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剧本打磨 用“诚意”收获票房与口碑
暑期档正热,截至7月10日,全国票房已达28.04亿元。然而,两部原本被寄予厚望的国产影片《无名之辈:否极泰来》和《恶意》,却在上映后遭遇票房和口碑的双重滑铁卢:前者在原作8亿元票房光环的衬托下,首周三天仅收获4000万元,豆瓣评分跌至5.8;后者聚焦网络暴力题材,试图以一波三折的反转营造悬念,却被观众吐槽“悬念过度、情感缺失”,票房表现远不及预期。
究其原因,两部影片都陷入了“只打安全牌”的创作困局。《无名之辈:否极泰来》试图融合“小人物情怀”“跨国直播”“荒诞真人秀”等多种元素,打造更具话题性的续集。然而,浮夸的场景设计、让人出戏的屏幕贴字,想用噱头与速效笑点迎合观众,却抛弃了前作最打动人的“市井温情”——忘了故事才是叩问人心的“核心武器”。上映前点映的负面口碑通过社交平台迅速发酵,直接导致院线排片缩减与观众信任流失,成为“前作光环难再来”的又一例证。
陈思诚此前主导的热门悬疑电影,如《消失的她》《误杀》系列都收获了票房大丰收,此次《恶意》展现网络暴力对当事人带来的伤害,本想在多次反转和悬念中触及社会道德和法律问题,但过度堆砌的反转设计反而挤占了角色成长的空间,让“真相之外”的人性关怀成了“被遗忘的楼阁”,最终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
当资本一味追逐品牌与爆款效应时,往往容易忽视观众对“故事品质”和“情感真诚”的需求。续集制作如果仅停留在“加码场面”“抢眼噱头”的层面,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当下,很容易在上映后短短几天内遭遇票房大滑坡;悬疑片如果只是为了反转而反转,也难以形成“人—情—理”兼具的深层观影体验。
“安全牌”是一种躲在舒适区里的自保策略,它的代价是观众对国产影片创新活力的信任赤字。
更令人忧心的是,行业内“只打安全牌”的普遍心态正不断蚕食创作活力。导演与出品方一方面担心实验性叙事难保票房,另一方面又害怕过度依赖既有模式失去资本青睐,最终选择了“灰色地带”——既要悬疑又要喜剧,既要大制作又要规避风险。这种看似稳妥的“两头下注”,实则两头落空:既不能抓住观众对新意的渴求,也丧失了对艺术表达的自信,让影片在市场中平淡掠过,难留痕迹。
当前中国电影市场正经历从“流量效应”向“内容效应”转型的关键期,行业需重新审视“大IP+大制作”模式与“小成本+细腻叙事”取向的平衡。只有在续集开发或类型片创作中,将“内容为王”的核心原则置于与“资本运作”同等重要的位置,深耕剧本打磨、尊重情感逻辑、强化角色张力,才能逐步修复与观众间的信任裂缝,让“诚意”重新成为票房与口碑双赢的第一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