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深耕始版桥 非遗“复垦”焕活千年宋韵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黄小建指导居民拓印“金蛇迎春”雕版年画,墨色浸染宣纸;外卖小哥在剪纸课上凝神运剪,细碎纸屑飘落案头;重阳节活动现场,老人们惊喜地品尝着刚出炉的传统重阳糕……这一幕幕,正是杭州市文化特派员涂文军带领始版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动“非遗复垦”的生动缩影。
雕版印刷体验区
“复垦”非遗:让文化扎根社区土壤
2024年6月,涂文军作为首批杭州市文化特派员派驻望江街道。面对全域更新后居民归属感薄弱的问题,他提出“非遗复垦”计划:“像开垦荒地一样,让非遗在社区重新扎根、生长。”通过2000余份问卷和百余户走访,团队锁定居民需求:要“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获得感。
社区剪纸体验课
“近邻情·中秋团圆饭”活动
“传承美德 关爱长者”重阳糕公益体验制作活动
于是,小规模、高频次的活动成为破题关键——重阳节现场打糕、春节剪窗花、元宵印雕版……“看似简单,但居民亲手做个福字带回家,认同感就来了。”涂文军说。一年来,这类“微活动”举办超200场,惠及11个社区。
“授艺”破圈:新就业群体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结对
为了让非遗技艺更接地气,涂文军构建三级培育体系:普及体验、授艺传技、传承人孵化。其中“授艺课程”中“剪纸”这门课程尤为特别——课程表为外卖员调整了时间,选取了外面送货压力较小的时段,让这些“新就业群体”也可听取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亲自教学。
春节前夕,文化特派员涂文军邀请非遗传承人和快递小哥,社区居民一起过个“非遗团圆年”
快递小哥胡进华剪纸习作
“他每天在群内打卡作品,还尝试原创。”涂文军翻出手机,展示了一位外卖员制作的剪纸。这位学员的转变并非个例:50多位退休女工正跟随古法制香传承人接订单;草根文艺骨干在“传帮带”中成长为社区导师。
聘请非遗导师,推进“望江非遗全覆盖”
目前,团队已聘请20余位非遗导师,升级“匠心传承2.0”课程,下一步目标直指“非遗望江全覆盖”。
IP赋能:毕昇传说激活宋韵基因
毕昇文化墙
始版桥社区的文化地标上,一个凤眼长须的Q版形象引人驻足——这是社区IP“毕昇”。相传北宋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昇曾在此捐建古桥,“始版桥”由此得名。尽管正史记载稀缺,但民间口述脉络逾百年。始版桥党群服务中心团队借势打造IP矩阵:墙绘、文创礼盒、解谜剧本游悉数落地。
社区IP“毕昇”文创
“用IP讲好在地故事,才能让年轻人亲近传统。”团队以毕昇传说为线索,设计5公里非遗文旅路线:从雕版体验馆到老烟囱工业遗址,再到网红咖啡店,串联起“技艺体验——城市记忆——烟火消费”。今年9月,这条融合AR技术的路线将开放。
万物共生:跨界融合育新枝
“非遗万物生·文化焕新潮”文旅融创沙龙现场
在3月的“非遗万物生”沙龙中,高校教授、文创主理人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共坐一桌。苗族纹样设计师探讨传统色彩灰度值,土布传承人提议将纹样转化为数字版权……这种“无主题碰撞”已促成多项创新:
“非遗+影视”:在公益观影中解读《哪吒》里的侗族大歌、年画元素;
“非遗+环保”:联合学校将剪纸融入“绿马甲”旧物改造;
“非遗+国际”:幼儿园“西湖日”活动现场设置不同文化体验馆,孩子用黏土塑雷峰塔、解读埃及象形文字、体验秘鲁音乐文化。
杭州始版桥幼儿园“西湖日”活动
“非遗本就是过去人们最日常的生活智慧,关键要让它回归生活。”涂文军总结。如今,“始版印迹”体验馆挂牌职业启蒙基地,校地合作开发“非遗+劳动教育”课程;融合圈企业助力“始版印迹”话题短视频播放量超300万。
润物无声:细雨滋养工艺之都
“我们始版桥在文化、非遗传承的探索,和杭州市建设‘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这件事可以说是完全契合的。”涂文军说,“我们邀请的很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本身也是民间工艺美术大师。”他介绍,始版桥以文化特派员为纽带,嫁接专业资源;以小微活动破冰,激活社区认同;以IP叙事赋能,实现传统与现代共生。
“文化需要细雨润物,两年的任期在这时候感觉有点短了”涂文军笑着说。那些拓印的年画、新编的解谜游戏、快递员剪出的窗花,已如种子落入社区土壤——静待某天,破土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