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发展打造“幸福宜居”之城 “建”设共富路 “德”拼硬实招
航头镇航川村139民宿
李家镇研学游
大洋镇柳村村蔬菜基地
梅城民俗表演
“浙李”老年食堂幸福方桌
寿昌909夜市
“大同小艺”文化乡集汇演
家门口的“移动诊疗车”
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今年一季度,这两项“收入”的增长,有力证明建德正努力朝着“全力推动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宜居建德’”的目标迈步前行:一是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19元,增长7.6%,杭州市排名第二;二是低收入农户收入。一季度,低收入农户收入增幅为10.9%,杭州市排名第三。
民生为重,富民为先。近年来,建德在全力以赴抓经济、抓产业、抓项目,持续做大发展蛋糕的同时,紧盯扩中提低重点人群,落实居民收入和中等收入群体双倍增计划,深入推进强村富民集成改革,在抓好文旅产业能级提升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文旅带富作用,努力在高质量发展中打造“幸福宜居之城、文旅共富样本”。
“富”美产业:从“共富工坊”到“乡村梦想家”
刚刚过去的五月,航头镇航川村游人如织、民宿农家乐火爆非凡。“从去年五一假期我们‘住1晚吃3餐99元’的139欢乐农家共富新模式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3万余人次,户均增收30余万元。旺季时,最好的农户一个月营收能达7万余元,现在又有41户农户返乡加入二期民宿的建设队伍中。”航川村党委书记宁德良高兴地说。
走进建德市梅城镇千鹤村的千鹤红产业园内,米面工坊里一排排整齐盘晒着的面条,飘出浓浓的“乡愁味儿”;技能工坊里人头攒动,制作豆腐包、严州烤饼的“老手艺”成了不少村民致富的“新门路”……原本三栋闲置的仓库“活”了,成了一个集严州小吃生产、加工、展销、直播、研学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园。
同样用活闲置资源的更楼街道城南物流共富工坊,现已招引10家物流公司入驻,定向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帮助100多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月平均工资达到3000元以上,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增加300余万元。
据了解,像这样的“共富工坊”在建德“遍地开花”。以党建链接产业组团发展,建成10条亿元级“共富链组”和83家“共富工坊”,助力村集体经济增长26%,解决农民在家门口就业6600人。
在此基础上,建德还向社会发出“乡村梦想家——我在建德有个村”的招募令,吸引18个省市240余支团队来建德考察。首批集中签约整村运营团队项目16个,分块运营团队21个,协议投资达20余亿元,牵引农村经营主体扎根乡村330个。
莲花镇引进的贝苗“乡村梦想家”团队就是与戴农富共富工坊在蔬菜种植与农旅结合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下一步将在莲花完成1500亩蔬菜直营基地建设,同时完成育秧中心、分拣配送中心、初加工中心、研学中心建设,通过闲置土地流转,每年给村集体和农户增收300万元,吸收周边50余名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年增收2万余元。这种规模化、精细化发展蔬菜产业的还有大洋镇的柳村村。该村和联华超市、明康惠签订了10年包销协议,今年的应季蔬菜销售量达3万斤,实现销售额30余万元。
“富”强文化:从“文化乡集”到“文旅共富”
物质生活越来越好的当下,百姓对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在娱乐设施和节目相对匮乏的农村。如何把农村建设成农民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美好家园,形成人人参与的乡村文化氛围?建德尝试走出了一条新路子——文化乡集,以乡村原有文化资源为基础,以文化礼堂为主阵地,对其他基层文化阵地进行有机整合。
像大同镇的“大同小艺”文化生活空间,就是建德文化乡集的首个落地项目,串联大同镇综合文化站、农创客中心、大同书院等文化阵地,构建“一老一小一新”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阵地功能与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相适应,打造文化乡集集聚,资源共享。
同时,越来越多的专业文化人才“文艺村长”走进文化乡集中。在他们的引领下,建德已培育288名乡村文艺骨干梯队,成功组建“8090的模特团”“草帽乐队”“稻草人”舞蹈队等群众文化活动队伍96支,新增83支本土文化队伍。
在以文化先行助推“精神共富”的同时,建德还在打造“文旅共富”样本上狠下苦功,加快实施“文旅活市”战略,结合潮玩、赛事、文创等元素,开发沉浸式文旅线路场景,把建德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水上婚礼表演、十二花神簪花表演,马面裙、甲胄等宋服展示、宋韵演艺等主题活动,周末和节假日将轮番在严州古城内上演。”梅城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继五一期间“宋·潮国风艺术节”后,有着千年历史文化的严州古城会持续为游客送出更多沉浸式体验活动。
人间烟火在寿昌。主打“夜文化经济”的寿昌古镇909夜宵街,仅五一期间营业额就突破了220万元,每天平均桌数超过300桌,单日最高营业额达50万元。寿昌古镇工作人员介绍,五一期间,寿昌镇共接待游客12.42万人次,同比增长16.3%,实现旅游收入1796万元。
建德不仅历史底蕴深厚,文化资源也很丰富。李家镇结合辖区内丰富的地质遗迹和化石资源,打造乡村化石馆、石景美学营地等研学基地,为乡村带旺人气的同时,成功将化石变为“富民石”;建德低空经济越来越成熟的当下,航空科普特色的研学课程也越来越丰富,除了室内的科普教学,还开展了大型航空模型表演、遥控飞行体验等户外教学。
接下来,建德还将高标准打造“诗路文化·三江两岸”水上黄金旅游线和“宋韵严州、诗画三江”“稻香小镇、田园乡愁”东西线农文旅融合精品线路,进一步升级“17℃建德新安江”“跟着二十四节气游建德”等文旅IP,推动文旅共富走深走实。
“富”实民生:从“幸福方桌”到“健康惠民”
一座城市的温度从何而来?“一老一小”最有体会。新安江街道沧滩社区的“四点半学校”,让社区居民纷纷点赞。此举不仅解决了辖区内许多学生家长下午4点钟后孩子无人看管的困难,创办的托管学校还正式入驻沧滩社区的共创工位,帮助社区解决了15名待业青年就业问题。
为了让偏远山区老人都能吃得好,建德大力推进“幸福方桌”爱心助餐扩面提质行动,构建“老年食堂+助餐点+送餐上门”老年助餐服务体系,把老年食堂打造成老年人的“幸福方桌”。“目前,我们已建成50个中心食堂、300余个助餐点,对于行动不便、低保低边、失能失智的困难老人,组建党员提供上门送餐服务,目前已提供送餐服务60万人次。”建德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今年5月,李家镇还创新打造“一老一小”融合服务驿站,以老年助餐点、健身理疗区等区域充分满足老年群体在医、食、护等方面的需求,同时在驿站内打造“儿童之家”,创新性地将养老、托育资源整合在同一幢楼,实现优质公共服务共享。
老有颐养,幼有善育,病有良医。不久前,建德所有公立医疗机构全面推行“一号管三天”诊疗模式,二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更在这一诊疗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升级,为百姓提供三天内在同一医院多个科室免挂号就诊的“一号通”服务。此项便民举措的推出,不仅简化患者就医流程,还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按照全年门诊量测算,这一服务每年将为患者节约挂号费180余万元。
为打通基层群众就医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山区群众的“健康共富”,今年建德将在80个村(社)推出“健康村长”工作机制,让更多村民都有一个自己值得信任的“医生朋友”,足不出户就能完成相关检验检查。
“除此之外,我们在偏远山区还建成37家未来卫生室,以‘云上门诊’‘移动诊疗车’等方式,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医。”建德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人口集聚村中,除了已建的8家乡村区域医疗中心外,还将再建7家乡村医疗中心,形成乡镇卫生院—乡村区域医疗中心—未来卫生室—“健康村长”的新型组团式乡村医疗服务供给模式。
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办好民生实事,增加民生福祉,“宜居、宜业、宜游”的建德,正以实际行动让城市有温度、生活有温情、人们有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