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山焕新,书写“生态人文共同体”答卷

2025-03-21 11:20:40

春分时节的冠山,游步道上跃动着绿色的身影。志愿者们手持垃圾夹,俯身探入灌木丛中,夹起深嵌土层的烟头、包装袋等——昨天,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滨江分局联合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管委会、长河街道、山一社区等多方力量,加入这场由本报发起倡议的“净山行动”,亦见证了海拔161米的冠山,久久为功书写着一份“生态人文共同体”的独特答卷。

两次“更新”:

山地公园的生态觉醒

上午10时,30余名市民从冠山脚下出发。大家斗志昂扬,有的在灌木丛里捡拾垃圾,还有的沿着游步道岩缝探寻,边走边捡垃圾,半个小时后完成登顶。

“总体而言环境不错,主干道的垃圾并不多,但像灌木丛底下等不显眼的地方,有些果皮和包装袋。”来参加活动的蔡蓉蓉是新滨江人,经常听亲友说起冠山,借此机会来体验登山路线,为周末带孩子踏春“踩点”。

登山爱好者孙小萍,学生时期就经常来冠山。“以前这里是条土路,后来修了台阶变成了游步道,不仅安全方便,两侧风景也好多了。”她说,这些年不仅看着土路变游步道,也见证了滨江首个山地公园落户冠山。

“我们还在山腰、山巅和冠山西侧设置了三处景观节点,沿着游步道,能够感受到‘城市风光’‘八面临风’‘湖光山色’。”高新区(滨江)白马湖生态创意城总师办负责人介绍,2022年冠山公园二期(乳泉公园)开建,以乳泉为场地激发点,以红梅为植物特色,进一步提升冠山公园整体形象。

生态环境的好坏,鸟类最有话语权。在杭州市生态环境局滨江分局开展的“生物多样性调查”中,不仅观测到了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红隼,还于近期在冠山附近观测并拍摄到了森林代表性鸟类之一的林雕。“林雕一般是留鸟,长期在附近活动,不是季节性迁徙。”市生态环境局滨江分局相关负责人说,这就意味着,它选择了冠山,留在了滨江。

山脚焕新:

农居SOHO的文化激活

活动当天还有一支“进村”的队伍,81岁的来品涛就是其中的一员。作为山一社区柴家坞村的村民,来品涛环保意识很强,参加公益活动是家常便饭。“我们村里有个水池,村民们从来不去洗涮,看见有游客去嬉戏,会主动上前劝说。”

来品涛所在的村庄,就在冠山脚下的山一社区。它于1988年被联合国环境署命名为“全球生态环境保护500佳”,2008年成为杭州市首个农居SOHO示范点。

“我们通过‘保留+改造’‘整治+提升’‘开发+融合’等方式,将冠山脚下的农居,改建成居住创业两相宜的文化创意工作室。”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不仅避免了大拆、大建、大搬,减少了开发建设对环境的干预和破坏,还留住了冠山脚下的柴家坞、章苏等聚落地名。

在长河街道山一社区党委书记来庆峰看来,现在的村子更漂亮了,氛围也更好了。“入驻的公司基本都是文化企业,没有噪音和污染,企业和原住民之间很和谐。”他说。

山一农居SOHO“田园牧歌式”的创业模式,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真实写照。除了柴家坞外,章苏、孔家里、陈家村三个自然村也进行了改造提升。其中,“中国网络作家村”的“神仙居”区块就隐藏在孔家里。

从空中俯瞰,钱塘江臂弯中的冠山犹如一枚翡翠印章,盖在滨江发展的蓝图之上。当城市更新从“物理改造”升维至“生态人文共同体”的重构,冠山给出了诗意的解题思路:最好的保护,是让山水自成叙事者。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记者 杨雅 编辑:李佳萌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