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教科人一体化”改革如何破壁赋能?

2025-04-09 10:28:55

“开发区审批流程我熟,跑腿协调是我的强项。”日前,位于萧山区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杭州研究院(以下简称“西电杭研院”)申报国产工业软件超长期国债项目时,萧山区科技人才特派员王虹波仅用三四天时间,就跑遍多个部门,帮助完成了相关手续。

在萧山,科技人才特派员的设置,正是源于“教科人一体化”改革的顶层规划,通过选派能力强、业务精的干部驻点科创平台,构建“人才共引、平台共建、成果共享”的协同生态。

作为全省首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创新深化试点区县,今年以来,萧山区以“教科人一体化”改革为突破口,通过高能级平台建设、制度创新和人才引育,构建了“产学研用金”全链条创新生态,通过政府、高校、平台和企业的深度协作,打通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的堵点,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实验室到生产线“零距离”对话

今年年初,区管干部王虹波作为萧山首批12名科技人才特派员之一,入驻西电杭研院担任挂职副院长,协助研究院开展产业园运营招商等工作。政府干部脱产驻点科创平台,化身“创新合伙人”,既破解了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又为产学研合作架起信任桥梁。

在萧山,高能级科创平台不仅是科研载体,更是产业创新的“策源地”。“教科人一体化”的核心,是将高校的“智力”转化为产业的“生产力”。

1月初,西电杭研院推出“十五条”改革举措,围绕聚才引智筑高地、产教协同育匠才、平台矩阵强支撑、创新考评释潜能、破壁疏堵促转化等方面,深入推进“教科人一体化”发展,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比如设立概念验证基金,采取“企业出题,高校解题,市场判题”模式助力科研成果二次熟化。

该院还实施“学习在课堂、实践在企业”的育人模式,构建了“1+2”分段培养体系,即1年课程学习加2年企业实践。123门课程中设置21门校企联合课程,并聘请近400名企业导师,推行“双课堂”“双导师”“双考核”机制。此外,他们还通过“企业定制培养班”“行业联合培养班”等形式,与地芯引力、杜比医疗等企业深度合作,推动产教融合迈向新高度。

在浙大国际科创中心,院企协同正在重塑创新生态。该中心与浙江老鹰半导体合作共建智能光子创新研究院,让企业研发总部直接建在科创平台内,共享实验室设备、科研资源和人才梯队。“我们与浙大的团队面对面交流,技术难题当场解决。”老鹰半导体董事长边迪斐介绍,这种“零距离”合作大大提升了企业研发效率。目前,研究院计划5年内投入研发资金超过2亿元,其中与科创中心的合作资金不少于1亿元。

前不久,龙兴航电与西电杭研院合作的“先进航空电子联合创新中心”项目,以3万元保费撬动了50万元风险补偿。这正是今年萧山创新性推出的“安心宝”制度,通过“企业出一点、平台担一点、政府补一点、银行贷一点、保险保一点”的多方风险共担机制,为企业逐“新”之旅增添了一道坚实的保障。目前,已有10余家企业与各大科创平台谈“安心宝”合作。

高能级平台矩阵激活“乘数效应”

“教科人一体化”改革绝非“纸上蓝图”,而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变量”。

“我们通过制度破壁,让平台与企业大胆创新,真正实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萧山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当科创与产业真正“长”在一起,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有了最坚实的底座。

截至目前,萧山区已建成联合实验室、创新联合体130余个,在研项目1190余个,孵化和培育企业300余家。通过“平台+产业链”模式,萧山区构建了集成电路、视觉智能、高端装备等产业生态圈,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比如,湘湖实验室通过与传化农业、摩珈生物等龙头企业合作,共建10条产业链,形成了以科创平台为牵引的产业生态圈。

萧山区通过设立“双向编制池”,畅通高校、科创平台和企业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目前,区内科创平台已与企业开展“科技副总”和“产业教授”院企双聘机制,企业专家与高校科研人员实现身份互认,真正让人才在学术与产业间自由流动,已有115位人才获得“共享”身份。

同时,萧山区还通过“青创生态”建设,为青年人才提供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全生命周期支持,2024年全区大学生增速达15%,远超全市平均水平。

“智力+产业”,带来的是“乘数效应”。未来,萧山将继续深化“教科人一体化”改革,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新动能。

专家声音

杭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王明琳

萧山区“教科人一体化”改革以制度破壁为突破口,通过科技人才特派员驻点、院企协同等创新机制,打通产学研堵点,激活区域创新生态。萧山实践也为破解产学研“两张皮”难题提供了样本,以“乘数效应”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彰显了创新深化试点的示范价值。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何文静 萧山微融圈 沃依斐 孙乐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