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新时代千年古城谋复兴 新中心加快蝶变展新颜

2023-03-02 08:55:14

今年,浙江省委“新春第一会”提出,实现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大突破;省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快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省。

一座城市要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离不开人文底蕴的加码。

作为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圣地和双千年古城文化的展示地,余杭古城历史遗存丰富,文化底蕴深厚。

余杭街道是余杭古城的分布区域,有着2180年的县城发展历史,是浙江省目前经考古证实的最早古县城之一。2021年6月,余杭街道列入第一批市级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建设名单。

瓶窑镇位于良渚古城遗址的核心分布范围,五千年前就是良渚古国的都邑,2021年12月,瓶窑镇列入第二批省级千年古城复兴试点建设名单。

曾经的杭州城发展起点,如今的杭州城市新中心,在余杭这片土地上,千年古城复兴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城市和街巷肌理,一点点重新梳理;古宅古井和古道,一处处重见天日;百姓改善民生的愿望,一个个变为现实;老故事和新业态,一步步融合共生……当“城市原点”遇见“城市中心”,一篇关于复兴的故事正在余杭精彩书写。

规划引领先行 全方位强化主题,有特色!

作为指导管理古城历史遗迹保护与基础设施改造提升的重要依据,千年古城复兴综合规划里藏着避免千城一面、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密码”。

“千年古城复兴不能复制粘贴,必须要尊重每个古城独有的历史文化,这才是激发我们文化自信的根源。”余杭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说。

自从列入试点后,余杭街道、瓶窑镇快速启动编制千年古城复兴综合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让古城复兴工作方向更加明确、特色更加彰显。

余杭街道编制古城复兴综合规划,初步提炼“杭州故城·禹上未来”主题定位,形成“街道城乡统筹区、古城核心区”两个层级和“一轴、两带、三核、五片、多节点”的总体空间结构,确立“人文高地、精神家园、文旅胜地、共富示范地”形象,推动文化、产业、城镇和人居“四兴融合”。

瓶窑镇一方面提出打造“文化传世新高地、航空策源新阵地、绿创富美新天地”战略定位,全方位塑造“文润瓶窑”品牌名片;另一方面,瓶窑镇加强城市规划引领,围绕“一核两轴”的城市格局,形成瓶窑镇区综合服务核心,以良渚遗址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新发展轴,贯穿南北两区、串联城市多元功能的人产城融合发展轴。

古迹保存给力 高科技赋能文保,有名片!

位于余杭区瓶窑镇彭公村的老虎岭水坝,是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7月6日,老虎岭遗址公园正式开门迎客。

在水坝本体上创新构建极富科技感的“水滴”保护棚,水坝剖面有一个采用加热玻璃材料的保护罩,棚顶铺设防渗膜,底部修建排水沟,坝体表面种植浅根系草皮……一系列措施既保留了老虎岭遗址公园最“本真”的面貌,也向世人展示了良渚先民的治水智慧。

古迹遗存记载着千年古城的昔日风华,是城市的金名片。千年古城谋复兴,需要加强历史遗存保护。

坚持保护优先原则,在余杭街道已维护18处文物保护单位(点)、瓶窑镇已建立“遗产数字大脑”“良渚遗址文物安全巡查网格智治”等应用场景的基础上,余杭持续提升保护能级,重点构建人防、物防、技防、制度防的立体安防体系,深化数字赋能保护管理,筑牢文物安全屏障,打造“良渚遗址5000+数智应用平台”等文物保护的创新成果,让千年古城有了“护身符”。

让历史古迹和文化遗存有址可寻、有物可看,余杭协同推进杭州国家版本馆,积极谋划良渚博物院二期,加大南山摩崖国保单位的提升与周边环境整治,推进南山摩崖石刻数字化修复传承工程,启动大普宁寺复建工程及周边环境整治,重现千年古城历史遗存风采。

文化标识鲜明 数千年文化传承,有底蕴!

春节期间,余杭瓶窑老街热闹非凡,很多游客都奔着余杭纸伞而来。五颜六色的纸伞成为瓶窑老街最显眼的装饰。年轻女孩穿着汉服拍照,手里还不忘撑起刚买的余杭油纸伞。寻至老街上的余杭纸伞馆,更可了解余杭纸伞的发展历史和品类,体验纸伞制作技艺,零距离感受非遗魅力。

据瓶窑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余杭瓶窑老街积极打造杭州市首个非遗馆群,通过精细化、一体化设计和管理,形成良好集聚效应。余杭纸伞馆、良渚玉雕馆、瓶窑陶艺馆、风筝灯彩馆、蚕桑文化馆等非遗馆群丰富,传统文化多元,形成了从单一封闭的传播方式到一条街区汇集千年文化的特色聚落模式,为千年古城复兴注入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外,构建的“一山一水两街三区”风貌格局的瓶窑老街传统风貌区,获评长三角城市更新贡献奖、省级城乡风貌样板区,成为全区唯一省级“高品质示范街区”。

为促进优秀文化传承,余杭充分挖掘千年古城文化资源和特色,通过创新传播方式及载体,塑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持续实施好文化传承发展工程,让传统文化被更多人看见,得到更好的传承。

2022年,余杭街道围绕北湖、南湖、永建圩区三大蓄水区及西险大塘,深入挖掘了治水名人、治水故事、治水精神,打造“历史文化寻踪轴”;瓶窑镇融合省级非遗《余杭纸伞》项目,完成了原创舞蹈《春来江水绿如蓝》创编。

彰显古城魅力,还要打造品牌。依托外聘专家优势,余杭进一步健全专业人才引培机制,加强文化传播,推进《中国早期文明论丛》《良渚文化通史》《良渚考古发掘史料集成》等良渚丛书编纂出版,不断提升良渚品牌价值。

产业发展兴旺 新业态创意无穷,有活力!

千年古城复兴,不仅要守牢“历史之根”和“文化之魂”,更要实现产业振兴、经济蓬勃。

近年来,余杭依托古城历史文化优势,不断壮大文化产业、旅游业,持续探索文化遗产IP活化路径,带动文创产品、展览、演出、旅游等一系列上下游产业链,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切实增强经济新动能,加快形成特色产业竞争优势。

结合良渚玉器、陶器、纹饰等良渚元素设计制作的服装;与珠宝品牌联名合作,以玉琮、玉鸟等为原型的金饰;以良渚文化创作的丝巾、饰品及精品茶具……以良渚文化为核心,良渚文创通过实物、多媒体、互动体验、活态展示等形式,不断突破受众对良渚模式的固有印象,呈现出青春、时尚、现代的一面。

据了解,目前余杭已累计开发良渚文创产品13大品类,涵盖日用家居、文具办公、丝巾饰品、家纺、潮玩、益智类玩具等,在售产品约500余款。

文创产品之外,更多文旅创造性IP撬动着千年古城复兴。瓶窑镇举办“大过中国年”“张堰茭白生活节”“端午老街宋韵游园”等主题活动。余杭街道挖掘南湖黑陶、苎山问茶、邹干世居、太炎执教、熙春悬等诸多文化胜迹,加快推动南湖沿线景观带规划建设,打造“诗路文化、运河文化”展示区;围绕乡创空间、文旅研学、创业孵化等场景,策划稻田游学等主题旅游线路,做精做优稻乡小镇文旅IP。

跨越千年的良渚文化,高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吸引了一批创业者来到良渚数字文化社区。中国(良渚)数字文化社区良渚数字文化社区把良渚文化作为一个文创大IP,将历史文化遗产素材融入动漫游戏、创意设计、数字传媒、广播影视、工艺美术等产业,彰显时代特征、创新活力,让古老和现代在此相遇、碰撞、融汇。

基础设施完善 大项目加快推进,有支撑!

随着第一辆车缓缓驶入杭徽高速余杭(新)收费站道口,余杭收费站提升改造工程阶段性完工。

为顺应城市快速发展、提高通行能力,2022年初,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周边整治提升工程正式启动。历经7个多月的拆迁改建,这个酷似“大鹏鸟”的收费站于去年8月正式通车。改建后不仅沿线的出行条件得到明显改善,而且项目新改建的地面道路还有助于提升区块交通服务水平、打造内联外畅的立体交通网。

对于一座复兴之城而言,完善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能提高古城通达通畅水平,提升古城区位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

放眼瓶窑镇和余杭街道,基础设施“补短板”项目加快落地、全速前进。2022年,余杭加快实施文一西路西延、西险大塘后续达标加固、杭州中环南段、直街区域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工程;有序推进运溪高架瓶窑互通工程,加快实施古墩路西延、凤都路南延等重大交通项目,积极争取轨道交通2号线、12号线延伸纳入四期中期调整计划。

公共服务优良 老百姓乐享生活,有幸福!

“这里空气清新,草木繁茂,很有文化气息,每天早上我们都来这里休闲锻炼。”家住余杭街道的老百姓,说起附近的塔山公园赞不绝口。

据余杭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围绕设施精良、环境精美、体验精致、服务精心、运营精细等“五精”工程,余杭街道对塔山公园实施了一系列“微改造、精提升”项目。如今的塔山公园,风景更加秀丽,设施服务更加完备,已成为余杭街道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古城复兴的“大梦想”兜着百姓生活的“小日子”。千年古城复兴,不仅要实现历史传承、城市发展,还要实现古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千年古城复兴工作中,余杭关注民生工程,聚焦老幼人群,持续升级民生配套,着力提升居民物质与文化生活品质,让古城民生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提高古城教育服务质量,瓶窑镇去年投用第三小学等3所学校,加快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推动古城基本医疗服务能力升级,瓶窑镇推动区三院特色专科建设,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迁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古城优质养老服务供给能力,瓶窑镇启用杭州市首家幸福乡里共同体,发布“朝夕美好+”民生服务品牌,加快建设高水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余杭街道在近年相继落地天元公学、学军中学海创园学校、万达广场等优质配套,五星级农村文化礼堂、山西园社区文化家园等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不断丰富。

千年古城复兴,非一时一地之功。面向未来,余杭围绕千年古城复兴工作提出三个“聚焦”——聚焦试点强谋划,提高千年古城复兴的认识站位;聚焦重点强举措,打造千年古城复兴的金字招牌;聚焦整体强推进,凝聚千年古城复兴的最强合力。

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美好未来奔去。余杭区发改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余杭将坚持保护开发相融合理念,大力推进瓶窑镇、余杭街道千年古城复兴,让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的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互促共进,推动新时代新发展与千年历史文化传承共振共鸣。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陈碧玉 陈华晓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