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坊巷:杭州市井生活的露天博物馆
老杭州的历史,多半落在城南。
在杭州,若要寻找一处最能体现老杭州生活韵味的地方,二十三坊巷无疑是首选。
二十三坊巷,位于鼓楼与城隍山之南、紫阳山以东、万松岭以北、中山南路以西的区域。这里有最具市井气息的杭州旧貌,吸引着无数热爱生活的人们。
23条坊巷分别是——十五奎巷、晓霞弄、井弄、茶啾弄、周衙弄、城隍牌楼、四牌楼、察院前巷、察院前支路、花生弄、勤远里、大马弄、元宝心、方井巷、丁衙巷、瑞石亭、燕春里、太庙巷、白马庙巷、高士坊巷、严官巷、严官巷上山道和泗水弄。
街巷之名,大多源于宋、明两朝。现存老房子、水井多以清末民初为主,是杭州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传统市井风貌街区。
大马弄:主城区最后的马路菜场
在众多坊巷中,大马弄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
这条长约200米的老街,横亘于紫阳街道察院前巷与城隍牌楼巷之间,曾是南宋时期极为热闹的市场。
如今,虽然时光流转,但大马弄上的市井生活依旧热闹非凡。
早餐铺内,炸油条的香气扑鼻;送货车在窄窄的弄堂里穿梭,卸下一箱箱新鲜的水产;肉类摊里,刀与砧板的碰撞声此起彼伏。这种浓浓的市井味,伴随着杭普话,让人倍感亲切。
酱货是大马弄的一大特色,酱鸭、酱肉、酱鹌鹑等琳琅满目,挂满了整个街巷。这些酱货经过时间的沉淀和匠人的精心制作,散发出诱人的香气,让人垂涎欲滴。此外,还有各种炒货,如山核桃、花生、瓜子等,都是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最爱。
除了酱货和炒货,大马弄还汇聚了杭州及周边的各种特色小吃。城隍牌楼巷的周萍粽子远近闻名,口感糯软、馅料丰富;葱包烩、酥鱼、油墩儿、蛋饺等小吃则各具特色,让人回味无穷。
在大马弄住了六十七年的邵有财,从生下来就在街巷里,对街巷很有情结。大马弄菜市街形成之后,他的生活也随之忙碌了起来。
邵有财是社区的坊巷长,也是守护中河的“向阳志愿者”之一,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去中河看看凤山水城门遗址,检查水质和周边环境。
“我们生活在有很多历史遗迹的地方,我会给来附近的小学生讲四眼井、紫阳书院、瑞石亭、燕春里等。在这些和古文物一起长大的小朋友们心里种下一颗种子。希望她们能在这样生活气息浓郁的街巷里,用心感受历史和当下的碰撞。
十五奎巷:南宋时期的“百老汇”
十五奎巷,这条东起中山南路、西至城隍牌楼巷的老街,巷子不长,从头走到尾也就500米,却曾是南宋时期的“百老汇”。
这名字有两个来源:其一,当时从这巷子进去,有间院子,院子里有个石乌龟,巷子也就跟着叫石乌龟巷,可大家觉得不太好听,就改名叫“十五奎巷”。另一说是,明嘉靖年间,巷里的居民十分擅长骑马射箭,科举考试时竟一举得中十人,故称“十武魁巷”,谐音读成“十五奎巷”。
如今,石乌龟和武状元,都已寻不到踪迹,只有这里的建筑仍保留着当年的旧貌。
这条巷子北面的住宅大多面街背山、临街设店面,内部兼做起居室。为适应江南的气候,这里的民居多是屋顶铺青瓦,室内多铺石板,是清末民初典型的杭州民居的“营造法式”。
房舍建筑是老的,店铺售卖的东西已是十足的现代气息。
依附中山南路中华美食一条街,巷子北侧以旧时杭州居民私房菜为主线,形成市井大众风味小吃一条街,从地道的杭帮菜四灶儿,到新中式茶馆春风tea house,每到用餐时间便人潮涌动。
南侧则围绕“杭州艺苑”,精心布局了旧时杂耍道具、戏剧服饰道具、中西乐器以及文化、艺术、书店、音像制品等相关业态。杂货铺、熟食店、小吃店、文创店等应有尽有,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
深入巷中,古朴的房屋被绿色植物所攀附,为摄影爱好者提供了绝佳的拍摄场景。在这里,你可以轻松拍出一组充满文艺范的照片,记录下这份独特的古韵今风。
伍公山:杭州老年人的游乐场
走过喧闹的街巷,再往里走到伍公山,又是另一番景象。
工作日正午时刻,山上五六家茶馆,坐着数百中老年人。10元一杯绿茶,加一整壶水,在上面可以坐半天,是很多老杭州人打牌乘凉的好地方。
“我们都是老客人了,茶馆让带外卖过来。我们带点柿子,水果,红薯,瓜子,来这里聊聊天。”王阿姨今年69岁,她和四个姐妹一起,每周都会从杭州的五个不同地方出发,汇聚在一起,分享彼此的生活点滴。
“大家愿意带点食物过来我这里,坐上一下午,我是很开心的。赚不赚钱不重要,来聚聚人气。”阿亮茶室已经开了15年了,老板娘是杭州人,住在山脚下。
走过山顶戏台和一众茶馆,便来到了伍公庙。伍公庙,祭奠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山由此而得名。
伍公庙的建筑很通透,站在其中一边,,可以俯瞰整个南宋御街,别有一番风味。
除了大马弄和十五奎巷,二十三坊巷中的其他坊巷也各具特色。
察院前,是南宋时左右丞相府邸所在;大马厂巷是宋六部之故址;白马庙巷,承载着“泥马渡康王”的传说;太庙巷,北侧原为南宋太庙,南侧有紫阳书院;严官巷曾是南宋高层统治的核心区;沿着大马弄向紫阳山进发,有“泼水观音”泉,终年不涸……
二十三坊巷,每一条坊巷都藏着说不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