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惠民的“滨江解法”

2025-03-27 15:56:33

以文惠民,滨江正在探索多种“解法”。

3月25日晚,“大莲花”(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化身“红色的海洋”,7万余名球迷观众摇旗呐喊、大声助威,让“国际滨”成为杭州与国际进行跨文化交流的窗口;就在本周六,滨江还将以一场“樱花跑”为信笺,邀约市民朋友开启“春日之约”,共赴一场以花为媒的文化盛宴。

“家门口的文化生活,越来越有滋有味。”这是滨江人实实在在的点赞。

如今的滨江,“大莲花”、“小莲花”(杭州奥体中心网球中心)、杭州中国动漫博物馆正在不断演绎“赛”“会”之城的精彩;中国网络作家村的文化作品“出圈出海”,讲好中国故事;文化特派员制度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为基层送上缤纷文化佳宴……不断繁荣的文化事业、高品质的文化供给,正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政策“春雨” 滋润文化事业“百花齐放”

3月1日,由浙江演艺集团出品,浙江话剧团制作演出,中共杭州市滨江区委宣传部联合出品的原创话剧《钱塘浩歌》在杭州完成首次公演,故事以钱塘江大桥的建造与炸毁为脉络缓缓展开,落幕之际,全场掌声经久不息。

作为滨江区文化事业扶持的重点项目,该剧成功入选国家艺术基金2025年度资助项目。“茅以升的爱国精神与滨江‘产业报国’的科技自强基因一脉相承。既能致敬历史,也能激励当下。”滨江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像这样的高质量佳作,就是滨江要精心培育的文艺“百花”。

时间回溯至2023年春天,滨江出台“文化之滨”产业新政,首次推出文化事业发展扶持专项资金,以“真金白银”撬动文化精品“百花齐放”,推动文化事业加快发展。

这场“春雨”的后劲有多足?从中国网络作家村这座“花园”可窥知一二。

最近,中国网络作家村“村民”王誉蓉正在忙着创作新小说《不过重来而已》,主人公就是一位在滨江奋斗的算法工程师,目前该小说已入选滨江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并与浙江人民出版社完成出版签约。

“滨江区给了我很多支持,首先是资金方面,能够让我减少压力安心创作,其次是取材方面,能够让我有更多机会去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滨江年轻人。”王誉蓉说,这样一来,也解除了她后顾之忧,从而写出更多本土化、精品化,且保留网络文学特性的作品。

截至目前,依托滨江区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资金,共有131个项目申报,目前累计立项61个。“精品创作需要资金投入,我们推出专项资金,就是为了吸引更多带着精品佳作的企业、机构落户滨江,让更多精品在滨江涌现。”据滨江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去年底,滨江企业出品的电视剧《藏海传》、电视动画片《嘿,托玛》、电视剧《太平年》、电视纪录片《人生三路口》、电视剧《快递小哥》、舞剧《白蛇》、微短剧《柚,你出招吧》入选2024年度浙江文化艺术发展基金资助项目;友诺动漫制作的《下姜村的数字未来梦》获评国家广电总局2024年第一批重点动画项目等。

如今,“真金白银”的撬动效应愈发明显,越来越多“滨江造”的文化“新三样”正在或将要“出圈出海”。

根据中国网络作家村2023年发布的五年发展规划,到2027年末,中国网络作家村将推动网络文学作品出海500部以上。未来,不仅有《何以笙箫默》《东宫》《芈月传》《天道图书馆》《华妃墓》等已出版的中国网络小说风靡海外,还会有更多在中国网络作家村诞生的文艺精品“出圈出海”。

“文化特种‘滨’” 点亮文化共创“滨江实践”

“想临一些‘金石气’的字体,该怎么体现沧桑感?”“临帖的时候不知道技法怎么办?”乍暖还寒之际,浦沿街道的采书夜校灯火通明,墨香阵阵。滨江区文化特派员蒋采作为主讲老师,为社区书法爱好者开启了新年第一堂书法课。

居民小许是一名家住附近的“90后”书法爱好者。“一看到街道发出的通知,我就立即报了名。”他说:“蒋老师是书法名家,没想到我在‘家门口’就能听大师课!”

小许的获得感源自文化特派员制度。2024年5月,浙江探索推出文化特派员制度,通过资源下沉、力量下沉、服务下沉,让农村(社区)真正成为百姓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精神文化家园。而在滨江,派驻在三个街道的“文化特种‘滨’”,经过数个月的调研和实践,已经“种”下了不少好项目。

就在上周末,省级文化特派员张璜带着文化IP“来小宝”衍生文创产品来到长河老街,为往来的游客居民一一派发。“我们以‘文化周边’开个好头,不断提升老街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据张璜介绍,经过数个月的在地调研以及征求居民群众、专家学者的意见,今年1月,在高新区(滨江)2025迎新文化惠民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长河老街文化IP形象“来小宝”萌趣亮相。

自滨江区推进长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开发工作以来,焕新的长河老街已经成为社交网络上的人气打卡点。“大家出游都想带些文创产品留念,由于老街没有特色IP,难免影响了游览体验。”长河街道天官社区党委书记孔建忠说,文化特派员派驻后,通过开展在地文化寻访座谈、短片拍摄和民生议事等活动,将既有历史积淀又深受年轻人喜欢的文化元素融入了老街IP设计中,为长河老街文脉挖掘、文创转化提供了新思路。

在西兴街道,浙东运河源头的历史文化底蕴,让市级文化特派员陈辰有了打造西兴特色文艺作品的计划。他发挥派出单位杭州滑稽艺术剧院特色资源,将莲花落、小热昏、独脚戏等多项优质戏曲曲艺演出送进社区,创作了《我爱西兴》《你好,西兴老街》等曲艺作品,还将西兴说书和杭州评话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非遗展示项目,仅在2024年就举办9场文化演出,惠及群众超过8000人次。

今年,该区还将继续深化“文化特种‘滨’”联合体建设,通过资源整合、项目落地等举措,推动文化创新与基层文化繁荣,进一步提升推动优质文化服务全域覆盖、全民共创共享。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文/孟娇 肖鳕桐 涂心如 陆意 吴梦娴 高文 摄/徐青青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