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物开始讲故事 是谁在用技术之手解锁文博新玩法?

2025-03-04 16:55:00

戴上头显设备,通过移动手柄,千年的历史便“触手可及”,这样的画面你想象过吗?近日,在浙江自然博物馆“石光斓彩——贺兰山自然·人文·科普岩画展”上,这一幕已成现实。

科技助力文物“活起来”

一边是镌刻在岩石上千年的历史,一边是佩戴着VR眼镜感受辽阔壮丽的贺兰山脉的人们,时空在这一刻完成了“浓缩”。

记者在现场看到,观众除了能通过精细的3D建模和逼真的光影效果,感受每一幅岩画的独特韵味,还能参与互动游戏,亲手体验古人制作拓片。

“这是LBE(Location-Based En-tertainment)技术。”杭州博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敏解释道,“LBE就是建设了一个虚拟场景,在其中使用仿真交互技术,观众可以沉浸式体验拓片制作的具体过程,文物对大家来说也就不再是静止的物体,而是动态的、富有生命力的。”张敏介绍了当前智慧博物馆建设中的前沿“玩法”。

LBE互动技术的应用是张敏探索文博数字化体验的一个示例,近年来,他始终致力于让科技赋能文化遗产活化利用、让“沉睡千年的史诗”动起来。

在张敏看来,生产力跃迁给文博行业带来范式变革——“以观众为中心”的理念已经成为文博人的共识。

“就像电影《敦煌女儿》所讲述的故事一样,通过沉浸式展示的方式,敦煌壁画的数字化从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转化为了观众可以像观看电影一般直观感受到的美好与震撼!”

张敏认为,传统的文物建档是对文物进行数字化保护的一种初步探索,而元宇宙展览则是带来了真正的“活化利用”。

给博物馆装上“智慧大脑”

古老的文物已经不再沉默,博物馆则更需要一个聪明的“大脑”。

2020年,张敏团队研发出了博物馆智慧大脑的1.0版本上线了全国首个实数智文旅综合服务平台——文旅绿码。

“在‘预约旅游’理念没有普及之前,博物馆管理时常面临高峰期人员拥堵等风险。而‘文旅绿码’通过科技手段,将游客入馆核验时间从两分钟缩短至10秒,甚至更短,使分时预约真正落到了实处。”杭州也因此成为全国最早实现预约旅游的城市。

目前,文旅绿码已经覆盖全国9000多家博物馆、景区,一站式提供实名制分时预约、智慧导览、VR云游等功能模块,实名注册用户7800多万,累计访问量高达8亿人次。

为了更加高效的对博物馆群进行治理,不久后张敏团队研发上线了“文博大脑”——云上全域智慧博物馆。

“该平台可以汇聚全域文物信息,助力各部门精准调取数据。集中式的管理也能够避免单一场馆重复建设信息化系统,有利于实现‘整体智治’。”张敏介绍道。

眼下,一个更加智慧的产品—首个能主动提问的智能体“艾馆长”正在研发中。

"艾馆长"将掌握文博领域的海量知识,通过深度学习,其认知水平和专业性都将不断提升,从而逐步成为博物馆馆长们的“随身顾问”。

在张敏看来,人工智能(AI)、DNA存储等关键技术正在给文物数字化带来颠覆性的改变。例如DNA存储技术有望解决文物数字资产的低成本、高密度、长期保存问题,能够将海量文物数据存储上万年,从而真正实现文物的“数字永生”。

在张敏的想象中,未来文化消费场景将借助人工智能实现诗与远方的完美融合。“大胆做个预测,观众游览文化遗产地的时候,AI将‘召唤’出古往今来在此地吟诗作赋的名人,观众通过佩戴VR眼镜,可以和古人对话交流,感受不一样的游览体验。”

来源:杭州网、杭州通客户端 作者:作者 郑维维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