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笋里的“共富密码” 背后是“林班长”们二十年的坚守

2024-08-01 10:16:52

“老林班长回来了啊!我们去地里‘搞卫生’呢,清了清杂草和老化的竹子,现在天太热了,准备回去休息了!”

“注意长势,有问题随时和我们志愿服务队说。”

7月30日上午10:30,临安区太湖源镇的天目水果笋基地内,刚刚结束当天劳作的农户徐茂华、郑金火,碰上了刚从上海回来的基地负责人、“天目水果笋”种植专家林汉良。寒暄间他们得知,这次上海之行,林汉良为大家谈下了抖音平台的销售意向。

“一支竹笋、一门技术、致富一方”——基地内的标语,浓缩了近20年间林汉良与太湖源镇村干部、笋农们的奋斗历程。今天是“八一”建军节,让我们一同了解一群老兵怎样解开竹笋里的“共富密码”。

解决竹林退化难题 使命感让“老班长”坚持20年

临安是中国竹子和山核桃之乡,特别是雷竹的栽培有着悠久的历史。上世纪80年代以来,雷竹的面积从3000多亩发展到30万亩,成为当地农林领域的第一大产业。在太湖源镇,有16个村基本都靠“一支竹笋”生活。

今年68岁的林汉良是丽水人,20岁应征入伍成为海军的一员,退伍后在丽水从事农产品种养殖基地建设工作。2005年,他应邀到临安,帮助当地农民解决土壤修复和竹笋、山核桃种植等技术问题,今年已是第20个年头。

从扎根临安的那天起,林汉良就一直坚持免费为农户测土、免费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与技术咨询,受到了广大农户打心眼里的尊敬和爱戴,大家都称呼他为“林班长”。

“一开始,农户能有几万元钱的收成,随着竹林退化,再后来只有几千元,到最后甚至连本钱都收不回来了。听说这样的事,我在心痛竹林荒废、退化之余,感觉自己有一种使命,就想着用自己的技术来帮助大家。我是一名老兵,心里有那么一股劲儿,总想着要把事情做到最好,结果在这里一待就待了快20年。”林汉良说。

当时,林汉良在农户家住了2年多,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了大家的种植习惯,根据不同的土壤情况,反复调制个性化的肥料配方。

今年62岁的徐茂华是第一批笋农,有30多年的种植经验。2005年那会儿,他也遇上了土壤酸化的大难题。

“当时老徐与一个收笋人的关系是很铁的,但关系再铁,收笋人看到质量逐年下降的竹笋,又细又小又老,也是相当为难,这价格肯定上不去。”林班长以老徐为例,说起当年村民们普遍存在的困境。

徐茂华接过林班长的话茬:“当时,我们种植观念非常老套,以为‘多施肥’就能‘多收成’。那会儿很多人都是开着拖拉机去拉肥料的,一亩地1000斤肥,大把钱都拿来买肥料,结果土壤成分结构都被破坏了,俗话叫‘地被烧坏了’。”说起以前,徐茂华就直摇头,他说,“多亏了林班长他们。”

“现在起码少用了一半肥,还很‘对症’,省心又省成本。这些年,林班长让我们明白,不是说光靠哼哧哼哧地蛮干,还要讲究技术和方法。现在有啥培训我都很积极,我们要做有技术的新时代农民。”徐茂华笑呵呵地说。

成立“源头老班长”志愿服务队 助力打响品牌和农户增收

事实上,让农户们一下转变思维和施肥方式并不容易。一开始,林汉良带去的试验材料,第一次放在桌上,第二次就被发现被丢到楼梯底下了——没人愿意冒险做“试验品”。“竹林的收成关乎着农户的口粮,谁也不敢贸然尝试。后来,是村干部们‘消化’了培训课程,向村民们大力宣传,又说服一些人率先尝试,大家看到真的出了成果,才真正信任我们的技术。”林汉良说。

“科学施肥后,土壤得到修复,竹笋也就又嫩又大。”说起水果笋的名字,林汉良笑着说,这其实是当时大家在叫卖时根据口感自发叫起来的,结果就传开了。后来,林汉良还为农户们制定了标准生产规范管理的手册,“清脆、甘甜、不涩口”的“天目水果笋”也逐渐打响了名气,成为“天目山宝”的特色品牌。

去年太湖源镇成立的以退役军人为骨干的“水果笋栽培技术”推广队伍——“源头老班长”志愿服务队,聚集了不少一直在村里忙前忙后的“兵支书”与“兵委员”。徐斌是光辉村的一名“兵委员”,2001年回村工作,日常就十分关心农户的收成。“我们先在林班长这里上课,自己先消化弄懂,再帮林班长一起对接和培训农户。”林班长自己也在2020年成为太湖源镇新农人联合会党支部的“兵支书”,为大伙儿连接起太湖源镇“源头共富”党建联建的资源。

每年过年前后,是太湖源镇农户们最忙碌的日子。这年过得好不好,全看笋的收成。

目前,徐茂华、郑金火等农户每年都有十几万元至二十几万元的收入,小日子都过得红红火火。“儿子已经在杭州安家工作了,我现在就守着另一个‘儿子’——竹林,让它一直能有个好收成,可以给我养老。”徐茂华说,有的人家里都有30多万元存款,少的也有10多万元,个个都腰包鼓鼓,村里盖起了不少新房。

老兵队伍活跃在田间地头 架起农户与技术的桥梁

旺季,老兵们在田间地头帮农户们挖笋,观察笋的产量。淡季,老兵们就帮助林班长组织培训,指导农户进行土壤改良。这逐渐成了大家的习惯。

“不过,林班长只有一个,根本忙不过来。现在,他负责技术坐诊,由我们把农户们的问题记录下,带回来,让林班长‘开方子’,告诉农户该用什么肥料、施肥时注意什么。”上阳村的“兵支书”陈钢说,“退役回村,对我来说是一种情怀,乡村振兴需要我们,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每人都有分工,我正好分管农业。林班长带着我们干,带着村里人致富,那我们肯定要做好他和农户之间的桥梁。”

忙完了丰收季,竹林的土地要翻耕了,施肥也提上了日程。翻耕的时候要怎么翻、翻多深,这些都有讲究。林班长坚持的“科技赋能农业”的思路,也越来越被老百姓们接纳。

此外,农户们也不用愁竹笋的销售。“全靠林班长和志愿服务队为大家操心,我们只管种,他们会帮我们找到出路。”郑金火说,林班长刚从上海回来,谈下了与抖音平台的合作,此前还有盒马、叮咚、社区团购等多个渠道已经谈拢。

据了解,这支志愿服务队已聚集了30多名退役军人,自去年成立以来累计开展免费测土,精准施肥等服务300余次,技术培训和现场观摩会10次,走入田间地头为林农进行技术指导100余次,推广应用水果笋栽培技术的农户2862户,累计辐射受益林农5000余人次,平均每亩增产500公斤左右,增收8000余元,受益林农累计5000余人次。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温欣欣 通讯员 周礼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