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情路,未来途:临浦的枢纽新章
一条浦阳江蜿蜒流淌,一条风情大道纵贯南北——它们在萧山的千年古镇临浦交汇,形成一道驱动区域发展的“黄金十字轴”。
今年,浙江启动建设“县城一中心镇一重点村”发展轴。萧山的发展轴空间专项规划中,对东南两翼进行战略布局,重点打造临空智造共富发展轴和浦阳江风情融合发展轴,明确了区域协同发展的路径。
作为浦阳江风情融合发展轴的核心支点,临浦今年入选浙江省第二批省级中心镇。这标志着它从萧山南部的“地理中心”,跃升为区域发展的“战略枢纽”,肩负起辐射带动的新使命。透过“黄金十字轴”,我们能看到什么?
从湘湖启程,沿着风情大道南下,经临浦集镇,抵达萧山南端的乡村振兴带,这条浦阳江风情融合发展轴,清晰地串联起“县城一中心镇一重点村”的发展链条,是萧山南部的一条经济大动脉。这条轴线上,更汇聚了萧山南部最核心的文化IP,是一条流淌着千年文脉、跃动着当代生机的“风情文化轴”。
穿过木尖山隧道,三峰村周官湖豁然呈现,湖边矗立着唐朝诗人贺知章的雕像。相传,贺知章归隐前恳请唐玄宗赐此湖养老。山水交融处,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今日依然是诗意栖居的象征。
南行至柏山陈社区,陈家老墙门里的陈朵如陈列馆,讲述着这位爱国金融家实业救国的故事。临浦地标峙山公园,靠近浦阳江,留存着许多历史印迹。西小江畔的“临江书舍”,则是史学家蔡东藩笔耕之地,600万字巨著《中国历代通俗演义》便诞生于此。
“十字轴”东侧的临浦老街,昔日米行林立、舟船往来的景象虽已远去,但“饭架街”的烟火气犹存。60余载的老照相馆、半世纪的眼镜店、几代人经营的手工铺子……近年,在保护更新中焕发新生的老街,既承载着临浦人的情感记忆,也是游客触摸历史的窗口。
浦阳江南岸,浦南村里静卧着一座在故居基础上建成的傅彬然纪念馆,展示着这位革命家、教育家的光辉一生。
沿着这条轴,一路感知的不仅有历史底蕴,还有鲜活的新时代人文。位于中段的临浦体育馆,20年前开创中国乡镇承办国际顶级赛事先河,成为临浦体育文化的重要原点,持续幅射周边乡镇,亚运后坚持公益开放,化作年轻人的青春热力场。毗邻的潮人汇商圈,创新打造“青年π空间”,集影院、书吧、就业服务于一体,为青年构筑起潮流文化的新地标。
从中心镇到重点村,创新的乡村文化在轴线南端绽放。以“稻子、柿子、院子”为媒火爆“出圈”的横一村,从售卖产品转向经营风景与文化,成为浙江省首批“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和未来乡村。去年6月,区级文化特派员潘琦驻村,改编村歌,开设“橙柿课堂”,四季不断的文旅活动为村庄持续注入活力。如今,横一村携手横二村、浦南村,共同打造“横山共富带”,实践着特色农文旅的深度融合发展。
“十字轴”上“双面绣”
“黄金十字轴”的中心,临浦集镇正迎来角色的重塑。临浦镇相关负责人表示,成为省级中心镇后,临浦正重新定义“萧山南部枢纽”,其愿景是建设一座产城人文融合的现代化小城市。这意味着,既要加速特色产业集聚,锻造发展硬实力;又需要通过建设人文乡村、未来社区等,涵养文化软实力,精心绣制产业、人文相辅相成的“双面绣”。
围绕这一战略蓝图,临浦布局了21个重点项目,涵盖产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关键领域,为“双面绣”筑牢坚实基底。
作为枢纽中坚的柏山陈区块,是临浦提升产业能级的主战场。这里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两大产业,积极承接全区优质产业项目,打造全区内生裂变产业示范园。目前,区块正在积极推进项目的招引落地,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正在招标。产业东翼,联东U谷·杭州南部智造产业港锚定通用设备制造,一期已吸引20余家企业入驻,二期建设正加速推进。
美丽乡村建设方面,临浦镇农办负责人介绍,今年将推进临北、苎萝、新港三村基础型未来乡村建设,重点提升道路、管网、线路与环境,确保7月底前实现全镇基础型未来乡村全覆盖。轴线南端,横一、横二、浦南三村组成的未来乡村示范带正加紧建设,重点打造横山公园、横一村社区服务中心、横二村村级服务用房、浦南村服务中心等项目,将于年底完工。
与此同时,三峰村正打造示范型未来乡村,涵盖物业用房、老幼活动空间、环境整治与道路提升等方面,计划明年底建成。周官湖河湖整治工程同步推进,核心是打造以“贺知章文化”为主题的滨水公园,修缮护岸、提升水质,重现诗意的“桃花源”意境。
未来社区建设同步发力。浦阳江北岸,山阴街社区已于去年年底成功通过省级未来社区验收;浦阳江南岸,入选省第三批未来社区(拆改结合类)的浦南未来社区建设如火如荼。眼下,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项目桩基完成,预计明年5月建成,将有效辐射南部8个乡镇居民的基础医疗需求。未来,萧山南部行政办事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公共设施将汇聚于此。浦南未来社区,将成为联动南部乡镇的“桥头堡”。
为进一步激活村社文化氛围,今年临浦镇创新推出“文化管家”模式,组建六大文化联盟,推动29个村社结成“文化共富体”,构建便捷可达的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
浦阳江风情融合发展轴,是一条浸润千年文脉的时光走廊,更是一条通向共同富裕的实践大道。作为轴线上的省级中心镇,临浦正以“黄金十字”为经纬,精密编织一幅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新时代画卷。
【短评】
以文铸城:
临浦的文化创新密码
临浦深谙文化之力。从三峰村周官湖贺知章的“桃花源”向往,蔡东藩于临江书舍秉笔直书的史家风骨,到临浦老街“小上海”的商贸记忆,再到横一村精心培育的“吃方顶柿、做方正人”廉洁文化品牌……丰厚的历史文脉,被临浦敏锐地转化为创新的沃土。
文化特派员驻村深耕,“文化管家”模式全域推行,六大文化联盟聚力——无不彰显临浦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智慧。从“小镇办大赛”到“亚运惠民生”,背后是文化自信与运营创新的延续:文化设施绝非冰冷建筑,而是激活城市、服务民生的有机载体。
“方顶柿”不仅是一方特产,更成为滋养清正廉明风尚的生动符号。今日临浦,在“黄金十字轴”上飞针走线,绣制“双面绣”新图。产城融合的深层肌理,仍是文化的支撑——在党建引领下,对美好生活的文化追求驱动社区善治,对开放协作的文化认同促进区域联动,对实业报国精神的传承激励产业升级。党建与文化的同频共振,正成为临浦作为“中心镇”释放强大辐射力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