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馆十天人数破万!废墟里长出“艺术乌托邦”
斑驳的红砖墙、高耸的储粮筒仓、锈迹斑斑的铁架……这里是西湖区三墩镇东巢·碾米厂当代艺术中心(以下简称“米仓艺术中心”),一座由百年粮仓改造而成的艺术地标。3月18日开馆以来,短短十天,这座“小镇上的艺术馆”已吸引超万名艺术家、文化爱好者及周边居民前来打卡。这座由粮仓蜕变而来的艺术馆,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呢?
“修旧焕新”让百年米仓重生
“随着城市更新推进,许多工业遗址面临废弃或拆除的命运。东巢碾米厂旧址也面临这样的问题,但其中有一部分是历史建筑,需要进行保护改造。”米仓艺术中心运营总监胡超介绍,碾米厂原址为朱泰和粮油仓库,历经了清末民初粮食加工的鼎盛时期,最终因时代变迁沦为闲置的工业废墟。2024年,在西湖区“两镇六街区”城市规划的推动下,运营团队以“修旧焕新”为核心理念,将这片包含18栋建筑的工业遗址改造成为文化综合体。
那么,何为“修旧焕新”?胡超向记者解释,“修旧”是保留斑驳墙体、筒仓等建筑原有结构,仅在必要处植入了玻璃、钢筋等现代材质;“焕新”便是将仓储空间转化为展览厅、剧场、工作室等,米仓的功能就此便得以“重生”。
“筒仓、厂房等工业结构具有空间高挑、质感厚重等特点,与大型艺术装置和展览天然适配。这样,工业时代粗粝而真实的‘时间痕迹’与当代的人文艺术形成了对撞,我们的空间本身便成为了艺术品。”胡超说。
开馆10日,艺术磁场如何“粘住”人群?
为助力百年米仓重回群众视野,打造三墩镇公共艺术社区品牌,米仓艺术中心除了将“废墟风”的老厂房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外,还下了不少工夫。
“在开馆纪念展上,我们将二楼和两个米桶的空间给了中国美院的教授管怀宾和东京艺术大学的小沢刚教授,两位老师的作品兼具国际性和地域性视野。”米仓艺术空间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老中青艺术家的对话,我们既致敬传统,也推动文化的新生。中心的展览活动为公益性质,所有展览收入将用于扶持青年艺术家创作。”
此外,米仓艺术中心还引入了文创咖啡、特色美食,以及实验剧场、非遗市集等多家文化艺术类机构,目前已有超过20个原创主理人品牌入驻。
“西湖区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以及‘城市记忆复兴’政策的推动,为我们改造和举办各类活动提供了政策支持。”胡超说,今年上半年,艺术中心还将陆续推出《艺术家不需要简历》《再见李白》等艺术个展,举办“杭州宠物文化节”“躺平生活节”“疗愈生活节”等活动。“欢迎各位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小伙伴一同参与,享受美好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