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5-02-11 09:23:00

中轴线双子塔城市设计效果图。余杭区委宣传部提供

近期,杭州“六小龙”出圈,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在“新春第一会”上,全市多个区、县(市)在部署新一年工作时都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重要位置。龙头企业“领航”、未来产业蓄力、产城深度融合、平台提级赋能等成为频频被提及的热词,各地激情澎湃,拼出产业发展新优势。

余杭

继续将“创新驱动、人才引领”置顶

记者 白赟 余杭微融圈 陈碧玉

2月7日,余杭区召开“挑大梁 攀高峰 奋进2025”动员会,这场“新春第一会”明确了余杭奋进的目标——确保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省第一;勇夺全市综合考核九连冠。

余杭发展的紧迫感为何如此强烈?这一方面源自清醒的认知,另一方面还源自大区的担当。

“整个入驻过程、补贴申请过程,没吃过一顿饭,没喝过一顿酒,没送过一根烟……”近日,余杭区入驻企业市值风云董事长杨峰的一条朋友圈帖子火爆出圈。在帖子中,杨峰用亲身经历“点赞”余杭的营商环境,并直言“余杭区是懂老板的”。

赞誉的背后,余杭却依然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清醒:“新的一年,我们的压力很大,挑战也很大。”

持续巩固浙江经济第一区的地位,余杭既要看到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时刻保持清醒,也要看到自身的优势和机遇、坚定发展信心。

说到“挑大梁”,余杭有着自身优势所在——服务业、数字经济等主导产业支撑有力。过去一年,余杭服务业增加值2986.01亿元、增长6.2%,总量全省第一;规上服务业营收8635.57亿元、增长11.2%,总量全省第一、约占全市4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2298.0亿元、增长10.2%,占GDP比重68.5%,总量全省第一。

在“保第一、九连冠”的新征程上,余杭继续将“创新驱动、人才引领”这个重要法宝“置顶”,努力为全市“四个破解”探路先行。

一方面,余杭要支持四大省实验室建设高能级科创平台,争取全市第三个乃至更多大科学装置落户,推动未来科技城争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另一方面,余杭还将持续深化环之江实验室、环北航国际创新学院等创新生态圈建设,完善“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全生命周期服务。

在这些关键性“基操”之外,余杭今年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全力推动数字经济二次攀登,充分发挥阿里巴巴等龙头企业牵引作用。

创新的推进,少不了市场主体的活跃。对此,余杭还将通过迭代完善“黄金68条”产业政策、制定实施新一轮产业政策,同时着力加大对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算力等未来产业的支持力度,形成契合余杭发展形势、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政策体系。

项目关乎发展。在项目推进方面,余杭将聚焦良渚文化大走廊、新中心中轴线、西险大塘达标加固、梦溪水乡综合保护等重大工程,逐个抓好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全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提速提效,确保一季度省“千项万亿”工程项目全部开工建设。

西湖

瞄准“科创五环”,做大做强未来产业

记者 黄冉 西湖微融圈 谢雯艳 顾剑

2月6日,西湖区“新春第一会”部署了2025年“六六行动”计划,以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首善之区。

今年初,西湖区“新年第一会”——科技创新大会上提出了“科创立志翻出‘十万八千筋斗云’”的要求;“新春第一会”上同样发布了“发挥高校高新科创优势,奋力打造高能级创新实践范例”的行动实施方案。可以说,两场大会都释放了一个信号:科技创新依然是西湖区今年当之无愧的年度“关键词”。

一项数据显示,2024年1月至11月,西湖区技术交易额达311.23亿元,居全省第一;新增高校经济项目177个,验证科技成果88项,均创历史新高。值得一提的是,西湖区连续三年夺得省“科技创新鼎”,科技人才发展指数全省第3。

今年,西湖区将围绕“教科人一体融合”和“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两篇大文章,为杭州打造更高水平的创新活力之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西湖力量。

作为高校资源的集聚之地,西湖区将提级科创基建,鼓励支持从“0-1”的原始创新,做到“无中生有”。眼下,国家实验室、西湖实验室等已经成为西湖区的战略科技力量,在此基础上,西湖区还将进一步加大区校合作,深化与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国科大杭高院等高校院所的“强强联手”。

如何推动教科人融合?西湖区瞄准“科创五环”,以环大学创新圈畅通成果转化高速通道。其中,“环紫金港创新生态圈”将争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中心试点,落地成果转化项目50个以上;“环云栖创新生态圈”将打造全国领先的空天信息产业集聚地,落地成果转化项目30个以上;“环老和山创新生态圈”将加快打造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环浙大玉泉人工智能创新谷,落地成果转化项目80个以上。

推动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业的“硬核支撑”。在浙江力争打造全国人工智能发展创新高地的背景下,西湖区今年将全面支持人工智能产业,深化人工智能未来产业先导区建设,集聚卡脖子项目10个以上。

科技创新,平台先行。具体到各个产业平台,如何实现“落一子而活全盘”?以紫金港科技城为例,该区将发挥阿里云“魔搭”社区吸附效应,建设“AI+”产业园区10个,落地大模型、工业软件等信创产业类项目50个,招引培育产业链企业50家;云栖小镇将发挥空天信息等大会品牌优势,招引培育产业链企业200家;而西溪谷则将加快区金融行业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培育数据要素生态企业5家以上,落地蚂蚁系产业裂变企业10家以上;艺创小镇将用好《黑神话:悟空》IP,出台中国之江视听创新创业基地政策2.0版,加快相关产业链企业落地。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