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德“文艺村长”带村民尽享文艺范

2024-05-14 16:13:11

手握锄头的庄稼汉变身架子鼓手,开着拖拉机的大哥吹起葫芦丝,这个欢快的场景出现在杭州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

“周校长,目前已经有50多位村民报名手鼓班了,超过原计划20多人。”5月8日,镇头村乡村音乐学校迎来报名热潮。

当地村民都说,自从有了周霞“村长”,泥腿子变成“音乐家”,吹拉弹唱,上台表演,过上“文艺范”生活。

会长回乡出任“文艺村长”

“把辣椒拌进饭里,再辣饭也香。把汗水夯进坝基,再累心欢畅。”这首接地气的《镇头,一个很乡土的村庄》是镇头村村歌,如今,村民们大多能哼唱两句。而在两年前,村歌只是个“摆设”。

2021年,镇头村曾有村民向村干部诉苦:“村歌早就有了,但我们都唱不来,能不能找专业老师来教教我们,另外再教些简单的乐器演奏,农闲时我们可以打发时间。”

2022年,建德市在各镇街推行“文艺村长”工作制度,将有意愿和热情的文艺工作者分派到各村,为村民开展课堂和实践教学,推动农村群众精神共富。也就是那一年,临近退休的建德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周霞来到镇头村,成为第一批“文艺村长”。这对干了一辈子群众文化工作的她来说,如鱼得水。

因材施教撒下文艺种子

进村之后,周霞定期开设音乐课,从葫芦丝等小巧、易学的乐器教学开始,将有兴趣的村民汇集在文化大礼堂。

干了一辈子农活的村民最初接触葫芦丝,动作十分僵硬。“我去掰他们的手指,用好大劲都掰不动。”周霞笑着回忆。

随着练习的推进,课堂里传出的音乐越来越美妙。路过的村民常常过来围观,看上两眼、听上一段。渐渐地,越来越多的村民来到课堂,申请来上课学习。

从那时起,一颗文艺的种子在村民心中生根发芽。

在教学过程中,周霞因材施教,对有意愿学新乐器、基础较好的村民开“小灶”。比如,原来村里婺剧表演负责鼓板的朱银标学会了架子鼓。他告诉记者,原来碰都没碰过架子鼓,跟着周老师学会后,感觉蛮新鲜,很有成就感。

组乐队当校长收获感动幸福

除了朱银标,周霞还发现了好几个有音乐天赋的村民,于是便想要组建一支乡村乐队。在征求镇头村两委、村民意见后,一支由村民组成的乡村乐队正式成立。“草帽乐队”规模不大,但乐器种类不少,电子琴、吉他、架子鼓、萨克斯、笛子、二胡……中西乐器皆有,以适应不同的演出需求。

随后,在三都镇的支持下,镇头村乡村音乐学校也建立起来,周霞任校长。

“这是建德第一个乡村音乐学校,杭州市音乐家协会还在这里授牌‘创作基地’。”周霞说,学校目前有葫芦丝、声乐、空灵鼓等课程,以及一些音乐分享活动,6月还将开启手鼓班。

师资从哪里来?一专多能的周霞基本都是自己上阵。除了在声乐上有很深的造诣,她对葫芦丝、萨克斯、非洲鼓、打击乐等乐器也非常拿手。但每门课的第一节,她都会邀请专业的老师来讲,自己在一边旁听。

“专业术语、手法技巧还是他们讲比较好,我也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接下去的课,周霞便会带着村民一起练。

村民热情就是源动力

到镇头村开展文艺兴村行动,周霞一待就是3年。从建德市去一趟镇头村不容易,车程1个小时,基本都是蜿蜒的山路。周霞还在建德市老年大学任教,平日里积极参加公益演出,义务为社区、单位策划排练文艺节目。即使生活这样忙碌,只要不是农忙时节,她每月至少3次进村。她说,村民对音乐的热爱是她坚持做好“村长”“校长”的动力之源。

去年镇头村的“村晚”舞台上,一位身穿长裙,却掩不住腿抖的空灵鼓演奏者被村民误以为是紧张。实际上,这位演奏者患有帕金森病。她叫李玉英,72岁,很喜欢音乐,两年前她找到周霞,希望学习空灵鼓。尽管身体情况不佳,但李玉英节奏感很好,周霞爱才,将她留在了“草帽乐队”。如今李玉英已成为乐队主力队员之一。

“我从未想过自己有生之年还能登上舞台表演,真的要感谢周老师。”这句话不仅是李玉英的肺腑之言,也道出了众多村民的心声。

“让村民们在歌声中放飞自我、寻找快乐,是我作为音乐人最幸福、最快乐的事。”周霞说。如今,三都镇各村向往文艺的村民越来越多,镇里也正筹备着,在其他村里办几个乡村音乐学校的分部,再邀请一些致力于公益事业的音乐领域专业老师来做名誉“文艺村长”,让更多村民享受音乐。


来源:浙江老年报 作者:记者 夏凌 通讯员 汪群英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