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防灾减灾 杭州富阳这么干
今年5月12日是第十六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着力提升基层防灾避险能力”。
如何更好地应对各类灾害性天气?杭州富阳,各种创新和科技手段正在不断地应用于防灾减灾领域。目前,全区已经完成或即将建成265个气象自动监测站点、1260套应急广播、80处小流域山洪声光电预警设施,确保关键时刻“叫应叫醒”,全面提升预警监测能力。
“千里眼”助力气象灾害预警提前45分钟
“在电视、微博、微信上公布的天气预报,通常会配上雷达回波图,如果将有降水天气,回波图从外到内大多由蓝黄色向红紫色转变,被网友们称为‘西红柿鸡蛋汤’,通过它就能看出接下来的降水强度分布情况。”富阳区气象台负责人告诉记者,近两年,富阳气象观测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高新技术观测方面,增加了不少被誉为“千里眼”的雷达设备,努力实现与天气“抢跑”。
在渔山乡大葛村笠帽顶上,安装着一个X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小型天气雷达,它具有全天候连续自动观测、数据处理以及运行监控等功能,提供本地区雷暴、暴雨、冰雹、龙卷风等强对流天气及中尺度天气系统的探测产品,大大提升了本区域及周边区域的气象预报预警能力。
在城区镬子山气象观测站,不仅有毫米波测云雷达、激光测风雷达等设备,还有暴雨预报预警观测系统、雨雪冰冻观测系统、大气环境气象扩散条件监测评估项目及暴雨大风临近灾害报警平台,进一步强化了网格化预警技术、灾害性天气及其次生灾害的预报预警能力。
截至今年4月底,富阳有265个村建起了气象自动监测站。一张突发强对流加密监测网已经“织成”,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不断完善。
“科技手段带来的最直接效果是,暴雨、大风等突发气象灾害预警提前量达到40—45分钟。”富阳区气象台有关负责人说,2023年气象台发布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105次、灾害天气提醒短信371488条次,气象实况报警系统自动短信叫应1476人次。其中,预警信号发布数量前三位分别是暴雨预警、大雾预警和大风预警。
数字化手段提升山洪灾害“四预”能力
近年来,极端降雨天气频发,极易引发小流域山洪灾害。自去年12月,富阳被列入浙江省2024年小流域山洪灾害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能力建设项目县(市、区)之一,要求完成8条小流域山洪灾害“四预”能力建设。如何以数字化手段助力推动这一工作?富阳探索建立了水安全“天空地”立体防御矩阵。
这一矩阵以富阳小流域为单位,围绕“风险精细快速预警”核心,以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为目标,从“云中雨一空中雨一落地雨一河道洪水”演进,不断提升山洪灾害风险预报预警的颗粒度和精准度,延长预见期,实现风险的快速、精细、全覆盖、叫应到人预警。
“在这过程中,我们通过三维仿真洪水风险预演实现复杂预案流程化,通过试点流域山洪灾害风险隐患精细化调查,全面摸清山洪灾害风险情况,加快山洪灾害发生时人员转移进程,为防汛职能部门提供操作好、能实战、科学化的决策辅助。”富阳区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说。
目前,富阳已完成省“山洪四预”平台的二次开发,将传统层层传递的预警模式改为同时通知区、镇(街)、村(社区)防汛责任人,预警直达一线。同时积极探索小流域数字孪生体系建设,尝试将“落地雨”山洪预报模式优化为“云中雨”预报,延长山洪风险研判预见期,为防汛会商提供技术支撑。这一项目预计于6月15日正式上线。
此外,富阳还持续加强小流域山洪水雨情感知及声光电预警建设,今年全区将在主汛前完成80套声光电设施、13套水位检测站点、5套雨量监测站点、1260套镇村应急广播建设,并对全区183处重要村落关联站遥测终端升级改造,实现遥测终端上传时间从15分钟缩减到5分钟,进一步完善全域水文感知体系和现地预警建设。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到村” 实现闭环精准管控
地质灾害隐蔽性强、破坏性大,灾害来临时往往只在分秒之间,因此预警变得十分重要。近年来,杭州市规划资源局富阳分局实施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到村技术”服务工程,依托物联网、大数据、卫星通信、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全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由传统方式向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转变。
预警及“叫应”的闭环管理服务,是以富阳区自身地质灾害预警模型为基础,实现从预警到处置再到反馈的闭环管理。“叫应”闭环管理服务,通过地灾预警数据实现省市县贯通,完成预警闭环;充分对接省自然资源厅“地实智治”平台、“地灾智防App”和杭州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平合”,把富阳区产生的预警推送至省厅和杭州市局;以“地灾智防App”为统一处置端口,最终处置结果则同步反馈至省厅、杭州市局和富阳分局,全面辅助富阳分局实现地灾预警“叫应”闭环管理。
杭州市规划资源局富阳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预警到村技术”服务,落实富阳区风险防范区管理,接入区域内雨量站监测数据,加强预警阈值动态管理,完善预警及“叫应”的闭环管理,从而进一步提升富阳地质灾害预警水平,强化全域地质灾害事前感知、事中处置、事后反馈的能力,全面提高全区各级管理部门对地质灾害信息掌控和管理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