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强区的萧山“营”法
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点是什么?一个重要答案无疑是产业生态。
近日,《萧山区关于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政策实施细则》(以下简称萧山科技创新“22条”政策)新鲜出炉,推动科技政策从从“补企业”向“强产业”,从“奖成果”向“优生态”转变。
作为传统制造业大区,萧山一直以来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度较慢、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聚焦且规模较小、科教资源不足和创新人才集聚度不高等“痛点”“难点”问题,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工程,逐步构建起科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格局,打造产业转型升级新范式,为全省创新深化“探路”。
今年是“八八战略”实施20周年,也是萧山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之年。萧山将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实举措贯彻落实我省“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部署,以超常力度谱写“创新深化”篇章,全力以赴强力推进三个“一号工程”,紧盯全省科技创新鼎,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智造”两个高地,实施科创平台提能、创新主体培育、两链融合发展、创新生态营造“四项工程”,实现科创平台能级、创新主体能力、高新产业量质、科技人才队伍、科技创新指数“五大跃升”,争做全省创新深化的引领者和先行者。
科创平台集聚高能量
从县域经济迈向都市经济的征程上,萧山一直面临着缺乏一所大学的痛点,这已经成为共识。
改变起于2018年,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落户。此后,又有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湘湖实验室等6个高能级创新平台先后落子,为萧山区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创新活力。
以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为例,从2019年2月签约,到2020年5月建设区块一期开工和启动区块开园,再到2023年5月20日,建设区块二期开工,推进迅速背后的“萧山速度”凸显出建设科创中心的时不我待。
这是萧山与浙江大学共同打造的“人才蓄水池、改革试验田、产业集聚区”。从启动区块开园起的三年时间里,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持续攀高。以集成电路为例,从8英寸导电型碳化硅,到50mm厚6英寸碳化硅单晶,再到研制出高质量的碳化硅晶圆、氧化镓晶圆,以及发布 “浙大芯(ZJU-Inside)”,一路看尽浙大在萧山的“芯”风景。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省CMOS集成电路公共创新平台,是国内首个校级12英寸CMOS集成电路公共创新平台,以研发制造12英寸成套工艺的主流芯片、光电芯片等新一代芯片为主,集设计、光刻、流片等为一体,目前正争创国家CMOS集成电路成套工艺与设计创新中心。
当然,浙大的“芯”风景背后亦是萧山的雄心壮志。为重塑创新空间,萧山实施万亩要素保障专项行动,腾换近2000亩土地用于高能级科创平台和人才载体建设,给予物理空间、基础设施、运营支持、人才公寓“一揽子”配套政策保障。预计到2025年,萧山硕博研究生规模将达5000人左右。
而高能级科创平台更以“平台+”的模式,进一步打通教育、人才和科技之间的壁垒,一体化发展,一体化赋能萧山。
比如北大信研院大力推动“中国视谷”建设,助力杭州打造千亿级视觉智能产业生态圈。西电杭州研究院、浙大科创中心、湘湖实验室三大“科创马车”齐聚萧山科技城,更是直接推动了萧山的产业平台变革,江南科技城由此“新生”。正如萧山区委主要负责人所言:“在战略能级和科创能级上双向发力,推动桥南区块与科技城区块深度融合发展,探索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融合新路径。”
从过去五年的时间维度看,高能级创新平台对萧山是两位数甚至三位数的赋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95家增长到1880家,增幅达537.3%;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33.2%提升到67.4%,年均提高7个百分点;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1.94%提升到3.42%,年均提高0.3个百分点;主要创新指标从普遍低于省市平均水平到实现全面赶超,创新指数进入全省第一方阵。
科技成果走向大市场
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起来”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更要“管起来”“转起来”。
萧山科技局负责人介绍说,萧山将谋划全区科创平台积分制度,打造以七大科创平台为牵引的“北斗七星”创新联盟,形成“牵头抓总、分类管理、科创赋能、绩效评价”四项机制。同时,通过加强平台互动、院企互联、院地互融和国际互通,推动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转化和就地应用。每年新建院企联合实验室20家以上,实施成果转移转化项目不少于30个,新增高价值发明专利400件以上。
这当中,萧山将着力打通“验证—孵化—产业化”这一链路,推进创新技术与市场需求、应用场景、资本要素的紧密对接,打造全链条的科技人才成果转化平台。
2022年初,主做消费型芯片研发的地芯引力与西电杭研院合作成立“集成电路联合实验室”,西电杭研院已陆续为企业输送了10位产教融合的研究生,担任企业实习“模拟”。“我们与企业是双向奔赴。”西电杭研院院长廖桂生介绍说,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研究院实行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双导师”培养制度,校企联合开课,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等选题也都来自企业一线创新点,聚焦区域经济转型难点、紧盯企业发展痛点等。
西电与地芯引力“产教融合”式的合作案例,也说明探索“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将为区域发展注入创新活力。据悉,西电杭研院落地两年来,已与企业共建24家联合实验室,25个研发中心,累计签订协议数量185项,合作金额2.1亿元,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开展了全方位赋能企业科技创新。
伴随着“验证—孵化—产业化”链路的打通,萧山近年来科技成果转化质量显著提升。前不久发布的《2022浙江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中,萧山区平均科技成果转化指数位列全省第四,增幅位列全省第二。
接下来,萧山还将有一系列探索。加强验证方面,推进北大、浙大科创中心、浙大计创院建设概念验证中心,新增智能汽车电子概念验证中心(西电研究院)和工业智能概念验证中心(浙江讯飞智能),组建科技成果转化基金,探索科技成果“先用后转”试点,打通成果转化“最初一公里”。
聚力孵化方面,实施“全域大孵化”战略,鼓励科研院所、企业和社会资本等参与孵化载体建设。
强化赋能方面,支持上下游企业共建“创新联合体”,推进技术合同登记点建设,预计今年技术交易总额可突破100亿元。
据悉,萧山还将构建“全域科研地图”,推进科教融合工作“寻、评、引、用、管”的数字化转型,促进创新要素的精准配置和高效流动。
全链服务营造优生态
在打通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的同时,萧山还将更大力度构建创新生态。
以最近正式发布的萧山科技创新“22条”政策为例,它从促进创新能级提升、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加速创新成果转化、打造科技人才高地、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六大方面入手,全面优化创新创业生态。
值得一提的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单独成篇,萧山将打出一整套组合拳,包括加大科技贷款力度、鼓励参投科技保险、优化科技贷款风险池、推广应用创新券、支持科技服务机构发展等。
萧山科技局负责人表示,萧山接下来将重点做好“人才+服务+活动”三篇文章,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服务,营造科技成果转化的良好氛围,从总体上激发各个主体活力,加快打造各类创新主体心之向往的最优创新生态。
比如做好人才引育方面,加快建设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联动开展招才引智活动;做好科技服务方面,加快科技管理和服务职能转变,推进科技创新管理和服务数字化改革;做好赛会活动方面,以“萧创汇”创新创业活动品牌为纽带,全年举办峰会论坛、创业大赛、融资路演、沙龙交流、银企对接、讲座培训等“萧创汇”系列品牌活动120余场,进一步营造浓厚的全域科创氛围。
的确,在创新深化上下功夫,怎么也不为过。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就有一句振奋人心的话:“成就科学家的成功就是成就传化事业的成功。”在创新生态的布局和营造中,将各种“不可能”变为“可能”,这也是萧山勇立潮头闯新路最好的营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