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 杭州基层文化空间激活路径研究

2024-01-02 08:56:2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的当下,推动文化建设,构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已经成为关乎国本和国运的一个关键因素。人民既是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又是文化建设成果的享受者。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党的宣传文化工作的初心,也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以农村文化礼堂、城市书房、乡村博物馆等为代表的 基层文化空间是新时代文化工作的“细胞 ”。

杭州近年来着力加强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目前已初步实现空间全域覆盖,有力夯实了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全域文化繁荣的基层根基。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激活基层文化空间这一阵地,为群众提供味美合口的“文化食粮 ”,是杭州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需要攻克的难题。本调研组对当前杭州市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在建设过程中的亮点和问题展开梳理,并针对性地提出激发其活力,发挥文化育人、文化塑形作用的路径与策略,进而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夯实基层根基。

一、杭州市基层文化空间建设亮点

根据《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杭州2025年要实现市、县、乡三级文化设施覆盖达标率 100%,同时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机制等。近年来,杭州在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上持续发力,取得显著成效,积累了丰富的基层文化空间建设和运营工作经验。

1.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建设为引领,推动基层文化空间城乡全域覆盖

浙江率全国之先提出并打造“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让“15分钟 ”不仅是一个时间尺度,还是衡量生活幸福感的 标尺。2022年5月,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建设指南》,明确“文化生活圈 ”的文化设施数量和服务标准要求,并于当年7月印发《“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服务指数 ”评价办法(试行)》,以服务保障力、工作组织力、群众影响力和全程管理考评的“三力一考评 ”为主框架,通过8个一级指标和24个二级指标,按照5%的比例确定年度五星级“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

杭州市以“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建设为引领,推动基层公共文化空间覆盖率显著提升。2022年,杭州市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862个、城市书房33个、文化驿站18个。2023年,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优化文化场馆设施布局,高质量建成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城乡一体的“ 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

目前,杭州主城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内公共文化服务已初具规模,同时加快推进乡村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把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根据省民生实事项目“新建五星级文化礼堂500家 ”分解下达给我市“新建五星级文化礼堂48家 ”的工作任务,杭州压实工作责任,该项民生实事在8月底前全部提前完成。全市评定五星级文化礼堂 54 家、四星级文化礼堂40家,累计评定四星级(含)以上文化礼堂392家,占比达 20.1%,全市三星级以上文化礼堂占 比超过 50%。2022年、2023年,杭州市共认定乡村(社区)博物馆109家,提前完成认定“百”的目标。其中纳入 2023年省政府民生实事“新增乡村博物馆200家 ”目标任务数20家,截至 2023年8月,杭州市共有 21家乡村(社区)博物馆通过浙江省验收认定,完成率 105%。

2.以“文化管家 ”“文艺村长 ”为抓手,创新打造基层文化空间运营模式

基层文化空间光有设施还不够,运营好才是硬道理。杭州创新推出“文化管家 ”“文艺村长 ”等举措,积极引导社会专业力量参与到基层文化空间的“建管育用 ”全过程,让基层文化空间真正活起来。

开创“文化管家 ”机制,打通专业力量介入基层文化空间运营的渠道。2018 年,萧山区创设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管家 ”项目,即通过“分片招标、多级采购 ”政府采购形式,引入高品质的专业资源和高水平的专业服务,按照政府主体 要求,对接群众现实需求,为文化礼堂提供专业的文化服务。至2022年底,萧山区村社“文化管家 ”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63%,目标到2025年实现全覆盖。从一个区出发,现在“文化管家 ”服务模式已被推广到杭州市乃至浙江省各地。杭州印发了《关于推进农村文化礼堂“文化管家 ”社会化服务的意见》,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引入28家具备特定资质条件的专业性文化机构(组织),为乡镇(街道)、村聘任专职“文化管家 ”,全市有140 余个乡镇(街道)实现“文化管家 ”全覆盖。2022年,杭州各区(县、市)农村文化礼堂 入驻“文化管家 ”409名,共投入资金2497万元,举办辅导培训等活动 7314场次,参与群众213万人次,同比增长291%。创建“文艺村长 ”品牌,引导广大文艺志愿者深度参与。

2022 年,建德市推行“文艺村长 ”机制,把有意愿的热心文艺工作者分派到农村担任“文艺村长 ”。建德市首位“文艺村长 ”——航川村“文艺村长”范胜利的手机摄影课场场爆满,上课村民1370多人次,村民们学会拍摄自家民宿和美食,放在网上推荐,直接带动乡村文旅产业发展,航川村的“ 139 民宿 ”(住1晚吃3餐只要139 元)让越来越多的杭州人、上海人流连忘返;杨村桥镇长宁村的“文艺村长 ”王国光上任一年内组建了舞蹈队、歌唱队、模特队、相声队等8支村民文艺队伍,平均年龄83岁的老年模特队还上了央媒……目前,建德共有78位“文艺村长 ”,带领78支文艺队伍,培养了农村文艺骨干650名,受益群众超过5万人。“文艺村长 ”入选了杭州市首批共同富裕最佳案例和省文化领域共富最佳案例。

3.以高品质文化活动为亮点,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杭州市农村文化礼堂举办“我们的 ”系列文化活动,包括“我们的村晚 ”“我们的村歌 ”“我们的村舞 ”“我们的村运 ”等活动,深受百姓喜爱。

2022年“村晚 ”被写进了关乎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央一号文件。浙江是“村晚 ”的发源地,从2015年起,浙江省升级举办省级“我们的村晚 ”,探索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举办,让村民有机会站上更高的舞台。首届全省“我们 的村晚 ”主会场设在杭州萧山区航民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晚 ”已逐渐成为展示乡村、发展乡村的舞台。

村歌是乡村振兴的一种标识,也是文化自信的一种表达, 更是精神共富的一种符号。近年来杭州市各县市区深入挖掘特色文化打造了一批特色的村歌品牌。2023 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村歌大赛,杭州市临平区文化馆、塘栖街道丁山河村文化礼堂共同创作的作品《幸福的院子》和富阳区万市镇杨家村文化礼堂的村歌《杏福满地》入围决赛。

“过去,农村文化活动无人组织、难成气候;如今,办一台精品晚会都没问题! ”临安区为各村量身定制“十个一”的文化服务——小品、越剧、舞蹈、锣鼓、书法等, 充分挖掘各村文化特色改编本土节目,如同春雨唤醒了村民艺术的种子与热情。在浙江省首届农村文化礼堂“我们的村舞 ”大赛中,太湖源镇白沙村文化礼堂原创的舞蹈《白沙鳌鱼》荣获广场舞一等奖。沙鳌鱼灯是临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鳌鱼灯队的队员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阿姨妈妈。

杭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开幕式暖场表演中,一批来自基层的文化节目十分抢眼,其中萧山区就有2个。一个是楼塔镇的《奶奶篮球》。楼塔的村 BA 有十多年传统,下到3岁孩子,上到80岁老太,没有不懂篮球的。这个节目由“文化管家 ”就地取材创作,“ 浪花奶奶篮球队 ”成员年龄最大的73岁,平均年龄超过60岁。还有一个是萧山河上板龙。萧山板龙属于国家级非遗项目,龙身由 100 多条板凳连接而成,通过村民们的表演,盘舞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阵型。

4.以数字化建设为突破口,推动基层文化服务进一步提质增效

杭州既是数字文化之城,也是文化旅游名城,数字文化产业与文旅产业近年来不断滋养城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当前杭州基层文化空间提质增效的重要驱动力量。

杭州启动建设“一键借阅 ”图书馆线上服务一体化平台。 通过线上服务,读者在家中操作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实现线上借书、快递送达,并可在全市所有联网的文化站、图书馆分馆等服务节点实现快速还书,这种“一家建、全员享,一人有、全员用 ”的共建共享模式将全市基层文化空间联结成为一个以数字文化为纽带的服务网络。

数字化构建了基层文化空间的服务体系。萧山区开设农村文化礼堂“云菜单 ”服务系统,汇集讲座培训、互动体验、技能指导、展示展演、电影下乡等7大板块53项服务内容,让礼堂服务更精准、更高效。

数字化创新了基层文化空间的展陈形式。富阳区万市镇杨家村古银杏文化主题展馆运用数字化技术,打造“数字乡村一张图 ”“沉浸式体验空间 ”,让参观者置身于虚拟、动态、三维的村落场景之中,提升了文化空间的体验感。

数字化拓展了群众参与基层文化活动的渠道。“云上看村晚 ”成为一种新时尚。富阳区渔山村文化礼堂举行的“云村晚 ”,通过网络视频直播的形式让在外乡的富阳人感受了 浓浓的年味;临平区鸭兰村文化礼堂的“村晚 ”直播,观众们一边看节目,一边写留言,与现场演员点赞互动,在线人数超过15000人。

数字化丰富了基层文化空间的服务场景。余杭区新港村是运动爱好者的热门打卡地,这里有雷霆足球基地、篮球场、 HIBP 波浪道、红土网球场。今年,村里打造了一个全新虚拟体验运动空间——良渚元宇宙运动馆,设有稻田网球、极速滑雪、移动靶射箭、VR 冲浪等项目,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数字化促进了基层治理和文明实践。余杭区青山村“善美青山 ”平台以群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数字化构建起一个文明实践平台、邻里互助平台、服务交换平台和乡村治理平台。 建德下涯镇之江村是“浙江省首批未来乡村 ”,村文化礼堂开设了无人超市,村民通过为村服务等方式赚取信用积分,积分则可以换购相关产品。

二、杭州市基层文化空间存在的短板

在看到杭州基层文化空间建设工作亮眼成绩的同时,调研组也发现, 目前杭州基层文化空间存在一些短板,和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品质文化需求方面仍然存在差距。

1.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区域之间存在不均衡

杭州市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水平在总体上位居全省前列,但对市内各区、县(市)展开横向比较后便可发现,不同地区之间基层文化空间建设不平衡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是不同地区的基层文化空间在财政投入规模和投入增速上存在差异。如萧山区首创的通过政府买单实行的“文化管家 ”,建德、淳安等地实施起来就存在较大资金压力。

二是各地文化本底与文旅资源禀赋程度的不均衡,在基层文化建设上也会呈现一定程度的差异。与城市里随处可见的演出、展览、音乐会相比,很多乡村在平日里,棋牌、广场舞等还是占据了文化生活的大头。

2.部分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利用率相对偏低

部分乡村基层公共文化空间的软件水平不高、运营能力不足 ,导致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利用率偏低 ,服务出现“ 空心化 ”“空壳化 ”。有的基层文化空间的活动单一,对群众的需求掌握不全面、不准确。许多基层文化空间的参加对象主要为“一老一小 ”,即以属地老人及寒暑假的青少年为主, 中青年群体参加者寥寥无几,使得公共文化服务面向全年龄段的普惠性难以得到真正落实。

3.部分基层文化空间存在同质化模式化

基层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将优秀民俗文化、和美乡村风貌融入公共文化空间的优化改造中 ,打造具有“村味”“乡情”的特色品牌 。但实际上一些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却存在着与地域特色、传统文化相脱节的现象 ,忽视传承性 ,没有深层次嵌入乡村文化肌理中,也就难以融入当地居民的生活中 。部分基层文化空间虽“ 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 ”,但缺乏新意,“一张菜单用到底 ”,甚至存在着照搬照抄的现象。

4.文化管理人员和专业人才缺乏的现象依然存在

部分基层文化空间的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业务能力弱,且不少人员身兼数职,有些人员成为“钥匙管理员 ”, 只负责开门关门,对文化服务活动缺乏组织策划实施的能力。“文化管家 ”模式,花钱不等于就能买到好服务,要做好也并不容易。一方面,要找到合适的人,“文化管家 ”要讲专业性,更要讲政治性,还要善于做群众工作;另一方面,要 找准接口和发力点,要深入了解村情民风和文化本底,策划能人人参与、雅俗共赏的文化活动,才能真正满足群众需求。 “文艺村长 ”模式,由于“村长 ”们不享受待遇、不取薪酬,如何提升他们的荣誉感,保持队伍的稳定性,也是难题。

三、杭州市基层文化空间激活路径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在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历史的基础上,守正创新,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要求下,围绕杭州市实施的“ 中华文明现代形态探索攀登行动 ”,杭州基层文化空间建设也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弘扬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开拓创新建设和发展路径,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争创具有鲜明杭州辨识度的实践成果。

1.坚持党建引领,弘扬主流价值,当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一线“ 宣讲主阵地 ”

基层文化空间是党的宣传文化工作触达基层的“神经末梢 ”,是最贴近老百姓的舆论场,主流价值观的宣传和引导工作做得好,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根基就筑得牢。

一是要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以实现“ 中国梦 ”为重点,组织各种寓教于乐活动,增强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二是要把培育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基层文化空间建设和运营全过程,强化教育引导、文化熏陶、宣传展示、制度保障。三是 要加强基层文化空间党建引领作用,大力挖掘和发展红色文化,打响杭州红色文化品牌。比如萧山区以本土革命先驱杨 之华为人物原型创作的绍剧《秋之白华》在全区村文化礼堂 开展巡演就是很好的做法,让百姓在家门口欣赏到高品质的文化演出,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

2.坚定文化自信,赓续历史文脉,建设“别具特色 ”的基层文化空间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的文化使命,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

村社是保存中华文明的基因库,乡村文化空间在传统村落的变迁过程中起到了贮存集体记忆、促进民族认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在传承和发展中,保留其独一份的“美 ”至关重要。

调研组在富阳区万市镇槎源坞村的农村文化礼堂看到,这里不仅有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书法工作室,还有“槎 源记忆 ”农耕陈列馆、记忆电影放映室等特色馆。 由于槎源坞村是一个集汉、畲、侗、水、苗、土家、布依7个民族于一体的多民族村,村文化礼堂内还建了少数民族乡风民俗馆,增添了独特的文化韵味。

槎源坞村的做法启发我们,在基层文化空间建设和发展工作中,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本土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延续文脉之根,铸牢文化之魂。

基层文化空间在内容建设方面,一是要深化文化遗产的 挖掘、研究、阐释、保护,推动文化基因活化利用和弘扬发 展。

二是要打造具有特色亮点的高品质文化服务产品,推进基层文化空间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三是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善借百姓喜好的形式样态,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大众化传播之路。

3.坚持以人民为主体,凝聚各方力量和资源,打造“共建共治共享 ”的基层文化空间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基层文化空间,说到底是 为人民提供文化服务的,没有群众参与的文化空间再美也是 “摆设 ”“门面 ”,真正支撑起文化空间丰富内容的主力军,应该是广大人民。

基层文化空间建设,一是文化服务内容要贴近百姓,各地“ 点餐式 ”文化服务清单,将文化服务内容的选择权交给百姓,就是有益尝试。

二是要充分尊重人民意愿,将群众纳入到文化服务生产、输出、评价全过程,坚持群众主体。

三是要建立群众沟通反馈机制,保证文化服务供给主体与群众之间良性互动,让文化服务更有针对性,避免供需错位。

四是要进一步在规范管理、人才保障、项目扶持、场地支持、能力培养、供需对接方面加强政策支持和平台建设,保障服务下沉、资源配置的精准度与有效性。

五是要广泛吸纳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到基层文化服务中来,健全完善文化志愿者招募工作机制,调动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参与积极性和创造性。

西湖区外桐坞村和余杭区青山村的先行探索,为我们提供思路。外桐坞村在第一阶段,村民和艺术家通过房屋租赁的方式建立的是房东与房客的关系;到第二阶段,通过村民与艺术家的互动,单纯的租赁关系转变为共生融合的友邻关系。艺术家为村民带来租金收入,教村民写字、画画,在艺术的潜移默化下,村民文化艺术素养、乡风文明也得以提升。外桐坞村在村容村貌、乡风文明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蝶变。

余杭区青山村打磨出一个善水善治、以设计艺术为产业引导的未来乡村,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入驻此间。新老村民以文化共建的形式,促进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多元文化的共享, 组织开展未来乡村十大村民日、端午游龙会、稻田音乐节、青山TALK等文化活动。村里的稻田音乐节,所有演员都是村里人,包括新村民和老村民,没有任何外请的演员。东坞文化礼堂里的融设计图书馆每年都会邀请来自国内外的设计师进行驻地计划,设计师租住村民家里,为村民带来租金收入。融设计图书馆也会聘请村民参与他们的项目,做木工、编织、刺绣等, 目前已有200多位村民加入。

4.坚持均衡化发展,拓展“文化+ ”模式,打造“共同富裕 ”的基层文化空间

基层文化空间建设要致力于构建现代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区域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拓展“文化+ ”模式,打造“共同富裕 ”的基层文化空间。

一是要持续完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基础文化空间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偏远山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弱的地区倾斜,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化。

二是要推广“文化礼堂联盟 ”“文化礼堂结对 ”等模式,形成资源共享、合作共赢、优势互补的运行机制。

三是要结合当地特色,开拓“文化 ”+“旅游 ”“便民服务 ”“ 电商 ”等模式,丰富基层文化空间的服务内涵。如富阳区开展礼堂经济 孵化行动,丰富礼堂直播间云平台场景应用,推出156个“礼 堂+旅游、礼堂+培训、礼堂+电商 ”等产业实体。如富阳以洞桥文村“村播学院 ”为代表的34个礼堂云上直播间,一年来开播540场次,助力村民增收2000余万元,将文化礼堂打造成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间、丰富文旅资源的宣传间和特色农产品的售卖间,成为农村领域文明、文化和产业融合共富的新载体。

5.坚持创新发展,深化数字化改革,打造“全覆盖 ”“不打烊 ”的基层文化空间

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新的战略方向。2022年5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 供给能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数字化作为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指标和重要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新时代的文化生活方式,也能提升服务效能,助力基层治理和乡村振兴。

基层文化空间的数字化转型,一是要加大基层数字化素养教育和培训,弥合“数字鸿沟 ”,为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提供良好的群众基础。

二是要以兼容性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作为重点,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让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不缺席 ”,提升群众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三是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设置云入口、云预报、云导览、云驿站、云社群等端口,形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一体化运营的公共文化服务新体系四是丰富高品质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利用数字技术拓展基层文化空间新业态、新服务、新产品、新场景,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视域下,架起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高架桥 ”。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