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蓝海”破局到全产业链发力 钱塘这条新赛道“生”机无限
谁说攀登只能向上?位于钱塘(新)区医药港的杭州恩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里,近百位科研小伙伴日以继夜与DNA、菌株打交道,他们努力的目标就是——项目能顺利“再下层楼”。
“我们这幢楼一共6层,从6楼到5楼意味着商务团队把市场的需求提交给了科学家,从5楼到4楼意味着科学家们的构思开始在实验室进行验证,最终来到1楼的中试车间,每下一层楼就意味着项目离产业化越来越近。”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可加强皮肤弹性、维持皮肤紧致的重组人源弹性蛋白为例,从6楼下到1楼,恩和生物仅用了9个月时间,大大缩短了从想法到生物制造到产品的周期。
提速的“秘钥”在哪?答案就是合成生物学,这也是杭州目前大力布局的重点赛道。去年9月,杭州出台全国首个支持合成生物产业发展的市级专项政策——《关于支持合成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同时拿出实实在在“大礼包”——项目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而在钱塘(新)区,截至去年这里已集聚合成生物相关企业39家,正朝着合成生物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不断攀登。
一次牵手 推动黑科技“提速”
合成生物学的带动性有多强?作为一种平台性技术,其应用领域极为广泛,除医疗健康外,在化工、食品、消费品、能源和农业等细分领域均有落地场景。
不过,从实验室到大规模生产仍然是合成生物学面临的主要难题。比如,一款产品从实验室开始,从100升以下的小规模试验,到数十吨或者上万吨规模量产,需要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富有经验的工程师。对此,浙江工业大学钱塘生物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徐建妙深有体会。自2019年钱塘(新)区与浙江工业大学牵手共建以来,该院一直在进行合成生物学方面的科研“攀登”。
“我们研究院主要以氨基酸营养化学品研究为主,目前集聚了40多位硕士以上研发人员,去年完成了一款特种氨基酸细胞工厂的构建。”徐建妙介绍。
这项研究会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何改变?徐建妙举例说,将这一技术运用到动物饲料中,研究数据表明,吃了该饲料的动物产蛋率会得到明显提高。目前,研究院的多项合成生物学研究成果已在全国各地“开花结果”,其下设的分支研发中心也已达到5家。
一次搬家 彰显暖心服务
据相关测算,2025年合成生物学与生物制造的经济影响可达1000亿美元。作为这一赛道中的“佼佼者”,恩和生物已多次完成融资,并入选世界经济论坛“独角兽与科技先驱企业”。
企业能心无旁骛地攀登,离不开钱塘(新)区无微不至的服务。最近一次搬家,就让相关负责人印象深刻。由于发展迅速,恩和生物在2022年急需找到新的空间扩张。“当时根据公司的发展规划,对尽快找到合适空间的需求是非常急迫的。”
作为撬动钱塘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承载区,放眼整个医药港,“一房难求”是常态。而且,恩和生物的新家有不少硬性标准:比如层高要求5.5米以上;基于发酵罐的承重考量,新场地最好没有地下室……
经过多个项目协调空间,不到一个月,一处满足所有条件的空间落实了。去年8月,这幢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研发中试大楼正式投用,为企业加速产业化进程提供了极大助力。
一轮布局 提升产业辨识度
从仿制到创新快速转型,这是中国医药企业走过的发展之路。反观合成生物学,在国内乃至全球都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因此,长三角乃至全国都在“跑马圈地”,力图积累先发优势。
去年9月底,上海张江合成生物创新中心正式揭牌;一个月后,常州一次性启动三个合成生物学产业园;今年2月,无锡锡山合成生物产业园揭牌;就在本月,全国首个合成生物标准委员会落地常州……各地纷纷“出招”的背后,是合成生物学的竞争分化加剧。
如何更好地“有的放矢”?不同城市已呈现差异竞争,根据规划,杭州将以钱塘(新)区、萧山等产业集聚区为核心,力争三年时间促成合成生物产值新增百亿元以上。
其中,钱塘(新)区与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医用合成生物学中心、浙大合成生物制药技术平台等四家科研平台合作签约,推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持”全过程的合成生物创新链。目前,钱塘(新)区在上游工具层已落地全球领先的高通量DNA合成技术先发企业联川生物;中游平台层代表恩和生物发展迅速;下游应用层及基因诊断方面还有九源基因、嘉因生物等一批相关企业。
去年,杭州启动建设“中国医药港”,这也标志着钱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踏上新起点。目前,钱塘(新)区已打造拥有1700家生物医药企业的生态圈,产业规模占据杭州一半以上。
依托打造“中国医药港”契机,钱塘(新)区如今持续强化打造带有钱塘品牌的国际合成生物专业论坛、峰会、赛事,邀请院士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进行探讨交流,不断提升钱塘合成生物产业的辨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