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茶山的“春天”

2025-04-24 09:31:23

淳安东部,青山远黛的富文乡青田村雪坑源正沐浴着春光。

春日暖阳不仅照进了山涧与密林,更照见了雪坑源的共富“茶道”。4月底,在西湖龙井茶开采的一个月后,雪坑源自然村“茶焙山”上的古茶树群才刚刚开启“指尖上的忙碌”——清晨,富文乡茶叶员章中良就带着附近村里10多名采茶阿姨到雪坑源采摘茶叶。他在乡里当了近40年茶叶员,也是最早发现这片原本荒芜了的古茶树群的人之一。

“这里是在去年2月27日的下午找到的,那时山里还有雪,当时我和雪坑源自然村村民一起,从山下的水库出发,一路往山上走,发现这里有成片的上了岁数的茶树群,特别惊喜。”章中良从手机相册找出那天拍下的照片,与记者娓娓道来:“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在雪坑源附近找了一个月了。”章中良介绍,富文乡栽茶历史悠久、茶叶品质优良,早在20世纪80年代,富文乡便是淳安县的茶叶生产重点乡镇。为了进一步发展茶经济、弘扬茶文化,2024年年初,富文乡开始筹建清平茶源馆,在追溯茶历史的过程中,章中良等人从老村民处了解到,雪坑源附近存有不少古茶树,当地有座始建于宋朝的乌龙寺,寺后就有一片茶山。而2月27日的这次发现,则进一步印证了雪坑源悠久的茶叶种植传统。

这一发现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富文乡人民政府随即组织人员对雪坑源一带进行详细排摸和调研。负责结对帮扶富文乡的杭州市政协领导得知消息后,也多次带领市政协农业农村委进行实地考察调研。杭州市林水局、农业农村局,淳安县林业局,浙江农林大学等也多次前往实地察看。专家们摘取了多份茶树相关样品进行科学检测,数据显示,最小的树龄170年,最老的树龄有230年。

“我们从这些茶树的种植方式、树轮和村民口述等角度进行了全面分析,发现这片茶树群有着很明显的叠代现象,有些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种上去的,有些则有上百年历史,它们的根系深扎岩缝,被好山好水所滋养,茶叶品质值得期待。”浙江农林大学茶学与茶文化学院教授苏祝成告诉记者,从这批古茶树的生长状态来看,当年应该是散播种植,而据有关历史考证,杭州的茶树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多为散播,70年代以后则多为条播。

“杭州作为‘茶都’,茶的种质资源丰富,但成片的古茶树群很少见,而且大部分都由民间自行管理。”苏祝成表示,雪坑源一带古茶树群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丰富茶文化内涵、推进茶叶研发和茶产业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工作人员已在雪坑源的茶焙山、山后源、荷山等核心区块发现了50余丛胸径(直径)在3.8厘米以上的古茶树。这些古茶树均为灌木型中小叶种,属鸠坑群体种,鸠坑种是浙江省的传统茶树良种,这批古茶树也为研究鸠坑种的起源和演变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摘下来的青叶和龙井43号等茶叶不同,虽然也以“一芽一叶”或“一芽两叶”的方式采摘,不过古茶树的叶片更长、更肥厚,香气也更浓郁。

这片“古老”的叶子不仅承载了茶香,也打开了山乡振兴的新通道。

“要切实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深入挖掘茶历史文化”“要精心设计古茶系列产品,进一步打响茶品牌、丰富产业链、拓展价值链”……在雪坑源古茶树群的调研现场,杭州市政协领导与当地政府一起商讨发展策略。

“我们将对古茶树群进行开发,采摘一芽一叶、一芽两叶、一芽三叶,试制红茶和绿茶,找出最适合古茶树的制茶方式。”富文乡党委副书记、乡长叶红霞透露,今年制作的“雪坑古茶”预计会在5月下旬在杭举行的第七届国际茶博会上亮相,欢迎大家品鉴。

眼下,富文乡正在积极对接茶企,抓紧注册商标,统一采制、包装的标准,接下来还将进一步完善雪坑源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土地流转、水土保护、配备专业护理员、古树名目认定、产品开发等方式加强保护利用,进而带动整乡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市政协也将持续跟踪、助推雪坑源古茶树群的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工作,助力填补杭州市无古茶树群落空白,为写好“三茶”统筹和乡村共富文章不断献智添力。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葛玲燕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