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租赁、成衣定制、拍摄跟妆、传统婚礼……沉浸式汉服文化体验成潮流
甲辰龙年,新中式服饰大热,汉服圈“蹭”上红利,从西湖畔到运河边,从德寿宫到鼓楼、南宋御街,身着汉服者随处可见。几百米长的小河直街,汉服换装店不下20家,每逢周末便顾客盈门,圈内同好者互称“袍友”。
汉服文化,并未仅停留在换装上,近来不断破圈,从跟妆、走秀、演艺,到展陈、复原,入景区、进校园,甚至走出国门,振兴文化的同时,引领了新消费热潮。
一屋子废料,成就圈内“大神”
融入汉服圈,少不了一套好行头。凌清华,国内不少知名汉服店都认他的手艺,喊他“拆衣裁缝”。
“上万元的汉服也拆,研究明白了再缝回去。”凌清华半路出家,2017年在大兜路上开了“箜庭记”,专门定制汉服,靠精湛的手艺赢得不少袍友的信赖,“汉服文化的复兴才起步,没有师傅教,古代一些制衣工艺很难考证,全靠摸索。”
凌清华说,定制汉服有两大难点,其一是了解规制,唐宋明各代服饰的面料、纹饰、图样都有区别。其二在缝制手法。“汉服是平面裁剪,相当于几块布拼接在一起,但怎么拼也得琢磨。”
有一年,山东博物馆一场服饰展陈上,有一款明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王氏的“红暗花罗绣‘万寿’字过肩龙百子花卉方领女夹衣”。对着该展品,凌清华仔仔细细看了三天,脑中产生了一个大胆的计划——复原百子衣。
这歀衣服不简单,前后襟及两袖有金线绣的九龙,衣身有金锭、银锭、方胜、古钱、宝珠、犀角、珊瑚、如意等杂宝图案,难在对花。“布料上的花纹3米一循环,老料、高级料的门幅宽度比现代布料窄很多。”凌清华举例,根据前者38-76厘米的门幅宽度,制一件汉服最少也要对花4次,损耗也随之增加。
这件百子衣成了他得意之作,也因此有更多的汉服店向他发出订单。从布料到制衣前,出水等预处理步骤极为关键,无数次的尝试、无数次的失败让凌清华面对难题游刃有余,“一米几千元的好布料,试错一步料子就废了,别人说我艺高人胆大,不知道那一屋子废料都是学费。”
一群人在努力,让汉服走向世界
抖音平台上,越来越多人集聚在汉服话题下,身着华服亮相各国街头,让世界看见中国的美。在杭州,也有很多人像凌清华一样,为传统服饰的复兴贡献着力量。
“钱塘观礼”掌门人梁海静多年来带领团队致力于传统服饰考证、复原,所创立的“净莲满堂”被认可为圈内天花板水准。梁妈妈是宁波红帮裁缝传承人,梁海静从小耳濡目染,传承了这门手艺。在她看来,中国服饰文化一脉相承,既要合乎礼制,也要顺应生活之道。今年1月,梁海静团队在富阳博物馆展陈宋代真红大礼服套系、宋代贵族礼服、明代花鸟大袖披风、明代皇后大衫霞帔等十余套宋、明时期服饰复原作品。
杭州本地汉服品牌“西子问”则更关注少年群体,希望通过研学的方式,让更多学生穿上汉服、走进博物馆,了解中国历代的服饰文化。“我们联动学校和杭州南宋官窑博物馆办过几场活动,孩子们玩得尽兴,收获也很大。”该品牌负责人蔡伊晨说,“除了汉服,越来越多的民族服饰也开始受到欢迎,有出圈的趋势。”
大兜路上的“大吉汉服”,是行业佼佼者。各朝各式的婚服、官服、朝服、礼服足足五六百件,发冠、花冠、珠宝配饰更是难以计数。老板杜雨希做婚庆起家,迷上汉服后便一发不可收拾。
除了汉服定制,拍摄跟妆、传统婚礼,“大吉汉服”的业务蓬勃开展。“周末几乎约满,光租赁一年就有近百组,跟妆最火,订单已经排到今年10月。”杜雨希说。前不久,她还以造型师的身份参与《帝后礼佛图》石刻活化演绎。“这是龙门石窟中的两幅浮雕,分别刻画了北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带领侍从列队礼佛的场景。”她说,通过装束复原和情景演绎的方式再现文化盛景,让国宝“活”起来,让汉服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