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杭州宣传网>文化杭州
 
一脉相承 鉴往知来
2021-07-01 10:01

杭州,一座有着悠久历史、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

8000年的文明演进与发展,在杭州这片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丰富多彩的表演艺术,千姿百态的传统民俗,它们,是历史留给杭州的珍贵财富,也是这座城市悄然珍藏在心底的宝贵记忆。

杭州,又是一座珍视历史、珍视文化的城市。

杭州人深知,守护好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就是守护住了杭州这座城市的根脉。数据显示,杭州的非遗保护工作一直稳居全省前列,部分指标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也属佼佼者。

今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百年华诞,杭州非遗在创新中发展,在继续取得亮眼的成绩的同时,也以独特的形式传递着红色文化基因,向党献上一份心礼。

初心不改 魅力非遗传递红色基因

6月,“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期而至,非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间。在杭州,人们纷纷以各种非遗技艺、非遗作品和非遗活动表达心中的热爱与崇敬。

有的,将党建内容与非遗体验活动相融合。

6月12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非遗贺百年·百人织党旗”土布纺织技艺体验活动在拱墅传统工艺工作站举行。现场,来自56个民族的高校大学生、少年儿童、机关党员代表、普通群众在省级非遗项目土布纺织技艺“三代”传承人的指导下,唱党歌、织党旗、绣党徽,将自己对党、对祖国的热爱化作丝线,织入这一面面鲜红的旗帜之中。

有的,用非遗技艺创作精美的作品为党献礼。

6月11日,2021“山花烂漫”——杭州民间美术作品展开展。此次展览,许多民间艺术家围绕“建党百年”的主题,创作出精美的作品。拓印作品《百岁生日华诞》、剪纸作品《百年建党》、木版水印作品《红船》……作品中,既反映出建党百年的光辉历程,彰显着时代特征,同时也展示着高超的非遗技艺。

6月15日,西湖区外张村党委开展了“剪红色故事,感红色精神”庆祝建党100周年主题宣传活动,以非遗剪纸的艺术形式向党的百年华诞献礼。《红船启航》《圣地延安》《井冈会师》《开国大典》等生动的剪纸作品,展示着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历史时刻,让党员们重温红色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更加深刻感受到革命精神。

有的,巧妙地将非遗民俗活动与党史学习相结合。

端午节,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节日。端午节前夕,拱墅区大塘巷社区的老党员和手工班的学员一起,开展了主题活动。当天,在非遗传承人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一起做香囊,忙得不亦乐乎。众多香囊中,老党员们制作的红色香囊格外引人注目:香囊的外形轮廓是数字“100”,上面绣着党徽和“1921-2021”的图案。

“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关乎文化血脉赓续。”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非遗处负责人表示,“今天,我们以非遗的形式回溯红色记忆,既让非遗文化活起来,也让红色记忆活起来,这既是对祖国、对党的情感的表达,也是对传统文化根脉的守护,对红色文化的传承。”

锐意进取 一手振兴一手传承

同样是在6月,杭州市非遗保护的好消息频频传来。

2020年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指标数据》发布,杭州市非遗保护发展指数评估总得分位居全省第一名,这是杭州连续第三年荣获第一。

6月10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正式公布。杭州又有四个非遗项目进入名录。至此,杭州市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48项,入选数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第一,遥居全省榜首。

杭州非遗保护工作成效显著,有目共睹,其中有两个关键词尤为显眼:一是“振兴”,一是“传承”。

一方面,与时俱进,让非遗在当代生产生活中振兴。

为了实现“振兴”,杭州通过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相结合,将非遗植入乡村旅游发展,用旅游的载体让非遗活态延续。2020年,有25个村被认定为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这些村庄通过发掘本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见人见物见生活”,提升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展示的示范性和影响力,进一步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富阳区常绿镇大章村便是非遗旅游景区(民俗文化村)之一。该村的常绿板龙历史悠久,近年来,村里对常绿板龙进行了重新挖掘传承,让这条没落许久的“龙”重焕光彩,日渐成为各类大型节庆活动的常客。常绿板龙不仅在当地节庆、节假活动中频频亮相,还多次受邀到渔山稻香节、西湖博览会等重要场合表演。如今,村里正积极将常绿板龙等非遗项目与旅游相结合,增强与游客的体验互动,让这条“龙”更加活灵活现。

另一方面,注重非遗的传播和传承,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人中的传承,为非遗的未来种下种子。

为了更好地“传承”,杭州努力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接触非遗,了解非遗,爱上非遗,自觉传播和传承非遗。非遗进校园,无疑是让年轻一代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传承非遗的一条好的路径。

早在2014年,杭州市长江实验学校便与“杭州十竹斋”签订课程合作协议,正式开设《木版水印》课程,校内的“木版水印体验馆”是全国首个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教育基地。如今该校已接待国内外来访参观团150批次以上。非遗让孩子们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技艺的魅力,也成为向国际展示中华文化的窗口。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在杭州,非遗进校园已成为一种常态的教育、保护形式,杭州也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将非遗项目纳入校本教材,开设专业课程。非遗进校园,大大提高了年轻一代的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让杭州非遗未来可期。

不断创新 在探索中彰显文化自信

成绩的取得,得益于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也得益于在保护非遗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工作方法。

6月12日,在2021“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杭州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杭州首批10条非遗旅游线路正式向公众发布。这是杭州为加快推动文游深度融合,在发展中保护非遗所做的一次全新尝试。散落于各区域的杭州非遗项目,首次以完整的旅游产品形式呈现在人们面前。

“这些线路中不仅涵盖了非遗项目,还积极地把当地其他文化特色纳入其中,显得色彩斑斓。”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授徐云松是评审专家之一,他评价,“入选的10条线路,几乎把杭州最主要的文化符号都提炼出来了。”

60名热心市民担任“非遗旅游体验官”,体验了这些非遗旅游线路。从良渚文化与径山茶文化之旅,到大运河非遗博学体验之旅,再到南宋有约传承之旅,“体验官”一路欣赏人文景观,一路感受丰富的非遗文化,还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刻玉雕、扎茧花、画扇面、抚古琴、制毛笔。“第一次觉得非遗就在我们生活中。”体验官潘先生说,非遗旅游比一般的观光更有深度,也更有趣味。

首批10条非遗旅游线路的征选,只是杭州非遗保护工作不断探索的一个缩影。

多年来,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市、县、乡镇“三位一体”、非遗机构、非遗专家、保护单位、传承人、社会力量的“五力合一”、“全民参与”的杭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新模式。

2019年,拱墅区“传统工艺工作站”在拱宸桥边挂牌, 政府、企业、高校、传承人共同打造“非遗会客厅”,引起广泛关注。

2020年,杭州首次面向全球征集非遗项目LOGO设计作品,充满魅力的杭州非遗项目,借助这场LOGO设计大赛,被更多的人看见,同时,也为大众打开了一扇了解杭州传统文化的新窗口。

一步一次探索,一步一次创新,或许便是杭州非遗保护一直保持活力的秘密所在,充满创意的工作思路,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也彰显出杭州满满的文化自信。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姜雄 编辑:郑海云
 
动态信息 更多 >
· 【文化篇】提升城市文化品质 回应美好生活期待
· 【幸福篇】杭州生态惠民结硕果
· 【经济篇】百转千回,百炼成钢 杭州把梦想变成奇迹
· “国务院批复设立中国(杭州) 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事例入选 《中国共产党一百年大事记》
· 杭州火车西站明年亚运会前投用
· 我省开展“百年潮涌·之江楷模”集中学习宣传
· 杭州都市区轨道交通“互联互通”项目集中通车活动举行
· 我省大型交响诗画文艺演出 《百年红船扬帆远航》献礼建党百年
· 西湖携手西溪,一起走向下一个十年
· 杭州举办数字经济党建榜样风采展演
建党百年红色元素 扮靓杭州大街小巷 ...
青春灿烂梦飞扬 红船起航心向党
来看看这场特别的展览 去寻找湿地里 ...
版权所有 2006 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主办
CopyRight © www.hzxcw.gov.cn  建议浏览分辨率1024×768 IE 6.0以上
联系电话:0571-85251618  E-mail: xcbxm@hangzhouit.gov.cn

浙ICP备07500146号-5

浙公网安备 3301050200065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