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阳区新登镇上山村:荷花开了千百遍 新时代玩出“新”花样
盛夏时节,富阳区新登镇上山村的百亩荷塘迎来盛花期。社交媒体上,游客随手拍摄的荷花照片刷屏不断。“我们的荷花年年开,村子也年年跟着火一回。”富阳区新登镇上山村党总支书记汪卫中说。
这片绚烂花海背后,一场持续近十年的乡村振兴实践正开花结果——从2016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不足10万元的经济薄弱村,到2024年跃升至120多万元,如今的上山村不仅摘得“全国文明村镇”荣誉,更走出了一条“荷塘经济+乐园夜游”的双轮驱动共富路。
单一农业变复合 百亩荷塘助蝶变
晨雾中的百亩荷塘,晶莹的露珠在荷叶上滚动,汉服姑娘撑着乌篷船穿行于盛放的荷花丛中,船桨划水声与岸边吉他声交织……这里,正是上山村蝶变的起点。
时间回溯到2016年。“当时由于缺乏农业产业支撑,村里耕地抛荒较多,生态环境和村庄面貌相对较差。”汪卫中回忆道。为彻底改变村庄面貌,提高村民生活品质,上山村两委带领村民开展“三年环境整治计划”,并在环境治理的基础上,将300亩流转土地改造成荷塘。村里引种的中国三大名莲品种之一“建莲”,更是让村里的亩产值从1800元增至4000元。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业态的创新,荷塘里套养的田螺、泥鳅和小龙虾,也让村里养殖户人均收入翻了番儿。“以前只想着种荷花,现在依托这片荷塘,村里串联景点打造了农文旅综合体。”汪卫中说。“我们不仅开发了荷叶茶、莲子面、藕粉等深加工产品,还将官塘村的大麻饼、昌东村的茶叶、胥口镇的菌菇等周边镇村的农副产品进行统一销售,去年农产品销售额突破180万元。”
当“夜经济”成为乡村振兴新引擎,荷塘音乐节应运而生。“不熟悉我们村儿的朋友不知道,其实这儿晚上比白天更热闹。”汪卫中介绍,现在村子晚上邀请周边院校以及爱好歌唱的村民来音乐节表演,累计吸引游客超百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民宿收入年均增长30%。
2000年,村民石夏亮将老宅改造成农家乐,旺季日均接待游客500人次,年收入突破20万元。“以前在外面打工,日晒雨淋还挣不到这个钱。现在一家子守在家门口就行了,日子舒坦多啦”。
村企联动人气旺 一村富了村村富
环境美了,人气旺了,村内建设也开始了。2020年,在乡贤的带动下,上山村全体村民自愿众筹入股的小六石欢乐园开园。玻璃景观桥、旱滑道、VR体验馆等12项潮玩项目,让亲子家庭和年轻游客流连忘返。
“暑假来了,想带孩子出来玩,正巧看到园区门票搞特价,49.9能畅玩一整天,晚上还有灯光秀,孩子在这里玩得不愿离开了。”游客蒋先生说:“每个项目都充满新鲜感,还有工作人员陪同,好玩又安全。”
“我们的乐园以生态开发为宗旨,依山而建,点状用地,不仅保存了村子内原有的绿水青山,还因地制宜打造了水上乐园和观光项目。”小六石欢乐园经理白亮浩向记者介绍,目前,欢乐园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5万元,已解决150余名村民就业。
项目激活了村民的创业热情。在外务工的村民纷纷返乡,在家门口开起民宿、农家乐和小吃店。“早些年间的一场事故,导致我脊柱骨折,干不了重活,外地工作也不好找。”村民陈大爷说:“现在我不仅能每天在家门口上班,还能按时拿工资,日子舒服多了。”
一村富了不算富,村村富了才是富。2022年,在汪卫中的带领下,联合邻近两村成立“山源益禾农旅公司”,引入职业经理人团队,投资500万元建设“荷塘里农场”项目,串联新登古城、小六石欢乐园,将园区打造成为集农副特产、生态观光、历史文化、养生养老等为一体的特色田园综合体,开业以来共接待5万名游客。
产业振兴带来物质富裕,精神文明建设同步推进。除了修缮古民居、打造“官地记忆”街巷,上山村还将每年的10月31日定为道德礼仪文化节,呼吁全村群众共同营造和谐氛围。
当游客带着各类土特产结束这趟旅行,上山村的“人文经济”也真正完成了闭环。直至现在,荷塘仍是汪卫中心中的头等大事。他心中最美的图景依然是一株株荷,含苞、凝露,在夏日的骄阳下,舒展圆叶,倏然盛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