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文化管家”全域发展助推“精神共富”
“我们旗袍群里有百十号成员,一有开课通知,大家就接龙报名,不一会儿名额就抢光了!”新塘街道霞江村村民朱娇娥是旗袍忠实爱好者,她说的“群”是由文化管家陈颖斌创建的社团微信群。而在陈颖斌的手机里,这样的群有20多个。
陈颖斌从2020年初上任“文化管家”到现在,新塘街道各类文化培训课程有300余课时,培训人员2万余人次,组建基层文体社团20余支。而在两年前,新塘街道的许多文化场所还处在“空壳”运转状态。“自从有了‘文化管家’,村里的各种文化活动多起来了,我们到文体中心的频率高了,小区里的活动器材也用起来了,感觉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了。”朱娇娥开心地说。
村民们交口称赞的“文化管家”项目,是萧山政府的民生实事工程。自2018年运行以来,全区已实现23个镇街(场)文化管家全覆盖,助力镇、村组建文化团队973支,开展各类活动1200余场,挖掘打造特色文化品牌20余项,线上线下累计艺术培训超21000小时,服务群众70万人次。该项目先后被市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现场推广,萧山起草制定的《文化管家服务规范》已作为杭州市地方标准发布,《文化管家案例集》被国家图书馆出版社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系列丛书发行。
萧山创新推出的“文化管家”社会化服务模式,有多方受益。一是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起来,二是文化人才有了更广阔的用武之地,三是公共文化在社会基层治理、共同富裕之路中的作用充分显现出来。
戴村镇是全区首个引进“文化管家”项目的镇街。该镇大石盖村有一项传统民间手艺——造木船,之前缺少专门力量去保护、传承,面临着失传的风险,“文化管家”进村之后,结合“春泥计划”、文艺演出等对其进行挖掘、宣传。让更多的大石盖人特别是年轻人了解了这项手艺,并对这项手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文化管家项目为我们打通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增强了戴村老百姓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镇领导高兴地说。
以供给侧为切入点,按照“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社会文化机构按照服务清单、以基层文化场馆为阵地”的方式,向群众提供贴身式公共文化服务,以社会化的形式搞活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理顺体制机制的堵点,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再到“育文化”“秀文化”的转变,让公共文化服务成果直达基层“最后一公里”,满足群众需求。北京大学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李国新认为,杭州萧山区“文化管家”的示范引领价值,在于探索了提升承接主体专业水准和服务能力的可操作、可核查、可复制的实现方式。
今年,打造“全域文化管家”入选我区共富标志性成果建设。据区文旅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版本的“文化管家”,全力推进“文化管家”社会化服务向村社延伸、向数字化发力,今年已完成23个镇街(场)全覆盖,村社覆盖率达50%,三年力争基本实现全域文化管家。打造的“文化管家”数字化平台即将上线,搭建起更多社会文化团体与基层文化需求的大平台,进一步统筹文化资源,实现“文化有需求,身边找管家”的目标,促进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