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的创意演出将上塘河变成了流动舞台 梦与生活交融的新剧本持续更新
以游船为观众席,以5公里的河道为舞台,李煜、柳永、欧阳修、晏殊、苏轼、李清照、岳飞、陆游、辛弃疾这9位词人依次登场,在如梦似幻的灯光和实景中,演绎词作中的悲欢……这样的好戏,每天都在上塘河上演。
作为中国首台江南古运河文化实景演出,《如梦上塘》于今年3月推出了全新的宋韵版本,1小时的演出全程采用创新的“行进+沉浸”观演模式。前不久的端午小长假,演出场场爆满,不得不临时加排了20场。“白天逛西湖,晚上坐船看演出。”有游客这样概括自己的行程。从这样的话里不难看出,夜游杭州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千年上塘河的这个“梦”,是怎样以光彩照人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的?不妨问问“造梦者”。
“大运河邻居”吴旋、小闫
“工作之余,我们的生活也都在运河边。”
《如梦上塘》的演职团队以“95后”“00后”的年轻人为主,为了在古运河上演好诗词背后的故事,姑娘小伙们没少动脑筋。
吴旋,1999年出生的小伙子,两年前,他看到《如梦上塘》招聘舞蹈演员,第一时间报了名,并如愿以偿地和古运河成了“同事”。“相比西湖的典雅灵秀,运河更有人间烟火气。”他说。
吴旋饰演的是《如梦上塘》第一幕的主角南唐后主李煜。楼船之上,李煜先是欣赏着轻歌曼舞,随着音乐突变,他登上高台,龙袍缓缓滑落,只剩白色单衣,怆然远望间,随即咏出那一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吴旋的表演体态自然、情感充沛,仿佛将观众带回了千年之前。然而,刚开始排练那会儿,他的内心十分忐忑。他是学舞蹈出身,首次担当主演就要在短短5分钟内演绎李煜的一生,压力很大。为了更好地融入角色,他专门研读了史料,走进李煜的故事,揣摩李煜的情绪、神态、动作。“好几次梦到自己在演戏,同事都笑我走火入魔了。”吴旋说。
“00后”河南姑娘小闫于今年年初辞去了老家的舞蹈培训工作,来杭州成为《如梦上塘》团队的一员,饰演苏轼的结发妻子王弗。当小船慢慢靠近河岸时,穿戴凤冠霞帔的王弗接过苏轼递来的红绸带,缓步下船。“这就是中式婚礼的浪漫。”谈起自己的演出,小闫很自豪。她专门研究过相关史料,发现宋代的运河沿岸确有水上婚礼的习俗。“虽然我们的演出与真实的苏轼婚礼有出入,但能够还原宋代水上婚礼,我觉得很有意义。”她说。
来杭州半年光景,小闫和大多数同事一样,成了古运河的新邻居。“散步、运动、喝咖啡……工作之余,我们的生活也都在运河边。”她说,每个月都要演上百次新娘,她对自己未来的婚礼也充满了期待,“希望能有一场中式婚礼,最好就在运河边。”
“大运河邻居”老乐船长
“运河上能演出,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如梦上塘》创新的观演模式能让观众拥有优质的体验感,离不开十几艘船的默契配合。这些船中有游船,也有演出船,而船只的驾驶者都是老船长,且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杭州人,53岁的乐胜祥就是其中之一。
20世纪90年代,高中毕业的乐胜祥误打误撞地接过父亲的班,成了家里的第三代船长,开起了货船。“我也后悔过,人生轨迹都变了。”跑船20余年,当年的小乐成了老乐,“现在想想,走祖辈父辈的路,在运河上跑船一辈子,不也挺好吗?”
2015年底,老乐“上岸”了,转行做起了生意。过了几年,他偶然间看到了《如梦上塘》的招聘信息,离开船舵多年的手又痒了。来皋亭坝码头报到那天,老乐震惊了:“说真的,变化太大了,运河上能演出,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再次握上熟悉的船舵,老乐没想到自己要在熟悉的运河里重新学开船。“以前是运送一茬接一茬的货物,现在是接送一拨又一拨的游客。”他说,对于他这样经验丰富的船长来说,把船开稳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配合音乐和演出篇章的变换,控制好行船节奏。正式上岗前,老乐反复琢磨了整场演出的音乐,记下了需要加快或减缓船速的时间,以及需要将船靠近的点位。之后,他又和实景表演进行了磨合,使得船只更好地融入灯光、水幕、特效……
“上塘河是杭州第一条人工运河,秦始皇当初来杭州就经过了这里。”游船上,老乐一边掌舵,一边在演出间隙给游客们讲解,言语间满是骄傲。
“大运河邻居”邓阿姨
“小区都是河景房,房子租租都很俏呢!”
当舞者扮演的李清照在岸边独舞时,从游船上看去,背景中竟然还有遛弯的大爷大妈,船上的观众顿时就被这种梦幻中交织着现实生活气息的松弛感打动了。
《如梦上塘》将舞台搬到了运河上、公园旁,沿岸的居民自然而然地成了演出的“死忠粉”。晚饭过后,散步的居民会拿起手机拍摄演出的视频、照片,并发送到社交平台上,恰好成了对演出最好的宣传。尤其是年轻群体,他们会推荐上塘河边的步行线路、商业街、“网红”店,有时还会把逛文艺市集的图片、视频分享出去,把上塘河介绍给更多人。
上塘河边的风雨连廊里,一群阿姨坐成一排,家长里短,聊得热火朝天。“我就是在上塘河边长大的。”邓阿姨说,六七年前,她回到了上塘河边,住进了回迁安置小区,从此,晚饭后叫上小姐妹到河边散步闲谈成了她的固定节目。
更让邓阿姨高兴的是,因为《如梦上塘》被越来越多人所知,“家门口”成了景点,配套设施更成熟,人气也越来越旺。“小区都是河景房,房子租租都很俏呢!”邓阿姨捂着嘴笑了。
阿姨们身后,演出的灯光不断变换着,音乐向着更远的地方扩散。这一刻,上塘河上如梦的演出与上塘河边真实的生活,互为背景,交融成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