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户外劳动者建个“家 ”——一个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价值的温暖承诺

2024-03-26 14:30:25

▲ 上城区湖滨街道和市工人文化宫联合在市职工服务中心岳王路爱心驿家,为户外劳动者举办“宋风雅韵”元宵节趣味活动。

▲ 市职工服务中心工会驿站内外。

▲ 杭州工会“爱心驿家”的换电柜前,外卖配送员、快递员正在排队更换电瓶。

2023年11月2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时指出,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我们的社会主义就是要走共同富裕的路子。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

在今年年初召开的省两会上,“实施户外劳动者暖心服务行动,改造提升服务站点1000家以上”被列入2024年省政府十方面民生实事。

城市一线户外劳动者,寒暑不歇、风雨无阻,是美丽城市的建设者,更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给户外劳动者一个温暖的“家”,是一个城市爱护一线劳动者的实践行动,是杭州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价值的温暖承诺,更传递着杭州想劳动者所想的城市温度。

一站式服务,让“爱心驿家”成为他们真正的家

在凯旋路247—1号的上城区总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凯旋诺巢站内,忙碌了半天的快递员董光荣停下手中的活,擦了擦额头微沁的汗珠走到休息区小憩。

“我主要负责就近片区的快递配送,时间对我们来说很宝贵。现在工作之余还能方便地喝上一口热水、吃上一口热包子,心里热乎乎的。”董师傅是江西景德镇人,他不仅能在诺巢站内休息、吃饭,还住进了这里的配套公寓。

凯旋诺巢站总面积约为1500平方米,内设小哥食堂、宿舍、停车场、培训教室等功能区,提供“住、食、健、乐、学”一体链式服务,是上城区总工会为物流业、快递业、外卖业等来自新业态领域的员工提供的“家园式”服务综合性空间,也是全国“最美工会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

“刚住进来的时候,我都有点不敢相信!”董光荣说,在寸土寸金的市区,几百元就能入住全新的公寓,服务配套齐全,下楼就上班,吃饭问题也同步解决了,这种幸福感时常挂在他的心头。

在诺巢站,贴心服务无处不在。“考虑到外卖小哥换电不方便、不安全、不经济的问题,我们利用高架桥底部空间,改造设置了电动车停放处,同时配备7个换电柜、100个换电口,每天合计更换量在800次左右。”凯旋街道总工会陈海凤介绍,诺巢爱心驿家解决了户外工作者的饮水、就餐、休息等生活问题,日均接待200余名户外劳动者,成为大家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家园。

“在做好服务的基础上,我们还设立了‘凯旋红骑士’志愿者服务队,建立积分制度,鼓励‘骑士’们参与环境整治、交通疏导、平安守护等志愿服务,实现生活物流网与社区治理网‘双网合一’。”上城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

“墅工职管家”: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技能“加油站”

“在‘爱心驿家’建设过程中,我们依据区域位置的产业特征、人口规模等因素,把工作重点放在各类户外劳动者聚集地,合理、动态调整站点布局和功能设置,提升服务的针对性、专业性、实效性,力争把服务站点建设成户外劳动者愿来的贴心小家、常来的爱心驿站、靠得住的温馨港湾。”杭州市总工会保障部长楼萍波说。

一个寻常工作日的傍晚,家住拱宸桥街道的陈翔推开了位于米市巷街道湖墅南路“爱心驿家·墅工职管家”工会驿站的大门。

“我在保安公司上班,年初公司换了地址,离家很远,所以想找个离家近的单位。”早在几天前,陈翔就跟驿站的“职管家”史源预约了时间,想面对面详细了解一下求职信息。

“你想具体从事哪一方面的工作?对薪资的要求是多少?”史源一边了解情况一边打开驿站内的智能终端,为陈翔寻找“匹配”的相关岗位。

在拱墅区辖区范围内,企业的岗位需求和职工求职、提升技能的需求都较为强烈。为了更好地搭建企业与职工之间的平台,拱墅区总工会在2023年设立了“墅工职管家”。该平台聚焦转岗职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困难职工家庭的关键“需求点”,打造多元化的就业服务平台。

“‘墅工职管家’以线上‘蓝领E家’为依托、‘工会驿站(爱心驿家)’为矩阵,建起一支由各级工会工作者、工会志愿者等147人组成的专业队伍,定人定责落实就业招聘、就业指导、能力提升、法律援助、暖心关爱五大就业服务项目。”拱墅区总工会保障工作干事裘燕云说,除了用“蓝领E家”智慧场景打通市人社局网上就业招聘这一数据壁垒之外,全区各级工会还会定期走访辖区内295家建会企业,按照企业需求收集招聘信息并及时发布,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服务了3万余名辖区职工。

“因过年员工流动大,一些岗位有空缺,年后我们通过‘墅工职管家’,很快便和应聘者达成了就业意向,公司运行没有受到影响。”和睦街道建会企业杭州君辉建设有限公司工会委员、综合行政部经理喻清说起“蓝领E家”连连点赞。

此外,“墅工职管家”也正在成为职工们提升职业技能的新渠道:仅去年一年,共举办就业技能培训、职工技能竞赛100场,劳模工匠等宣讲127场;与浙江开放大学联办“小哥学院”,为200名职工尤其是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提供高中及以上学历教育。

“爱心驿家”里的热乎饭菜,让外卖小哥与社区高龄老人暖胃又暖心

3月22日上午10点左右,李红波又一次推开了位于溪畔社区“爱心驿家”的大门,准备取餐开始配送。“我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还能服务社区里行动不便的老人,这对我来说非常有成就感!”46岁的李红波是“饿了么”溪畔站点的站长,也是西溪街道首名“孝老社区侠”。

溪畔社区“爱心驿家”开在老年食堂共享空间内,不仅给那些辛勤工作的户外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温馨的就餐、歇脚之地,更是通过外卖小哥们组成了“孝老社区侠”小队,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们送去可口的饭菜。按照小哥们娴熟的送餐速度,溪畔社区辖区范围内每天150份餐食仅需40分钟就能按时按户送到老人们的餐桌上。

“有的老人家牙口不好,提供的餐食就要软一点,有的胃口较好,盛的饭就相应多一些……他们的需求我都记下来给社区,争取把老人们的饭菜准备得更‘对胃口’些。”在李红波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详细记录着每位老人的用餐喜好和日常需求。

忙完这一切,李红波会回到“爱心驿家”,安心吃上一顿午餐后继续开始下午忙碌的工作。考虑到午饭时间是外卖配送员最忙的时候,食堂会特意延长营业时间,哪怕过了下午1点,各种饭菜依然热热乎乎地摆放在售卖窗口。“我们‘爱心驿家’在实践中盘活了各种资源,不但解决了助老送餐的‘最后一公里’,更激发了外卖小哥们投身公益的热情和职业自豪感。”溪畔社区工会联络员吴凡鸣深有感触。

经过多年的建设,西湖区辖区内的“爱心驿家”越来越有“家”的内涵。比如,古荡街道云州国际工会驿站创新融入了“家庭型”工作模式,以“爱心驿家”具体负责人为“家长”,负责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需求和想法转变为“家”的工作计划;街道新就业形态联合工会主席为“管家”,负责活动及服务的组织实施。每年年初,由“家长”和“管家”一起研究制定年度“家务”清单,明确各项工作安排,做到月月有活动。“我们希望把更多松散型的新就业劳动者会员组织起来,让他们从认识工会、了解工会到加入工会‘大家庭’,通过‘娘家人’的服务感受到来自党和政府以及工会组织的关心。”西湖区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多元化的“爱心驿家”建设,走出一条杭州探索之路

建好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始终把关心和服务广大户外劳动者放在重要位置,保障好他们的工作权益和生活福祉,

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体现了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成为“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的杭州实践。

从2017年开始,杭州市总工会牵头建成了第一家市级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爱心驿家”,为户外劳动者免费提供饮水、充电、热饭、歇脚等服务,解决了他们在户外工作时吃饭、喝水、休息、如厕等问题,成为户外劳动者的“歇脚地”和“加油站”; 2023年,市总工会出台“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工会工作三年行动计划”,鼓励有条件的“爱心驿家”改造升级,增设免费“爱心车位”、换电柜等服务,实现站点建设进一步提质、拓面、增效;2024年,杭州将继续提升改造户外劳动者服务站点210家、改造(新建)24小时智能服务站点15家。

如今,在杭州已建成的市一级“爱心驿家”419家,省级“最美站点”52家,全国级“最美站点”39家中,既有24小时全天候开放的智能站,也有融合了流动体检点、小哥食堂、爱心车位等综合型、多功能的旗舰站,这些各具特色、温暖贴心的“爱心驿家”获得了很多户外劳动者的交口称赞。

“如何让‘爱心驿家’真正建到户外劳动者心里,我们一边实践一边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杭州市总工会副主席凌卫洪介绍,比如,“爱心驿家”所有站点建立统一标识、统一运行制度、统一上墙工会制度;建立专门服务队伍形成人员保障;每年市总工会对新建和复验合格的“爱心驿家”,根据实际情况给每家5000元~20000元不等的建设运行经费补助,各区、县(市)总工会和产业工会在此基础上,协助站点解决日常运行维护经费;鼓励站点各显其能,开展特色服务,让“爱心驿家”办出特色,让户外劳动者享受到更多实实在在的服务。

“为户外劳动者、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打造温馨‘港湾’,既是多元化公共服务的内容之一,也体现了杭州对这一部分就业群体的关心关爱。吾心安处是吾乡,这一个个爱心‘驿站’的建设,增强了多个就业群体对杭州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更好推进社会基层治理增添了新力量。”杭州市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公共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陆文荣较为关注杭州“爱心驿家”的建设情况。他认为,一个城市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巨大,很大原因在于多元化公共服务提升了城市魅力。新就业群体是杭州产业形态经济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户外劳动者、新业态就业群体用他们辛勤的汗水保障了城市的各项正常运转。另一方面,杭州及时了解户外劳动者所需所盼,发动社会力量多维度拓宽服务功能,努力把“爱心驿家”建成改善户外劳动者劳动条件的平台。这种双向奔赴不但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更为坚实的发展基础,也在全社会形成了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价值的良好风尚。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 首席记者 何去非 记者 徐炯 摄 记者 李忠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