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亿元长龙航空再制造中心项目落地 杭州临空“再制造”了什么?

2025-04-10 10:34:21

于变局中开新局,于新局中育新机。

2024年,浙江省提出了“五个强”的发展目标,包括枢纽能级、物流能级、产业能级、企业能级以及服务能级,致力于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并打造低空经济发展高地。

站在这一新起点上,4月9日,总投资50亿元的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项目在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正式开工建设。

记者将通过“三问”,解读它如何推动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产业升级,助力浙江打造“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全国航空产业新高地。

一问“企业能级” 长龙突破了什么?

从填补空白到引领产业能级跃升,长龙航空与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的共生发展之路已逾十年。2013年,长龙航空客运首航,填补了浙江近十年无本土航空公司的空白。十余年间,从3架货机起步,成长为拥有74架客机、运营超660条国内外航线的中大型航司,连续四年蝉联浙江省现代物流业亩产效益“领跑者”,成为浙江省“雄鹰企业”,并从临空经济的“拓荒者”蝶变为“链主企业”。而其中一个关键跃升点,在于长龙航空百亿级总部基地的落地建设。

目前,该项目一期工程涉及的大型维修机库及配套机坪一期、研发楼已建成投用,填补了浙江省和杭州机场暂缺大型维修机库的空白。公用型保税仓库于2023年7月顺利完成验收,“保税仓储+减免税”“保税仓储+保税维修”等模式和业态加快推进。维修机库及配套机坪二期、配餐楼、实训楼已全面开工,将于2025年竣工投产。

二期工程则是此次开建的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总用地面积约338.7亩,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定位全球一站式航空维修创新示范基地,聚焦大飞机关键部件试验、检测、维修及创新研发。

对长龙自身来讲,它将以再制造中心为战略支点,锚定“运输能级强”,全力构建“全国6小时、全球12小时”交通圈;引领“智造能级强”,全力打造重点航空产业平台;剑指“产业能级强”,布局打造现代航空产业集群。

长龙航空董事长刘启宏介绍说,长龙航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发展航空新服务、新智造、新业态,全力推动航空运输、航空智造、航空服贸实现“三个百亿”产值,打造千亿级航空产业大平台,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浙江主导型主基地航空公司。

显然,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的开建,又是一次填补空白与企业能级跃升的双重突破。

二问“产业能级” 杭州临空可以“引爆”什么?

航空发动机维修再制造基地的建设,是航空产业链的“核心引爆点”。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此类项目能带动航空上下游产业集聚发展。

比如广州空港经济区依托维修基地吸引了航空金融、保税物流等业态,形成“维修+制造+服务”的复合型产业集群。

业内人士表示,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的独特性,在于填补了浙江和杭州高附加值维修产业的空白,推动浙江深入融入国产大飞机产业链,进一步辐射带动临空航空高级别维修、高端制造、航空服务及科技研发等上下游产业资源集聚,更形成航空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规模效应。

作为杭州举全市之力发展建设的城东智造大走廊高质量发展的“制高点”,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如何借势,“引爆”新一轮区域发展?示范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对一个区域来说,重大项目的集群驱动,往往被认为是产业平台能级跃升的密码。作为杭州的“特区”,临空经济示范区自2023年启动“提能提级”三年行动以来,重大项目密集落地,形成了“百亿级项目集群驱动”的发展模式,也由此谋划布局了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综合保税和全球数贸港四大产业平台,并出台七大类21条产业政策和7条特色园区政策,大力推动临空“2+3”现代产业补链成群,特别是推动制造业集群从“起势”变成“扬势”。

无独有偶,从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选址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瓜沥板块来看,它接下来也将牵引加快示范区下一个重大产业园即28平方公里航空产业园的早日启动规划建设,联动上下游产业链,吸引更多高端制造企业和研发机构落地,形成“热带雨林式”产业生态圈。

在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航空产业城概念方案设计者、意厦国际规划设计(北京)有限公司李忠英看来,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是浙江打造对外开放强省的核心之一,在发展航空产业,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方面具备天然优势。航空产业园的规划正是抢抓机遇,顺应全球航空产业发展趋势、打造临空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更是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高水平建设民航强省战略的责任担当。

显然,航空发动机维修再制造基地的布局不仅是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发展的“硬核引擎”,更是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催化剂”,通过技术赋能、政策红利和产业协同,显著提升区域经济价值。未来,随着国产大飞机产业链的完善,维修基地的本地化与智能化升级将成为枢纽竞争的新焦点。由此,作为全国17个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之一,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也将补上航空制造仍较薄弱的短板。

三问“枢纽能级” “浙江第一枢纽”竞争力提升几何?

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并非一个“孤立”项目,而是杭州航空枢纽能级跃升的一块关键拼图。

客观说,浙江空港在能级、运量、辐射广度、经济效益等方面,都还存在明显短板。目前,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定位仅为“区域航空枢纽”。

而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建设将是一项关键的“突破点”。从货运能级看,萧山机场国际货站二期投用后可满足年80万吨国际货运需求,“再制造中心”则通过维修保障能力的提升,未来将与国际货站、全球智慧物流枢纽(eHub)等项目协同,提升航空货运吞吐效率和服务能力,增强杭州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的全球辐射力。

从航线网络看,萧山机场目前已开通第五航权航线,发动机等关键部件的本地化维修将缩短国际航班维护周期,吸引更多航空公司在杭州设立基地,进而强化萧山机场在整个长三角区域的枢纽地位。

同时,在“民航强省”战略助推之下,萧山国际机场将不断提升枢纽升级。根据《杭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显示,杭州将加快建设第三跑道,完善空港集疏运体系,打造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的核心机场。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将积极推进“保税+跨境+自贸”改革,力争全年新增改革试点8个,并申建空港综合保税区,同步加快保税综合体建设。某种角度看,保税维修等政策优势将进一步降低境外客户成本,叠加海关“绿色通道”快速通关,进一步吸引国际业务聚集。

从这一“双向视角”看,长龙·国际航空再制造中心的开工,不仅是企业能级的跃迁,更是浙江从“航空大省”向“航空强省”转型的战略落子。未来,若能依托长龙再制造中心实现技术突破与生态共建,杭州临空经济示范区或将书写“制高点”的新篇章,不仅是产业的崛起,更是开放能级与城市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方亮 通讯员 俞秀春 陈艺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