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场赛事和演练 43所高校 19384名志愿者 “小青荷”已露尖尖角

2023-08-24 10:41:48

亚运会进入30天倒计时,一切筹办工作进入冲刺阶段。都说大型体育赛事中的志愿者像“大机器”中的“小齿轮”,不仅岗位多、分工多,还要求有条不紊、精密运转,注定是不轻松的岗位。

作为志愿者团队的主力军,大学生志愿者们已经历了一系列的专业培训以及岗位演练。截至7月上旬,杭州已成功开展53场“韵味杭州”系列赛事和演练活动,来自43所高校的19384名预录用赛会志愿者已提前上岗亮相。

每一次亮相的背后,大学生志愿者们都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只为展现最周到的服务和最美好的形象。

高强度“备战” 打造一支万无一失的专业升旗颁奖队伍

看见郭龙的第一眼,就让人不由得想起“精神小伙”四个字——黝黑的皮肤、清爽的寸头、挺拔的身姿。他是浙江大学历史系的学生,也是退役军人,还是一名杭州亚(残)运会升旗手志愿者。

8月21日,为期1个月的杭州亚(残)运会颁奖礼仪、升旗手集中专项培训落下帷幕。本次集训共有743人参与培训,其中颁奖礼仪487名,升旗手256名,主要来自浙江大学、浙江工商大学、浙江科技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浙江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及其他赛区的指定高校。

谈起这次集训,郭龙形容“像是唤起了身体曾经的记忆”。每天的队列训练,定时定点的作息安排,略有强度的体能加训,对他来说都得心应手。

看似简单的升旗动作,实际有很多细节讲究——大到步伐手臂的整齐度,小到叠旗展旗的步骤操作,不仅得记对顺序,还得确保万无一失。

只要一有空,郭龙就会偷偷加练,有国旗在身边就实操,没有的话就空手练习。“也数不清一天会练多少次,就是为练成肌肉记忆。”能成为升旗志愿者,郭龙深感责任重大,也充满自豪和兴奋,“我相信我一定能在亚运会上圆满地完成每一次的升旗任务。”

这场集训,所有颁奖礼仪志愿者也都处于高强度的“备战”状态。集训对所有人员的基础仪态、技术细节、流线流程、赛事应急等方面进行系统专业培训,力争打造一支专业颁奖队伍。

浙江传媒学院的陈姝宇同学获得颁奖礼仪集训总成绩第一名。站在记者面前,她昂扬的身姿、自信的笑容,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每天从早8点到晚6点进行训练,从仪态到形体训练,从身体协调到肌肉控制训练,从礼仪动作到颁奖流线训练,每一项我都努力做到最好,这是一段累积知识、提升自我、开阔视野的难忘经历。”对于即将到来的亚运会,陈姝宇充满期待,“我们必将不负国家期许、时代重托,全力以赴为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严要求“实训” 单场比赛单膝跪地擦地150次

日前,韵味杭州·第一届亚洲U16女子排球锦标赛在杭州师范大学(仓前校区)体育馆和德清体育中心体育馆顺利举行。在FOP区(竞赛场地),有一群大学生志愿者格外引人注目。起身疾跑、单膝下蹲、双手擦拭,他们整套动作一气呵成,让略带汗渍的地面立马恢复光泽。

这些擦拭地板的志愿者叫“快擦手”,他们的任务是在球员倒地后迅速上前将地板上的汗水擦干,防止地面打滑,保证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的安全。为保证比赛的顺畅,他们需要在8—10秒内快速将地板擦干,同时不允许蹲着或双膝跪地擦拭,也不能触碰到运动员。

排球比赛场区主管、杭师大排球队教练曹芳平老师介绍,51名FOP区专业志愿者中,负责擦拭地面的志愿者以“快”“准”“稳”著称,共有14人,他们分2组轮流上岗。

比赛期间,曾有观众粗略统计,单场比赛中4名“快擦手”分别要单膝跪地擦150次左右。

除了“快擦手”,FOP区场地分布6个点位的专业志愿者也很吸睛,他们被称为排球赛场上的“球童”。回合间隙、垫球出界、接球失误,一旦球落地成为“死球”,底线两个点位的捡球志愿者就要快速判断出运动员行走的方向,用地弹球的方式将球交给发球队员。其他点位的志愿者滚球、传递要及时、利落,动作要统一、规范。

曹芳平对“球童”要求严格,所有的动作路线都是有要求的,滚球要滚得自然美观、传球要传得轻松准确,滚球要按规定路线通过,传球要在发球队员走出底线时将球在地面上反弹一下,精准落在运动员手中。“这些‘球童’中不乏排球运动专项的学生,他们会更懂得把控出球的力度和角度,也更能领悟球场上专业的律动感、节奏感,这正是我们FOP区的‘专业’所在。”曹芳平说。

专业的表现离不开严格的前期训练。今年端午小长假后,曹芳平就带着FOP区专业志愿者前后开展了4次实战培训。“每次集合都要提早5分钟到场,之前3位志愿者集合迟到了不足2分钟,曹老师就‘开除’了他们,将他们调离出FOP区。”FOP区专业志愿者黄瑞向记者透露。

为亚运暂缓就职 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完亚运后会留在杭州工作”

在所有志愿服务中,服务亚运村的工作任务更为特殊和辛苦——服务周期长、服务对象多样、服务岗位分布广泛。从今年6月起,志愿者团队就陆续入驻了亚运村。

亚运会赛事期间,来自浙江外国语学院的600余名志愿者,将为亚运村里的运动员、随队官员、技术官员以及媒体人员等群体提供志愿服务。

不同于其他志愿者的是,浙外2019级英语(师范)专业林惟昕是2023年的应届毕业生。由于亚运会延期一年,已经毕业找好工作的她,是应该先就业还是选择继续服务亚运?她的内心经历了一番挣扎。最终,服务亚运盛会的念头占了上风,在工作单位的支持下,她决定坚持服务好亚运,为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亚残运会赛事期间,运动员的轮椅、假肢、拐杖等辅助器具,就像他们的“手”和“脚”,是他们身体外延的一部分。辅助器具维修师们就是一支特殊的“医护团队”。在亚运村的维修中心,林惟昕的任务是登记运动员辅助器具的损伤情况,协助维修师检查辅助器具维修情况,确保损伤器具维修完好,让运动员们没有后顾之忧,可以安全顺利地参与比赛。

“测试赛期间,运动员之间的对抗相对来说没那么激烈,等到亚残运会时我们应该会忙碌许多,希望我们可以成为运动员们的好帮手、好伙伴。”

谈到以后的打算,林惟昕表示:“服务完亚运后,我会留在杭州工作,这座热情、友爱、温暖的城市,正是我理想的定居城市。”同时她也开心地向记者透露,自己这个决定,得到了云南老家父母的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在浙外,学校为像林惟昕一样坚守亚运志愿服务岗位的毕业生志愿者提供了诸多支持和帮助,解决了他们的住宿问题,让他们能够更加安心地投入到志愿服务中去。

9月正式上岗 愿做一颗扎根赛场内外的“螺丝钉”

毕业的老学长们在积极参与亚运服务,刚走进大学校门的“新苗”们也没落后。俄语专业的石志礼同学一入学,就主动报名成为亚运志愿者。在前不久召开的亚残运会代表团团长大会中,她如愿成为一名跟车志愿者,全程陪同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两个国家的代表团踏勘路线和场馆。

在接到第一个接机任务时,得知对方只会讲俄语,石志礼不免有些紧张——担心自己的俄语水平不能流利地为他们解答问题,还担心是第一次陪同轮椅使用者会照顾不周。

因此,她早早做起了功课:利用早餐时间练习口语,午休时间则用来熟悉团长手册和相关助残礼仪,睡前也要背诵相关体育专业的俄语单词。同时,她还反复演练每次出发前的必做工作,如清点上车人数、检查轮椅使用者的安全带是否绑好、核实考察路线等,确保不出差错。

尽管如此,由于方言原因,一开始她和对方还是存在一些语言障碍,但随着对两位代表语言习惯的逐渐熟悉,最终她很好地完成了此次服务任务,并与对方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对于即将到来的亚运会,这些大学生志愿者有的期待、向往,也有的紧张、激动。浙江理工大学的谭晶之关注了几十个与杭州亚运会相关的微信公众号,以便第一时间了解最新的亚运信息。“我们愿意做一颗扎根赛场内外的‘螺丝钉’,通过现在的多学习、多练习,为亚运会积累宝贵的志愿服务经验。”

据了解,杭州亚运会志愿者将于9月正式上岗。上岗前,所有“小青荷”还将参加一系列更加细化的岗位强化演练,确保大家以最佳的状态为亚运赛事提供最规范、最专业的服务。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泽英 通讯员 姚祥燕 王凤栖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