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生态振兴 临安模式谱写乡村蝶变新篇章
当冬日的暖阳洒在临安区於潜镇光明村的田野上,一幅生机盎然的画卷悄然展开:诱人的草莓,清脆的荸荠……光明农场里四处弥漫着香甜的果香。临近春节,游客络绎不绝,宁静的光明村被“唤醒”。在农场尽头,错落有致的民房村舍点缀其中,清澈见底的溪流穿村而过,鱼儿欢快游弋,鸟鸣声不绝于耳……
时光回溯数年,这里曾是荒田“穷村”。而今的华丽蜕变,得益于“千万工程”的实施、未来乡村的建设。在数字化浪潮中,光明村积极探索以智慧场景为统筹,融合产业、治理、文化三大领域,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现代化治理体系和产业发展模式。同时,临安各村镇也因地制宜,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典范,为农旅融合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也为乡村振兴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重塑资源 数智赋能 奏响三产融合“光明曲”
位于天目山南麓的光明村拥有10万立方米的小型水库和8座山塘,更有着旖旎的自然风光。即便如此,昔日的村庄也因单一的雷竹种植模式,面临发展困境。2017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当时村里抓住土地确权工作试点和农村产权交易试点村的机遇,将闲置资源‘变’为振兴资本!”光明村相关负责人说,通过流转退化竹林350亩、山林250亩,成立光明农场,实施统一运营和产销,当年村集体经济增收22.5万元。
此后,随着闲置的房屋和场地资源被逐步盘活,运营商纷至沓来。农田小火车、山林露营等项目一一落地,为村庄注入新活力。尤其是随着光明农场稻田公园一期建成,吸引了大量游客,客流量最高时每天达2000多人次。农场热度的提升,为当地发展带来更多机遇。“村里的旅游火了,头脑活络的村民就开起了民宿、农家乐,这让家门口就业化为现实!”该村相关负责人表示,单一农业成功转型为农文旅融合发展。通过集体经营、合作分红等,2024年光明村实现村集体经济增收181万元。
该村在数字化管理和服务方面也走在前列,依托“天目云农”数字乡村项目的支持,打造了绿色大米“数字”农场。在智慧养老方面做了诸多探索,村里为老人配发智慧养老胸牌和应急报警器,搭建起村委、老人和子女间的沟通桥梁。2024年11月16日,光明村邻里中心正式投入使用,惠及5千多名群众。特别是幸福食堂,平均每天有80多位老人前来就餐。AI订餐系统的引入更是实现了老人无需用智能手机也能轻松订餐。
从荒田“穷村”到致富“网红”,光明村的蝶变之路离不开对闲置资源的盘活、数字化治理及服务的创新之举。如今,光明村的未来愈发“光明”。
生态科技共舞 绘就现代农业新图景
在临安这片广袤大地上,产业变革的东风吹遍每个角落,一幅幅村庄美、产业强、村民富、乡风好的新画卷,从各村缓缓铺开。这场变革中,板桥镇以其独特的生态与科技融合模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典型案例。2022年9月,该镇凭借毛竹、生猪主导产业及丰富的资源优势,成功跻身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名单,开启了一场生态循环农业的探索之旅。
据板桥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金华伟介绍,以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创建为契机,全镇开展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并遵循“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的原则,创新总结出一套“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粪污综合利用模式。临安万祥农业技术咨询服务部的成立,为企业沼液异地消纳利用提供了社会化服务,年运送沼液约8万吨,配套周边异地消纳种植基地11000亩,实现了种养全产业沼液资源化异地消纳综合利用。与传统化肥相比,施用沼液的水稻亩产量可提高20%-30%,11000亩种植基地可节约生产成本约330万元,取得经济、生态效益双丰收。
现代农业版图中,总投资8000万元的杭州正兴生猪高水平美丽生态牧场扩建项目成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的重点工程。该项目配备了先进的大型污水生化处理系统,并建立了高标准的柑橘、蔬菜、水稻沼液利用示范点,初步形成了沼液综合利用的技术标准,并发布了相关地方标准。此举实现了场区优美、治污彻底等目标,也对区内及周边100家养殖场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作为区内首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农业企业,杭州锦海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水稻育秧基质生产,并创新了畜粪高效利用技术。公司获得多项国家和省级科技奖项,其“中锦牌”水稻育秧基质在浙江市场占有70%以上的份额,蔬菜和草莓育苗基质也广受欢迎。截至2023年,锦海农业已服务超过100万亩农田,每年处理6万吨农业废弃物,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
如今,临安区板桥镇通过生态循环农业的创新实践,将昔日的环境负担转化为今日的绿色财富,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样板,让乡村真正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