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城市代言人发出杭州“好声音”
“一米高度”的童玩区设置了滑梯等儿童友好设施,不时出现孩童嬉闹的身影;地面的引导标识充满童趣,指向小伢儿专门的看诊通道,鼓励孩子分流就医……拱墅区康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沈一薇发现,嵌入了童乐园、母婴室、小伢儿停车场、研学体验基地等多个儿童友好场景后,愿意上门的孩子变多了。
这得益于街道在中心建设过程中,对儿童意见的重视与支持。“片区年轻人多,光幼儿园就有10所,我们联合了新城实验(第二)幼儿园,通过家校协同的方式,举办小小议事会,聆听孩子对医院环境的建议。”沈一薇告诉记者,“童玩区刷什么颜色等细节,都是孩子们自己提的,还有小朋友注意到扭扭车无处停放的问题,后面也得到了落实。这个过程中孩子既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现在,他们不再只把这当作看病打针的地方,家长们也省心多了。”
让儿童的需求被看到,让儿童的主张有人听,是杭州建设儿童友好城市“五大友好”中发展环境友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市各类儿童观察团(组织)成立的初衷。
去年4月,市妇儿工委办组建了首届儿童观察团,向全市招募适龄儿童,开始了一场将“一米高度”儿童视角全方位引入城市建设的深度实践。
自此,杭州从儿童观察团出发,构建儿童观察团联盟矩阵,已培育“天目童话”“五义小将”等各类儿童友好观察组织212个,鼓励儿童深入社区、公园、医院、学校等公共场所,联动学校教师、人大代表、志愿者等,参与“我与校长有话说”、“童”行同心议未来、“公述民评”面对面电视问政等活动,就优化各类社会民生议题抒发见解,提出意见建议500余条,在加强儿童主人翁意识的同时,也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持续注入了来自未来小主人的鲜活智慧。
同时,各区、县(市)及镇街也通过自发组织儿童观察团、开展儿童议事会等方式,将“一米视角”的“儿童好声音”,汇入基层治理的“大合唱”,形成全龄友好、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2021年,全省首个“儿童议事厅”在上城区杨柳郡未来社区成立,坚持“儿童优先”原则,由儿童作为社区主理人向社区提出改进建议,推动健身驿站建设、儿童停车场等家门口的项目落地,并形成“儿童发起—学校收集—社区承接—部门落实”闭环机制。
之后,关于“童话”的转化实践,在城乡的各个角落渐次铺开——萧山区临浦镇以横一村为试点,发展“小小乡村议事员”,打造横一“哒哒”等儿童友好乡村特色品牌,将对儿童的柔性关爱渗透到乡村治理与共富实践的角角落落;临安区锦南街道成立“吴越小当家”儿童观察团,研发配套小程序,为孩子提供小小护林员等十余种社会角色体验机会,满足儿童发现、探索世界的需求,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临平区临平街道成立“小话梅”议事团,孩子们兼任小小楼道长,以多重身份参与社区治理,开展议事活动,表达他们对现代社区建设的真实看法。
下一步,杭州市儿童观察团将续聘成团期间参与活动积极、出勤率高的团员,并于明年年初启动对新团员的招募,并通过开展儿童友好实践活动等方式,持续征集“1米高度看城市”的童言童语,不断开辟儿童参与公共事务新途径,提升儿童在社区建设、医疗卫生、公共空间、社会服务等方面的思辨建言能力,为杭州全力打造“儿童友好”“青年发展型”城市提供多样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