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打造宋韵文化传承高地展示窗口

2023-01-17 07:57:23

在杭州半山,有许多历史遗存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消失在人们视野中。比如崇光寺和刘光世墓,前者已消散于历史长河中,后者也仅存为数不多的随葬品。

然而这些历史因为今日难觅踪迹,就不再有影响力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如今的半山,我们能领略皋亭山巅仿南宋建造的望宸阁风貌,能感受宋代书院式建筑美学的半山乡贤文化馆……历史的记忆,其实早已沁入我们的生活当中,并反哺着当今社会的发展。

“显孝”的寺庙和名将的陵墓

崇光路位于半山街道,东西走向,是杭钢生活区的一条重要道路,毗邻的社区称为崇光路社区。这条600米长的道路名字背后,与一座南宋时名为崇光寺的寺庙有关。

崇光寺,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建成,绍兴二十八年,宋高宗赵构赐“崇先显孝禅寺”为额;后来宋宁宗又御书“皋亭山”三字及“崇光显孝华严教寺”八字以赐。崇光寺作为赵构生母韦太后的功德寺,在南宋时等级颇高,仅次于皇家陵寺的寺庙,即使放眼整个杭州的历史,也没有一座功德寺的规格能与之匹敌。两宋时期盛行的功德寺院和中国孝道文化密切相关,南宋朝廷敇赐的崇光寺额中有“显孝”二字即是有力佐证。20世纪50年代建杭钢时,崇光寺被拆了一部分,余屋改作仓库。1980年上半年,由于连日下雨,余屋倒塌,崇光寺就此从人们视野中淡出。

时间来到2007年,考古人员在杭州皋亭山北麓发现了一座大型南宋古墓,面积约89平方米。古墓为一座南宋双室石椁墓,东面墓室的四个角落各埋有一个长约10厘米的铁牛。古墓中还发现了定窑白瓷片、景德镇窑青白瓷碗残片、粉盒、断柄铜镜等物品。考古人员推测该墓葬可能是早年被毁损或被盗,因此随葬品并不多,从规模来看,这是杭州地区发现的最大南宋古墓。根据清朝文献记载,考古人员初步推测墓主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刘光世。

城北的新地标和宋代美学乡贤馆

如果说崇光寺和刘光世墓已难觅当年之风采,那么不妨让我们走进半山,看看宋韵文化是如何塑造新时代的半山面貌。

在半山国家森林公园主峰凉帽尖山顶西侧,坐落着杭城人民登高望远的绝佳去处——望宸阁。“明三暗五”的重檐楼阁式形态,是南宋建筑的显著特征,也是望宸阁的一大标志性特点。所谓“明三暗五”,即从外面看望宸阁只有3层,但进入后发现,其内部实际上有5层的空间,南宋建筑“精致开放、清丽典雅、轻盈和美、工整简明”的特点在望宸阁均得以体现。能俯瞰杭城的望宸阁,已成为城北旅游的新地标。

从望宸阁下山后,沿山脚下的上塘河畔可走进半山乡贤文化馆。作为拱墅区首家乡贤文化馆,半山乡贤文化馆以宋代美学为基调,整体风格为宋代书院式建筑。馆内白墙、灰瓦、原木的庭院设计,简约的同时又充满设计感,典雅古朴的气息迎面而来,体现出了宋代美学最深刻的“简”和“韵”。

馆内不同功能区的名称颇有古韵,名士馆、议事斋、咏古坊、畅叙阁、乡贤林等不同区域,在满足联谊交友、协商议事、文化交流等功能的同时,也体现着半山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在乡贤文化馆内,街道还布置了一幅7米的长卷,“秦河开凿、皋亭祈雨、钱王筑寨、崇祀娘娘、心越余音”等10个先贤故事跃然纸上;宋代的字画、瓷器则在咏古坊内得以集中展示。

半山宋韵传承和“文化强街”工程

近年来,半山街道持续开展“文化强街”工程,深入研究挖掘,不断梳理“宋韵文化在半山”历史信息和文化碎片,实施半山娘娘庙周边综合整治项目,启动显宁寺二期复建工程,完成文天祥雕像广场改造,有序开展半山立夏节、望宸诗会、皋亭修禊等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以传承利用促保护,以宣传推广强保护,不断提升半山宋韵文化的厚重感、重要性、影响力,助推半山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半山街道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在宋韵文化传承中责无旁贷,勇挑重担。

一是外在修形,着重宣传展示望宸阁等一批宋代美学建筑,重现中国古代建筑之神韵,以吟风梅园的精品打造,再现宋时文人雅士游船、上山、观桃赏梅之雅趣;同时以上塘河沿线为轴,集中展示文天祥雕像广场、天青里宋式美学建筑群、半山乡贤馆等宋式建筑区,以山水文旅融合不断推进半山宋韵文化、宋韵美学传承利用新高度。

二是内在立神,串联文天祥雕像广场、半山立夏广场、望宸阁为爱国主义教育旅游路线,展现“留取丹青照汗青”“撒沙护国”的英雄事迹,持续开展望宸诗会、皋亭修禊等文化节目,提升群众参与度、观赏性和文艺性,让宋韵的清雅、闲适之风滋润人心,激发人们热爱生活、享受生活、共创美好生活的激情和动力。

半山有和宋韵文化紧密联系的人物、史实、传说、建筑、雅趣,也有千年神韵的吴越文化、佛教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钢铁文化。街道将聚焦文化资源禀赋、山水生态资源优势,以历史文化为轴,宋韵文化为重,打造杭州南北相望、南北相通的宋韵文化传承高地、展示窗口。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华炜 江雯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