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动力澎湃“新引擎” 高新区(滨江)专精特新“小巨人”破百家
中昊芯英(杭州)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昊芯英”)研发出中国首枚高性能TPU(张量处理器)AI芯片;“中控仪表”推出全国第一台无纸记录仪,实现我国在该领域的零的突破;“国电大力机电工程”承担了长江三峡工程、白鹤滩水电站等国家大中型水电水利枢纽工程的起重运输类工程……一家家专精特新企业“身怀绝技”,在创新发展大潮中“乘风破浪”,在细分领域中独占鳌头,“专精特新”已经成为高新区(滨江)激活新质生产力澎湃动力的金名片。该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累计培育数量率先“破百”,成为全省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破百”区。今年新上榜工信部重点“小巨人”企业8家,占全市总数超1/4,位居全市第一——创新滨江的硬核实力可见一斑。
创新的力量,涌动在滨江。1月9日,高新区(滨江)召开科技创新大会,向着科技产业高峰再攀登,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小块头”蓄积大能量
历时5年,中昊芯英凭借“刹那®”这块高性能TPU AI芯片突出重围。作为中国首枚高性能TPU AI芯片,它的诞生不仅打破了国外企业在高端AI芯片领域的垄断地位,更为国内AI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自主可控的解决方案。
在AI大模型“神仙打架”的当下,AI大模型的训练与优化,依赖于强大的计算性能。相较于国外某头部芯片公司2020年推出的GPU(图形处理器)产品,“刹那®”计算性能超越其近1.5倍,在完成相同AI大模型计算任务量时的能耗降低30%,单位算力成本仅为其50%。
“一直以来,我们的创始团队对于做AI芯片都有一种信仰,这也是我们创业的核心原动力。”该公司创始人、CEO杨龚轶凡介绍,目前,这款芯片已经实现量产,而基于该款芯片构建的大规模计算集群系统,也已经实现了1024片芯片的高效片间互联,系统集群性能远超传统GPU数十倍,可支撑超千亿参数AIGC大模型计算需求。
自2020年公司落地高新区(滨江)至今,中昊芯英实现了从初创企业到“小巨人”的快速成长。去年11月,中昊芯英荣获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称号,这也意味着,中昊芯英已经成为国家认定的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的中小企业领军者之一。
企业深耕细分领域攀高追新,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蓄能,据统计,中昊芯英2023年营业收入达4.85亿元,归母净利润达8132.64万元,实现了相对短时间的快速创收。
而对于整个产业链而言,一个“小块头”的突围成功,也将为产业带来巨大的“蝴蝶效应”,尤其是在AI赛道全面爆发的当下,企业不断迭代基于TPU技术的芯片,提升芯片性能和性价比,降低AI模型的运算成本,也将增加更多产业落地的可能性,为未来产业释放发展潜能加码。
以创新融入企业发展血脉,激发强劲发展动能,高新区(滨江)正不断加大培育力度,扩大专精特新企业的“朋友圈”,打造“小巨人”这款高新特色的“金字招牌”。目前,高新区(滨江)根据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设定力争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5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0家的培育目标,不断壮大各梯度主体力量。通过建立优质企业摸排清单进行分析评估,目前共有244家企业被纳入省级专精特新培育库,79家企业被纳入“小巨人”种苗库作为重点对象培育,在充分激发产业活力的同时,打造一流的产业链生态圈。
块状发展,厚植创新生态
日前,浙江提出以“千万工程”为牵引,以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根本路径,以缩小“三大差距”为主攻方向,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在接下来要实施的八项重点工作中,就提及要持续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园。
块状经济是浙江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的显著优势和重要特征,此前就有专家表示,“最早的块状经济,就是专精特新的雏形”。如何实现专精特新企业延链强群,促进块状经济提质升级?
作为全省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唯一“破百”的工业强区,高新区(滨江)先行一步,以探索工业综合体开发模式为切入口,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园。去年,全省首个工业综合体——荟鼎智创中心成为全市首批市级专精特新产业园,该园区零门槛优先保障专精特新企业购买入驻,厚植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土壤。
2024年,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杭州坤时自动化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坤时”)在专精特新产业园“安家”。自2013年公司成立至今,杭州坤时在智慧散料输送行业这个细分领域中已经发展成为一家头部企业,2023年实现营收1.2亿元。
公司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办公场所扩容成为摆在董事长朱淑勇眼前的一道必答题。工业综合体这种“供地供楼”双轨并行的空间保障模式,为杭州坤时这类专精特新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提供了一个“解题思路”——与入驻常规产业园不同,荟鼎智创中心通过政府直建标准厂房、建成后以成本价出让,按照分幢或分层形式办理产权证,以适应不同规模企业空间需求。
“我们算了一下,比起以往一直当‘租户’,在这里当‘业主’的成本更合理。”在朱淑勇看来,专精特新产业园更注重产业生态的集成、产业要素的集聚,以及产业链的协同。“创新的小生态也很重要,大家都专注于研发,氛围很好,同时,基于整个产业园的产业生态,也将产生更多的合作机会。”他说。
零门槛保障、产业生态氛围浓厚,加速企业“用脚来投票”。据高新区(滨江)经济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园区有18家专精特新企业顺利入驻,园区内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达到82%。
为了让更多小而强的专精特新企业蓬勃生长,高新区(滨江)也通过精准浇灌,提升服务,不断优化企业发展生态圈。2023年该区就率先出台区级专精特新专项政策,发挥政策导向作用,统筹多元要素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集聚。同步持续落实“一企一专员”机制,为每家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涉企诉求受理、护企权益保障等各项服务;举办各类产业链对接活动189场,参与企业4968家,打破企业间和政企间的信息壁垒;为95家“单项冠军”“小巨人”“隐形冠军”和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进行人才授权认定工作,保障企业人才能够及时享受政策红利等。
据了解,2024年度高新区(滨江)落实资金保障,提升兑付效率,拨付1亿元专精特新专项奖励资金,惠及企业33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