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述说西溪湿地往事 摄影师眼中的蝶变:从臭水沟到生物绿色家园

2022-12-16 09:26:35

2003年,湿地原住民在河道通行。

2004年,原住民正在搬家。

2005年,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开园。

2019年,端午龙舟胜会。

image.png

2019年,西溪火柿节。

杭州日报讯近日,由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生态文化研究中心主办,杭州市摄影家协会指导,杭州日报承办的“我们的西溪湿地”主题摄影作品征集活动评审环节顺利结束,获奖名单出炉。

从3000余幅照片中脱颖而出的优秀作品中,有的带我们重新回到了早年间尚是郊区农村的西溪湿地,拉满了回忆感;有的用图片、故事和细节,让我们感受到这片城市湿地对生态环境起到的重要作用。

我们邀请了两位在西溪湿地跟踪拍摄记录十余年的摄影师,讲述自己与西溪湿地的故事,展示老照片记录的时代变迁。

初识西溪 热闹的龙舟和恶臭的水系

在西溪湿地还不是国家湿地公园的时候,高中生李忠就与它结缘了。1984年端午节前,16岁的李忠为了一睹龙舟赛的风采,骑了近两小时的自行车,第一次来到了蒋村。“走近村口,我就听到了锣鼓声震天响,但只听得到声音,寻不到地方。”李忠回忆。他沿着逼仄的小道,经过了无数矮房,绕了无数的弯,逢人便问路,终于找到了赛龙舟的那片叫深潭口的水域。

李忠挤进人群,尽力往岸边靠。“岸边、房顶,甚至树上,哪里能望见水面,哪里就有人。”屏气瞪目的表情、赤膊击桨的奋力,李忠感受到了现场的冲击力。

竞渡结束,热闹渐退。当李忠的注意力集中到水面时,他见到的却是一片污浊。油绿发亮的浮藻、深灰冒泡的水面、随波漂浮的鱼甚至老鼠和猪狗的尸体。刚才的热闹不仅盖住了这片水域的模样,还暂时掩住了异味。“当时正好是由暖转热的季节,我的鼻子能明显觉到被一股厚重的怪臭裹住了。”李忠猛地想起,刚才龙舟赛时,有人还掉进了这水里。

扎完闹猛准备回家,可李忠迷路了——差不多的灰墙黑瓦矮房、开裂水泥小路、河埠头,就像落入一片无序的林子一样……

10年后,上世纪90年代,李忠与朋友再来观赛。“不变的模样,熟悉的味道,这就是我对西溪湿地最初的印象。”李忠有些失望。

每年打卡30次 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

后来,李忠参加工作,辗转成了一名摄影记者。“2001年前后,我去蒋村一带采访,当时居民的投诉很多,说这里的环境实在太糟糕了。” 李忠回忆。

通过那段时间的采访,李忠才明白那股恶味从何而来。蒋村一带是当时杭城近郊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养殖户经常会把一些烂菜叶、动物内脏甚至死猪死狗等投入鱼塘喂食。当地道路绕如乱麻,民宅分布并不规整,因此没人愿意进入村落收垃圾。

在做完这组报道后不久,李忠听闻了杭州要启动“西溪湿地”项目的消息。凭着记者的敏感,他意识到记录西溪湿地变迁的机会来了。

约2002年前后,李忠开始在西溪湿地频繁奔走。农房动迁、养圈迁离、河道开挖,无论节点性的报道还是日常的记录,李忠凡空便往。在他万余幅经过挑选保留下来的作品里,我们见到了过去的龙舟赛、臭水潭;亦见到了原住民用三轮车把大小包裹运离老家的场面;还见证了河道开挖、垃圾清运的施工日常;再往后,湿地揭牌、原住民乔迁新居、龙舟赛挪到湿地公园举办了……

2016年,西溪湿地为迎接开园10周年,在中国湿地博物馆举办了一场“西溪印记—李忠摄影作品展”。当时,李忠趁着整理照片的时候估算了一下,这些年,他平均每年到西溪湿地进行30次拍摄,他把握住了那时“记录一处地方时代变迁的机会”。

谈及对西溪“我站在这里依旧能回想起西溪湿地当年的模样。”李忠说,“改造把西溪湿地还给自然了,原来的农村更像是人占领了自然,现在的公园是人走近自然。”

把湿地还给自然 猛禽且来西溪留下

2011年,西溪湿地迎来一项低调的活动,浙江省野鸟会开始了在西溪湿地长达10年的工作。“回想起来,我发现西溪湿地真的很难得。” 副理事长、调查队成员之一东斯说,“这是一个建在城市里的湿地公园,但我们居然能在这里发现这么多鸟类,其中还有不少是国家保护动物。”

2018年夏天,调查队的一位成员在一片鲜有人迹的树林附近,观测到了一种叫黑冠鹃隼的猛禽。公开材料显示,这种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猛禽,上一次在浙江被观测到的记录,还是上世纪80年代,地点为浙中地区,无图、只存文字。

为了避免惊扰黑冠鹃隼,调查队立下了规定:在繁殖季结束前不对外发布任何消息,后指派东斯等几人跟踪拍摄,其余人不再进入该区域附近。同时,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获知消息后,也配合停止园林工人在此周围的日常养护作业。

历时两个月,东斯在西溪湿地内,记录下了黑冠鹃隼从孵蛋至出巢,最终翱翔蓝天独立生存的全过程。本次比赛中,他的作品《黑冠鹃隼繁殖》获得了生态湿地组别的二等奖。

“一位教授之前给我们泼冷水,说黑冠鹃隼警惕性极高,对自然环境的要求也严格,他认为我们几乎不可能记录下他们成长的全过程。”东斯自豪地说,“在西溪湿地,我们打破了他的‘权威说法’。”

保留自然的原汁原味 领略花鸟鱼虫的欢乐

10余年间,西溪湿地内被观察到的鸟类,从最初开园前的79种,增长到196种。

在东斯的调查记录里,除了有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冠鹃隼、鸳鸯,还有一级保护动物白尾海雕、东方白鹳。“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极高。它们落户了,就是西溪湿地生态优良的最强佐证。”东斯说。

而在西溪湿地调查物种多样性的过程中,东斯发现,偌大的西溪湿地,普通游客根本不可能逛完每个角落。譬如黑冠鹃隼的发现地,从入园处徒步需要走近4公里的路。而通往那片林子的路径,有如当年李忠初到西溪湿地时那样绕如乱麻,以致东斯数度靠导航才得离开。“这足以说明西溪湿地不仅是一座修建的公园,它更多的是自然的原汁原味。”东斯说,“游客逛个热闹,鸟类觅个清净,居然能兼得。”

对此,更注重于人文记录的李忠也表示赞同。“你看看现在清可见底的水面,哪里能想得到,几十年前的这里,划龙舟落水的人听说回去都皮肤过敏,得要好长时间才能恢复。”李忠感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新的数据——如今的西溪湿地,总体水质常年保持在三类,核心区的水质,能达到二类。而这些变化,被记录在数据里,印证在摄影师们的一幅幅作品中。

随着“我们的西溪湿地”照片征集评选活动的推进,近日,此次活动获奖作品户外巡展也将举办。跟随“旧貌新颜”的影像,我们一起回到过去看看。来到“生态湿地”的展区,领略湿地花鸟鱼虫的欢乐;还有“文化湿地”的篇章,老民俗和新活动擦出了火花;再见“城市湿地”的视角,你会猛地发现,闹市中间,居然有一片世外桃源。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桂彭根 唐琼 记者 蔡怀光 汪玲 图片由李忠提供 编辑:陈俊男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