贡献。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陈友望 夏琳 编辑:吴阳杰
 
动态信息 更多 >
· 以抓铁有痕的决心交出疫情防控高分报表
· 2020年杭州外贸逆势创新高
· 数字变革 催生杭州制造新势力
· 杭州发布千元“在杭大红包”领取细则
· 在大战大考中凝聚澎湃力量
· 余杭经开区构建“未来经济发展综合型平台”
· 杭州检察:“互联网+”办案思维助推公益诉讼新发展
· 梅蓉村:富春江畔的“黄金左岸”
· 立足新发展阶段 贯彻新发展理念 服务新发展格局
· 市委常委会会议学习贯彻中央和省委有关会议精神
天目水果雷笋
山沟沟里过大年 平平安安迎新春
安心留杭 舒心守岗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