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临平文化 传承蝶变与转化
一河通南北,千载连古今。千百年来,大运河穿越历史、流淌至今,一条文脉生生不息。
如何在运河文化传承与活化中坚持自身特色与区域协作并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重,打造具有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运河文化品牌,实现“大运河古为今用,新时代创新发展”的宏伟目标?
作为大运河浙江段代表的杭州市临平区,成立大运河科创城产业平台,从新经济领域激活古镇新产业;号召运河沿线古镇成立古镇联盟,探索挖掘运河文化新基因;举办中国大运河古镇发展研讨会,邀请全国专家学者对话大运河,共探保护传承、产业创新等话题,分享经验和心得。
运河之水,如何滋养临平未来?临平经验,如何引领古镇向新?6月17日,第二届中国大运河古镇发展研讨会在临平塘栖古镇召开。让我们带着大运河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命题,聆听专家学者们的真知灼见。
大运河是城市宝藏,如何挖掘?
以微观史视角,探寻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
悠悠运河流淌千年,蕴藉的传统文化处处是矿藏,就看会不会挖、怎么挖?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仲伟民提出微观史视角看古镇,从小物件出发,见微知著,在微观的事物中窥见彼时宏观的历史。以运河沿线特产商品为例,在微观史视角下,人们会发现各大古镇地方特产丰富超乎想象。运河两岸仅记录在册的畅销特产就有上百种,比如塘栖古镇就有塘栖枇杷、塘栖蜜饯、三家村藕粉、超山青梅等特产,这些特色产品顺着运河水被运送到沿岸各地。历史记载之丰富与当下流传之稀少,以极大的落差构成了历史资源的挖掘空间。
以茶为例,茶已不仅是一种交易商品,更成为各地不约而同表现东方韵味的物质载体,茶的美学内涵在各地文化中精彩碰撞,在新时期传统茶文化也广受追捧。这便是古镇将传统文化植入当代审美、当代生活方式之中,激发产业创新活力、推动古镇融合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些自古而来的交易物品,具有沟通南北、互通有无的潜力,应当流动在城市间的新合作上,将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
一脉相承间,城市的共融共生比比皆是。如临平塘栖古镇很多建筑都带有徽派建筑特点,当地的米塑与扬州面塑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对比中勾起游客探索的欲望……可以看见,随着中国大运河古镇联盟串联起47个古镇,各地城市联动共创能让更多人触及大运河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更多人关注大运河。通过旅游、购物等方式带动产业发展,在历史与产业相互作用中打造一条运河沿线共富带。
大运河是历史之书,如何翻阅?
以史为源,构建文化与科创聚合优势
临平塘栖古镇如何“出圈”?南开大学历史学院院长余新忠给出答案:回到历史中。
古为今用,今助古长。明清时期,作为交通大动脉的大运河为塘栖古镇的兴盛提供了区域资源优势,随之而兴起的漕运推动了人口流动和商业流通,使得古镇在文化经济领域欣欣向荣。眼下,处于新时代的塘栖古镇,以临平大运河科创城文化+科创模式,形成聚合之力,不断推动区位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在此基础上,南开大学与临平大运河科创城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南开大学大运河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将学术力量与临平深厚的历史土壤深度融合,共同赋能当地文化活化与创新,彰显历史重镇的影响力。
以史为源,产业焕新。曾经的文化瑰宝也会沉浮在时间长河里,需在古为今用的“呼唤”下,对其“打捞修复”,再现生机活力。如在塘栖古镇曾有一家知名药铺姚致和堂,几百年历史交替,药铺精神、药丸功效足以构成丰富的历史资源,在充分结合当代需求的前提下,极有可能再现往日风采,并推动塘栖本地医药产业的发展。聚焦历史文化,以文兴产、以产盛文,文化与经济相互搭台唱戏,是临平塘栖实现融合发展的必经之路。
古今交融,通达未来。临平塘栖古镇要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既要纵向关照文脉流变,还要横向对比沿线各地。较之于其他古镇,塘栖古镇在交通、文化、政治因素等综合作用下稳步发展。“细水长流”的古镇并不一定要做网红,充分发挥自身特色,坚持“小而美”的精品路线,打造江南水乡的特色风格,今后的塘栖古镇必将大放异彩!
大运河是千年胜景,如何游览?
以研学路线,连接古今人文和生活美学
大运河这条文化之路,承载着中华民族千年文明积淀,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也蕴含着巨大的旅游价值和教学价值。中国美术学院教授胡惠君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大运河为纽带,联合沿岸古镇共建研学游线,既为孩子带去美育体验,也是非遗活化的必要手段。
基于“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设计理念,大运河研学路线将围绕标准化、规范化、数字化、国际化持续推进。
首先研学课程要建设定制标准化模式,在路线的设计上与各古镇形成协同机制,一站一故事,站站相连接。为了引导青少年深切体会大运河厚重深邃人文历史,设计中要考虑一定的戏剧性,通过看、游、品、赏等多种形式,引导他们感受美、创造美。同时,研学内容的管理上也要设立相应的规范化机制,并且在内容形式上注重数字化创新,结合现代的声光电技术,把国潮文化植入其中。
在此基础上,大运河研学内容应当更具国际化影响力。比如通过直播形式,以七国语言将大运河古镇文化传播到世界,或邀请国际友人共走大运河,吸引全球目光走进大运河文化。
以临平塘栖古镇来说,就是要利用塘栖特有的文化属性、创新体系以及数智发展动力,与古镇联盟大会的发展做好融合文章,共建、共振、共赢,从临平开始打造一个高水平的世界级研学窗口。
大运河是文化摇篮,如何焕新?
以数字化,推动文化保护与“活”化
运河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随着各地古镇商业化开发脚步加快,大运河沿岸的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或将面临严峻挑战。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副教授刁常宇由此提出数字化技术赋能运河历史文化。
数字技术能够完整记录保留文物,将当下逐渐风化的文物遗址变成计算机里面的高清模型和图片,让未来的人有机会见证如今的文化魅力。如位于临平区塘栖镇的广济桥,是古运河上仅存的一座七孔石拱桥。对于这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今后专门有为文化遗产领域研制的设备,对其水下部分进行探查和信息采集。而这一类古桥文物,未来的保护工作也因此有了本质性改变。
相较于有形的文物古迹,大运河临平段丰富的非遗技艺面临更多挑战,即无法实行与文物一致的保护方法,而数字化技术恰好可以跨越这层障碍,成为保护、活化与开发非遗文化的重要手段。数字化与非遗的结合还能创造出多重表现形式,让文化真正“活”起来。如临平皮影戏探索出了“古镇+文化+非遗+研学”的发展模式,滚灯、清水丝绵则实现了“非遗+民俗+动画+数字”的跨界演绎,还有各类文化场馆运用VR技术重现非遗场景和仪式过程。
未来,人工智能将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帮助创作者提炼更多精彩的二次创新内容,这也将助力非遗文化更好更快地完成数字化转型与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