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发带娃到成立公益组织 “团长爸爸”点亮上千个家庭的周末
近日,上城区九堡街道和华社区的微信群里弹出新消息:“本周法治教育基地研学活动开始报名!”消息刚发出,20个名额瞬间被抢空。
这样的亲子活动通知,自2024年3月“锋向标”公益活动工作室成立起,已经发布了300余条。而幕后策划人,是被孩子们“任命”为“团长爸爸”的陈锋。
从自发带娃到成立公益组织,他用五年时光,成为上千个家庭信赖的亲子活动领航者,将周末的欢声笑语编织成社区和谐的纽带。
从“遛自家娃”变身“社区团长”
时间倒回到2020年春,彼时的陈锋还只是一位爱带儿子探索世界的普通奶爸。一次,他带着幼儿园大班的儿子参观味全牛奶工厂,当儿子睁大眼睛惊叹“牛奶原来是这样生产的”时候,陈锋意识到,课堂外的实践认知对孩子们弥足珍贵,“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何不带着更多孩子一起看世界?”他在朋友圈分享的游记,意外引发邻居们热烈响应:“陈爸爸,下次带上我家娃!”
就这样,陈锋从“遛自家娃”升级为“社区团长”。首次组团参观康师傅工厂,20个孩子挤在庞大的生产线前叽叽喳喳,问题如连珠炮般抛来:“面条是怎么生产出来的?”“机器为什么会自己动?”陈锋一边维持秩序,一边化身“科普达人”。这场活动后,“跟着陈爸爸长知识”成了家长们的口头禅。
随着活动越办越多,陈锋的笔记本逐渐被孩子们的奇思妙想填满——“陈叔叔,我想看春笋怎么钻出泥土!”“爸爸说风筝能飞得比云高,是真的吗?”这些天真的愿望,他一一记下,并转化为活动灵感。博物馆探秘、消防站体验、山野徒步、公益课堂……活动类型日益丰富,报名群迅速爆满至两个500人大群。
每次活动结束,陈锋必做两件事:在群里分享抓拍的欢乐瞬间,以及复盘优化细节。比如造纸术体验中,他发现纸张晾干太慢,下次便备上吹风机;参观工厂前,他自学生产线知识,甚至邀请专业讲解员助阵。“要让每次活动都超出期待!”他说。
整个社区变成“情感共同体”
人气火爆的背后,难题接踵而至。
首先,单论带一群娃就远非易事。活动策划需提前半个月:确定主题、报备社区、对接场地、制作PPT……陈锋常忙至凌晨。妻子经常会看到他坐在小桌前开着台灯,半夜还继续写策划,“虽然心疼,但也能理解,他就是这样一个说到做到的人。”
而最头疼的莫过于“报名缺席”——占名额却临时爽约,导致资源浪费。陈锋与社区反复商讨后推出“9.9元报名费”机制:费用用于采购活动奖品,缺席者名额由候补家庭递补。如此一来,出勤率显著提升,孩子们因“努力参与换奖励”而更积极。
去年,学校给孩子们布置了一项“寻找身边的热心人”的作业,几个参加过亲子活动的小朋友第一时间就想到了陈锋,陈锋回想起孩子们把鲜花和锦旗递给自己的场景,脸上满是感动与自豪。
五年间,陈锋的亲子团悄然改变了社区生态。周末小课堂上,孩子们学垃圾分类、做环保手工;微型图书馆里,邻居们分享育儿经,互相推荐绘本……社区副书记王小亚明显感觉到邻里关系变得更和谐了,感慨道:“过去发通知总被质疑,现在活动成了沟通桥梁,许多矛盾在欢声笑语中自然化解。”
2023年父亲节,在超山露营基地,陈锋特别设计了“爸爸去哪儿”主题,20组家庭在卡丁车赛道、CS战场和皮划艇上留下欢笑声。“很多爸爸说,原来陪伴孩子可以这么有仪式感。”
更让陈锋欣慰的是,公益之火已成燎原之势,越来越多志同道合的志愿者家长加入进来。如今,“锋向标”足迹已拓展至临安、德清。这些成长印记终将化作城市文明的底色,正如他所说:“或许某天,这群曾被我牵着手认识世界的孩子,也会成为新的‘团长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