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亚运与城市品牌”对话了什么

2022-11-28 13:25:00

2022年11月26日上午,在第三届中国数字城市品牌杭州高峰论坛上,来自政府、高校、媒体和企业的专家们共聚杭州这座数智城市,展开了一场“智能亚运与城市品牌”的精彩对话。

对话由浙江大学经济与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杭州市城市品牌促进会副会长何春晖发起并主持,特邀了杭州亚运会组委会广播电视和信息技术部副部长张鸽、杭州亚运会组委会宣传部副部长杨猛、华中科技大学中国故事创意传播研究院院长陈先红、浙江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副院长张蔚文以及华扬联众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新闻官潘建新参与对话。

何春晖说,近年来,杭州城市形象定位不断深化,从“生活品质之城”到“独特韵味、别样精彩的世界名城”与“数智杭州,宜居天堂”,杭州的城市品牌定位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理念。今天的杭州,即将为世界带来一场智能化的亚运盛会,如何借亚运东风,讲好杭州故事,让更多人触摸杭州韵味、感受杭州温度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如何通过智能亚运反哺“数字之城”?

image.png

城市·印象

何春晖: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数智之城杭州,在座的有定居杭州的也有远道而来的客人,大家能否用一句话说出你心中杭州的标签?

陈先红:诗画杭州、品质之城、数智杭州。

潘建新:过于理性,缺乏温度。

杨猛:我从1995年来杭州求学至今,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一个词: “变化”。

张鸽:杭州是一个数字经济非常发达的城市,大家的工作节奏很快,我希望杭州可以是生活品质之城。

城市·品牌

何春晖:大家都对杭州有着非常直观鲜活的体验。无论是在杭州或不在杭州的你,都有着对城市有强烈的更温暖更有品质生活的向往。即将到来的智能亚运又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首先有请亚组委张鸽副部长,您作为智能亚运的顶层设计者,给大家介绍下智能亚运有哪些硬科技与亮点?

张鸽:“智能”理念其实是在运动会史上第一次提出,是亚奥理事会和社会各界对我们的期待,我们推出了“亚运在线”,打造“一屏三端”服务体系。杭州亚运会针对赛事组织者、运动员、媒体记者、志愿者、市民观众等八大用户群体服务需求,融合百余套信息系统,建设“亚运在线”,构建“一屏三端”服务体系,化解办赛、参赛和观赛全流程痛点。“一屏”即MOC赛事综合指挥平台,围绕任务剖面和执行体系,融合赛事、安保、交通、信息技术等专项系统,为赛事指挥提供智能决策支持,提升重大活动筹办现代化水平;“办赛端”即数字办赛一体化平台“亚运钉”,为十多万工作人员提供科学规范、统一高效、安全可靠移动协同办赛支撑;“参赛端”即数字参赛一体化平台“杭州亚运行”,为运动员、媒体记者和技术官员等提供精准化、个性化、智能化在线服务;“观赛端”即全球首个一站式数字观赛服务平台“智能亚运一站通”,为观众提供从购票、观赛到出行、住宿、用餐、旅游等一站式服务。

此外,杭州亚运会还将各类高新技术应用于亚运筹办各个领域。比如智能外币支付各类应用场景,提升支付效率,改善支付体验;我们依托合作伙伴的低轨卫星“亚运中国星”,提供航天级高精度定位;运用AI+5G单车智能自动驾驶技术,提供智能出行服务;运用机器人、物联网、BIM等技术,打造云上亚运村等智能场馆项目,提升场馆智能化水平;同时,也在推进开闭幕式、火炬传递、赛事转播“智能”表达,运用无人机、全息影像、5G+8K、AI+AR、360°视角、子弹时间等技术,为世界近距离呈现高度智能化的亚运盛会。

何春晖:张部长的分享,让我们对智能亚运有了更深刻的认知,那接下来想请问一下亚组委宣传部副部长杨猛,亚组委的亚运传播有着怎样的传播理念,搭建了怎样的传播矩阵?

杨猛:从早上韦路院长发布的国际传播指数来说,我们的杭州亚运宣传确实是任重道远。但相信明年杭州的国际传播指数会出现变化。我们的亚运宣传不仅仅是体育赛事的宣传,而更是关乎体育亚运、城市亚运与品牌亚运的传播。体育亚运主要是关注赛事场馆;城市亚运主要是通过亚运的举办来提升城市能级,包括整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品牌亚运指的就是如何以亚运IP来放大亚运效能。我们的智能亚运宣传,一方面是智能亚运黑科技的推广;另一方面是智能技术赋能的传播,比如我们对于线上火炬手等等的推广;第三方面则是增加我们用户客户群的智能体验,包括宣传媒体群的智能体验。我们在“亚运在线”平台专门设置了“媒体在线”,为了解决媒体尤其是国外媒体的痛点,例如交通问题,我们希望可以通过官方权威渠道组建平台解决痛点、保证服务质量,来打通亚运在线全平台。

何春晖:刚刚亚组委的两位部长展示了智能亚运在办赛参赛观赛传播等方面的场景。从“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理念出发,有请潘建新先生来给我们介绍一下智能冬奥与智能亚运的异同,尤其智能如何赋能城市有何建议。

潘建新:可以说,亚运智能化技术远远超过北京冬奥会。但是我们要重新考虑这些数字化技术能带来什么?杭州是生活品质之城,城市需要的是温度。在讲述北京双奥之城的故事中,我们融入大量的场景,北京不仅是首都,也是一个包容的城市,我们需要从沉浸式、微视角、常态化的有关情感、有关生活的对话,来进行有温度的传播。我们缺乏的就是如何在场景中融入有温度的生活。今天我们在这里能办会,就受惠于杭州的整体治理,例如浙里办、浙政钉等等都是数智便民的体现。但是外边的人如何看杭州?老百姓不会为了数字化而来,只会为了温度、情感与文化来旅游。杭州数百、数千公里的游步道,还有杭马,很多外地人不知道。因此,我认为亚运传播上需要更注重微内容与常态化的传播。我们的冬奥就是在常态化上入手,比如从一个包子切入,来打造很好的传播效应。

何春晖:谢谢潘先生特别有温度的建议。我们公管学院的张蔚文教授,您能否从杭州数字治理当下和前景切入,跟我们谈谈智能亚运与杭州数字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您觉得智能亚运对于城市数字治理有什么作用?给杭州未来的数字城市建设能带来什么?

张蔚文:我是跨界做城市研究的,我觉得智能亚运对于杭州城市品质的提升是毋容置疑的。城市有三个要素——产、城、人。“产”就是数字产业,“城”指的城市交通和基建,这些都是围绕着“人”来服务的。我们需要思考三个问题。首先是“传播什么”,我们要传播杭州是一所包容的城市。智能化城市可能产生的数字难民、数字鸿沟与数字安全等问题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第二是“谁来传播”,政府不是唯一的主体,参赛的多元主体也可以参与到传播中。第三是“如何传播”,我们应该打造全过程全方位的传播,而不是只有某个节点。

何春晖:的确,杭州的数字治理已经走在中国前列了,但5G时代我们该如何“吆喝”更需要破圈。陈先红教授,您觉得智能亚运在传播中应该怎样讲好亚运故事与杭州故事,从而为城市品牌助力?

陈先红:我认为智能亚运和城市的关系有三个维度:体育赛事、媒介事件、城市事件。这三个维度最后指向城市品牌化。从第一个维度来说,智能亚运与杭州城市品牌是非常好的内嵌式赋能。我的期待是智能亚运上的黑科技一定会超过冬奥会。我们已有的是办赛参赛观赛的智能平台,但我们还需要传赛平台来打造闭环。智能亚运是杭州“数字第一城”的试金石,展现了城市多少的硬实力与黑科技,又对于杭州城市与人民生活有了多大影响?第二个维度是媒介事件,冬奥传播影响最大的是开幕式和有温度的传播。而我们的亚运也同时拥有双重媒介属性,它本身就是一种泛媒介,同时又是被世界媒体传播的对象。这种媒介仪式感、媒介参与感与媒介矩阵打造与闭环非常重要。第三个维度是城市事件,大型体育赛事是在巨大的传播场域里开展的,会产生巨大的聚媒效应,聚光灯都聚焦于杭州城市整体形象。杭州有两大IP:数智IP、人文IP。前者我不再赘述,而对于后者来说,“江南忆”是最适合品质之城的心灵密码与传播密码,我们在传播上需要让科技也动情。杭州的人文底蕴与文化魅力才是核心IP,“江南忆”的核心印象需要再搬到世界观众的眼前。

城市·温度

何春晖:“心心相融,@未来”是亚运的口号,请问张部长,在智能亚运的IP打造中有何设计传达。

张鸽:我们都比较了解的“大小莲花”,是杭州亚运的IP,也是杭州城市的IP,这个场馆的莲花花瓣的闭合都是国际领先水平的。刚刚大家都说到温度,数字科技毕竟是技术理性,技术和场景的融合、技术的赋能是可以体现出我们城市的温度的,这也给我们后续的工作指明方向。我们在智能亚运如何传播温度也有一定尝试,比如针对残障人士的AI手语翻译官,还有智能亚运一站通的老年版等等。虽然这些设计的受众群体不广,但是我们需要在这些方面体现城市温情。这都是我们在推进智能亚运体现的智能人文关怀。

何春晖:如何做好亚运传播中的微故事、微细节、微传播,听听杨部长的构想。 

杨猛: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使用传播手段将我们想传播的更好传播出去。我们现在已经打造了15个官方传播平台,但是对于海外朋友到底喜欢什么内容,我们还是没能很好把握的。我们的传播还是缺少非常有效的、和海外受众面对面接触的机会。另外,我们也聘请了一些专业团队来进行专业设计,比如在元宇宙概念上怎么在亚运传播上应用等等。

何春晖:与国内受众的同频共振也许相对容易,但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之间的数字鸿沟仍然存在。但在面对国际公众的国际传播如何做,我们来听听潘建新先生和陈先红教授的分享。

潘建新:我们在海外传播中最主要的是要知道别人要什么。西方主流媒体带有框架的报道是存在的,我们应该做好针对性处理。这里我提出三条建议:一是做好舆情深度准确研判,二是以我为主传达我们自己想说的话,三是用好融媒体平台整合发布、统一协调。公共关系不仅是媒体关系,更多是利益攸关者的关系。

陈先红:我顺着潘老师的话题谈,从城市传播角度来看,最核心的是从讲好“我”的故事到讲好“我们”的故事,从讲好杭州故事到讲好亚洲命运共同体的故事,这是激发共情最核心的处理点。我相信亚运故事将成为世界核心。而我们的站位一定要高,需要是站在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讲好亚洲故事,打造良好的传播生态。这里我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之前常把中国春节叫做中国年,但在亚洲地区这个说法被抵触。我们更需要彰显我们的暖实力软实力,所以我们提出了“农历春节”的概念,让亚洲国家都以核心IP讲亚洲故事,改变“我传”心态,关注共情共同体。总体上来说,如何讲好亚洲传播,主要就是围绕品牌化开展,包括符号化、仪式化和产品化。重点在于所有利益攸关者的共同参与,这种参与和我们的口号“心心相融@未来”一样彰显中华文化极致的包容力。中国文化最大的魅力在于包容之能与消化之功。我们不是要主导话语权而是共享话语权。亚运传播最主要的是参与,具体是指从符号参与到传播参与到产品参与这样的全线参与。比如“冰墩墩”就让冬奥很有人情味与参与感。我们需要发挥第三文化人效应,让亚洲人都参与到亚运文化故事讲述中,讲述杭州智能,描画后人类品质之城的未来。

何春晖:如何让数字更有温度确实是我们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那么最后想请问张蔚文教授,从城市数字治理角度出发,我们该如何打造更有温度的杭州样本。

张蔚文:首先我想说的是,我们是讲故事而不是编故事,故事里的人需要都参与到这个过程里来。从亚运本身带到城市的影响来说,让我们的原住民都能感受到亚运带来的温暖是非常重要的。曾经我的一个网球运动员硕士生做过一个研究,指出杭州的人均体育场馆拥有量、体育设施可达性方便性与区域分布均度都存在问题。而我相信通过亚运,可以让我们的原住民真正体会到这些便民和体育均等化,让市民都参与到这个赛事中来。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才能真正讲好故事。

城市·展望

何春晖:今天我们的对话仅仅是过程还没有结束,精彩必将继续。大家共同期待明年9月23日杭州亚运会的盛开。最后请各位嘉宾用一句话表达对杭州与亚运盛会的寄语。

张鸽:希望通过我们共同努力真正把智能亚运打造成全国乃至全球有影响力的金名片,以品牌亚运做强城市品牌。

杨猛:希望可以在理性和温度的结合上,建设杭州亚运和城市品牌人文气质相融的传播大格局。

陈先红:讲好智能亚运“人事物场境”的故事,让世界爱上杭州。

潘建新:我希望可以定居杭州养老,希望亚运会可以成为历史上无法超越的标杆。

何春晖:谢谢大家的精彩分享和美好寄语。期待杭州在城市品牌建设与智能亚运赋能的过程中,讲好有温度的城市故事与亚运故事,真正实践“办好一个会,提升一座城”。让世界爱上杭州。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 编辑:陈俊男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