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临时党支部让抗疫互助实现“自动化”

2022-05-06 08:30:00

医疗党小组志愿者正在进行核酸检测

4月19日出现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拱墅区成了抗疫的主战场。4天后,拱墅区启动了二级响应,这个原本繁华热闹的城区“静”了下来。

4月23日傍晚,程妍冰发出了一条微信群消息:“今晚有核酸检测需要现场维护秩序,谁有空来帮忙?”很快,一句句“我来”“我可以”出现在群里。一小时后,东新府小区核酸检测点上,志愿者提前到岗,不一会,核酸检测工作有条不紊地启动了。

程妍冰并不是基层干部,而是东新府小区志愿者临时党支部的书记,响应她的也都是小区的志愿者。这不是他们第一次配合开展抗疫工作——在2021年12月7日的晚上,因为东新园小区出现一例无症状感染者,包括东新府在内的多个毗邻小区相继封控。正是在那次封控中,一支由56名业主组成的临时志愿者队伍站了出来,成了居民生活的主心骨。

采样卡

样本名称:东新府小区志愿者临时党支部

应用场景:住宅小区封控期间的基层互助

经验概述:基于志愿者队伍成立的临时党支部充分发挥先锋作用,统筹小区志愿者服务,在封控期间通过基层自治推动居民互助,从而满足封控区内复杂多样的生活需求。

划重点

“光速”组队 最先解决“有家不能回”的问题

东新府小区有6幢住宅楼,共有560余户居民。2021年12月7日晚,封控消息传来,小区业主不免焦虑。“被封控在小区的一共有1698人,很多平时的小事突然成了难题,大部分人都蒙了。”程妍冰说。

街道、社区和物业的反应速度很快:小区边界很快拉起了警戒线,各项防疫措施布置到位,核酸检测等工作有序开展。看着那么多工作人员冲上一线,作为小区业主的程妍冰忍不住在业主群里吆喝了一声:“愿意当志愿者的,扫码进群!”几乎是眨眼之间,20余位业主进入小区志愿者群,其中有不少人还是第一次参与志愿服务。

时间紧迫,简单培训之后,群主程妍冰给大伙分配了任务。当时,志愿者的首要工作是给滞留在小区内的物业人员和门店店员送去生活物资——相较于在家隔离的小区居民,物业人员和门店店员属于“有家不能回”,处境更为艰难,三餐一宿等基本生活所需都难以保证。

很快,物业办公室里堆满了志愿者送来的被褥。“我当时就和程老师说,做志愿者,把我们物业的人都算上。”物业经理张美伍回忆,那晚,志愿者为他们准备了盒饭,有的志愿者还端来了自家做的饭菜,还有志愿者请物业人员到自己家里洗澡,“大家这样帮助我们,真的很令我们感动。”

成立临时党支部 细化的志愿服务形成闭环

由于新增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连续出现,当时全市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封控小区面对的极有可能是场持久战。志愿者们顾不得休息,连夜拟定了排班制度:每天志愿服务12小时,从早8点到晚8点,共早中晚3班,每班安排2人在岗,确保随叫随到。

就在统计信息、制定计划时,新的志愿者不断加入。程妍冰在梳理人员信息过程中突然发现,已经到位的志愿者大多数是党员。“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回忆当时的情形,程妍冰说出了这样8个字。

之后几天里,志愿服务工作全面铺开,一个念头渐渐成为志愿者们的共识——应该在小区抗疫一线建立一座“桥头堡”,为志愿服务工作提供坚实可靠的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12月10日晚,在沈家社区党委的支持下,东新府小区志愿者临时党支部正是成立,程妍冰任支部书记。

临时党支部成立后的第一项工作,就是对志愿服务工作进行细化拆分,确保责任落实到人。临时党支部迅速建立了3个党小组,形成高效的联动工作机制:一组为驻点后勤组,由党员志愿者带领非党员志愿者驻守在小区各隔离卡点,负责接收送到的外卖和抗疫物资;一组为安保巡逻组,协助物业人员进行小区巡逻,以便随时支援;一组为网络机动组,随时关注小区居民,尤其是老人、病人等特殊人群配药、换药、买菜等个性化需求,并及时予以帮助。

党员志愿者费元治是驻点后勤组的成员,今年75岁的老费走路时总是昂首挺胸,精神抖擞。老费主要负责分拣快递并分发到户,每次他都是最先完成任务的人,完成任务后还不忘帮助其他志愿者。小区开展的全员核酸检测,他一次不落地到场维持秩序。“他是我们公认的老大哥。”程妍冰说,老费当过兵,党龄已有55年,比不少党员志愿者的年龄都大,“我们让他多休息,他都不肯,总是说‘这个时候党员不上谁上’。”

志愿者有拼劲,也有巧劲。小区里有一位独居的老奶奶,子女与她约定,要把生活物资送到小区门口。安保巡逻组的志愿者发现到门口取东西的老人后,立即接过物资,并将老人送回家。这事并未结束,很快,一条“请关注X号楼独居老人”的信息出现在志愿者群里,同住该楼的志愿者当即认领任务。“像这样把任务拆分开,志愿服务更容易形成闭环。”程妍冰说。

满足各种特殊需求 不同行业志愿者各显神通

随着时间推移,居民的需求类型不断增加,志愿服务的范围也在扩大,党员志愿者扩充到了22人。“这些志愿者里有律师、交警、媒体工作者,还有公务员、大学教授、私营企业主……”程妍冰说,“大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工作优势,为居民们提供帮助。”

12月12日傍晚,居民徐先生在业主群里发出求助:他的爱人吃午饭时一不小心被鱼刺卡住了喉咙,难受了一下午。就在业主们七嘴八舌出主意、找偏方时,有人提醒了一句:“志愿者临时党支部不是新成立了医疗党小组吗?赶紧去问问啊。”10分钟不到,党员志愿者陈玉华就带着医疗器材赶到了徐先生家。

陈玉华是杭州儿童口腔医院的麻醉师,有着20余年的从业经验,家中常备牙科镜、压舌板、镊子等口腔医疗器材。成功为徐先生爱人拔除鱼刺,成了陈玉华和医疗党小组的“首战告捷”。“小区刚封控那几天,业主群里经常会有医疗相关的求助信息,有的是需要常用药品,有的是得了感冒等小毛病,需要咨询。”程妍冰说,这也是成立医疗党小组的初衷,“不过,这些求助都是好解决的,比较麻烦的是当时小区里有3名病人需要进行骨科拆线,这需要对口的专科医生出马。”

医疗党小组的9名党员来自不同医院、不同科室,一些非党员医护人员也会配合小组的工作。封控期间,这支临时组建的医疗团队轮流“在线坐堂”,每天将业主信息和所需药品制表交给社区,请社工解决买药问题,而对于骨科拆线这样的特殊求助,专科医生会上门服务。

徐巍是小区志愿者,他的妻子就是需要骨科拆线的病人之一。“起初没想到啊,真的有专科医生上门拆线。”徐巍说,拆线那天,家门口准时传来敲门声。上门拆线的是一对医生夫妻,丈夫陈琪是省人民医院骨科医生,妻子石芳芳则来自省人民医院血液科。做好准备工作后,陈琪娴熟地开始拆线,石芳芳在一旁辅助,并叮嘱徐巍夫妇拆线后的日常护理注意事项。很快,拆线顺利完成,这次经历令徐巍夫妇深感触动。“我妻子是党员,但是因为刚动完手术,没能参加志愿服务。”徐巍说,“但是,在她的鼓励下,我报名成了一名志愿者。”

从起初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到越来越多的入党积极分子、群众加入,志愿者队伍规模越来越大,最终定格在56人。东新府志愿者的热情还带动了周边小区,东新园、星火人家等小区及时响应,纷纷成立了志愿者临时党支部。“虽然我们是临时党支部,但只要有需要,我们所有人都会在第一时间顶上。”程妍冰坚定地说。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戚雅芳 记者 姚容/文 张妍/制图 编辑:吴阳杰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