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医融合定制“运动处方” 21天训练重塑居民健康习惯 “好社区”按下全民健康“加速键”
你的腰围、体脂甚至运动损伤,社区全“包”了!
今年国家卫健委联合15个部门发起“体重管理年”行动,我省各地不仅积极响应,更展示出喜人的“先发优势”——去年4月,浙江省体育局已联合多部门启动了“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建设,让全民健康愿景在家门口就能加速照进现实。
全省首批14家试点中,杭州市上城区闸弄口街道、拱墅区康桥街道于去年12月率先挂牌,不仅推动了智能器械“嵌”入老旧街巷,体医服务“链”通亚健康人群,连运动损伤都有康复师“兜底”。
“动不起来”的难题是否得到有效破解,居民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近日,记者走进这两家试点社区一探究竟。
上城闸弄口 21天运动健康训练营,重塑健康生活习惯
“以前下班就往沙发上一躺,现在却总想动一动,整个人的状态都变好了!”近日,在闸弄口街道首期“21天健康生活方式训练营”结业仪式上,学员朱丽萍的感言引起共鸣。短短三周,她甩掉2公斤体重,告别了熬夜追剧、暴饮暴食的“亚健康”状态。
为帮助居民培养运动习惯,全面改善健康指标,闸弄口街道依托520平方米的“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特邀2位专业运动教练开展训练营小班化运动教学。这里中青年健身区、老年人活动角、残疾人特色运动板块一应俱全;二代智能器械、100米健身步道嵌入街头巷尾,形成“家门口的健身圈”。
“我们不能只看体重变化,而需要多关注体脂率、肌肉量等指标。”开营之初,闸弄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营养师、国家家庭健康指导员张玫贞便为学员们进行了一对一的身体指标检测与评估。这是街道联合上城区卫健局、区计划生育协会推出的“运动处方”服务:通过人体成分分析仪、膳食营养调查等,为每位参与者建立健康档案,并制定个性化方案。
首期学员以上班族为主,普遍存在腰痛、颈痛和脊柱健康等问题。以朱丽萍为例,她经常久坐不动导致腰酸背痛,“觉得运动很痛苦,顶多饭后散步”。于是运动教练设计了循序渐进的线下与线上课程,通过低强度训练逐步提升心肺功能,帮助她逐渐掌握“碎片化运动”技巧,比如午间拉伸缓解肩颈僵硬、晚间跳操释放压力,让她从“跑两步就喘”到享受运动乐趣,养成健康生活习惯。
同时,针对运动损伤和慢性病难题,街道整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资源,推出了“体医康养护”运动健康促进与管理服务。“运动本是好事,但方法错了反而伤身。”49岁的方姐对此深有体会。她因打乒乓球导致左膝疼痛,经运动康复师评估发现是膝关节脂肪垫损伤。在街道“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康复师为她定制了激活内侧肌肉的训练方案:双脚夹海绵抬腿、轻型哑铃负重练习等,逐步修复损伤。
“21天不是终点,而是健康生活的起点。”闸弄口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街道将全面整合辖区医疗、体育、公共服务资源,积极探索“体卫融合”的健康闭环管理新模式,用“科学+温度”重新定义健康生活。
拱墅康桥 “运动4S店”,激活100户家庭健康能量
“今天带着父母练了八段锦,孩子完成了体态矫正课程,我自己也按处方完成了力量训练。”近日,康桥街道“好社区”运动健康积分赛暨第二届健康家庭评选活动正式启动,参赛居民李女士展示了全家共同打卡获得的15个家庭积分。
此次活动利用“运动打卡+健康改善”双轨积分机制,居民既可通过定点运动、家庭共练、健康分享等日常行为积累积分,还能通过体质改善数据获取额外积分。涵盖老、中、青三代的100户康桥家庭参赛者们,手持个性化“运动处方”,将开启为期3个月的健康运动比拼,根据积分评出前50户优胜家庭,得到体检卡、运动健身卡、全家福拍摄套餐等奖励。
“此次比赛创新性地打通了运动场景与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通过连廊直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形成‘测、评、导、练’的服务闭环。”康桥街道“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负责人陈彬青介绍,活动开始前,100户家庭已完成首轮体质检测,青少年的脊柱健康数据、中青年的心肺功能指标、老年人的骨密度数值都已分类建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动健康联合门诊会根据体测结果为参赛居民开具个性化运动处方,既避免运动伤害,又能精准提升训练效果。”
据悉,开赛首月线上线下累计已产生4000余次运动打卡,运动社群传播覆盖超万人。在物理空间上,一张运动健康地图串联起全街道34个嵌入式运动场,打造“一中心多点”的15分钟健身服务圈——每个场地配备数字档案,实时显示场地类型、指导员信息、社团活动动态,让居民按需“点单”。而在社群治理上,103名社会体育指导员与56个体育社团形成“专业智库”,通过定期培训、经验共享将“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变成“社区体育治理孵化器”。
如今,这个占地超1200平方米的健康空间日均接待锻炼61人次,累计服务周边群众9000余人次,938份健康档案记录着居民的点滴进步。随着夏季健身热潮临近,康桥街道将持续放大“好社区”运动健康中心“运动4S店”的辐射效应,实现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