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务与学术“双向奔赴” 富阳携手高校共建法学人才协同培养体系
昨天,富阳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区人民法院与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破产重组研究院举行合作签约仪式,共同开启“校地融合、一体发展、双向赋能”的法治建设新篇章。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年来,富阳在法治建设领域成果丰硕,创新打造的“云平台调解+法院司法确认”模式成效显著,相关案例入选全省新获涉外民商事案件管辖权法院涉外涉港澳台“十佳第一案”和省法学会首席法律咨询专家工作典型案例。更值得关注的是,富阳区人民法院与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合作编著的《破产审判的富阳实践——基于项目化指引的探索》一书已由法律出版社出版,成为校地合作的重要成果。这些“理论反哺实践,实践升华理论”的成功案例,为此次与浙江工商大学的深度合作奠定了扎实基础。
富阳区委副书记、区委政法委书记许海波在签约仪式上表示,要充分发挥校地双方优势,实现人才培养共赢、理论实践共促、信息资源共享,为富阳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最优区注入新动能。
签约仪式上,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与破产重组研究院在富阳区委政法委、区法学会、区人民法院同步建立“人才协同培养基地”与“教学科研实践基地”,构建起全方位的合作机制。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地方可接收学生实习并选派法官、检察官带教,干警可参与高校学术研讨;在科研合作方面,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促进理论与实践转化;在交流机制方面,建立常态化培训制度,推动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深度融合。以本次签约为契机,与会人员就“企业涉外法治服务”“房地产企业破产”两个主题展开头脑风暴。
浙江工商大学法学院院长宋杰认为,这种双向赋能机制为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立体化成长空间,将形成“实践—理论—实践”的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