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梅林 点绿成金 “千万工程”源起地梅林村的绿色变革
梅林村新貌。
盛夏时节,走进萧山区瓜沥镇梅林村,美好生活中心的屋顶上,一排排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面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勾勒出一道别样风景线。
“我们在梅林美好生活中心率先打造村级光充储一体化系统,融合屋顶风格布局258千瓦分布式屋顶光伏。”国网杭州供电公司“零碳工程师”来涵彬介绍,通过屋顶安装的光伏,年发电量超16万千瓦时,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94吨。
如何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和体制机制优势,更好实现生态与发展、生态与民生的良性互动,是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价值转换的关键所在。作为“千万工程”源起地,梅林村坚持生态赋能、绿色发展,在生态价值转化路径上探索出独具特色的实践模式,让杭州东部的沙地平原崛起绿色发展的“金山银山”。
光伏生金 绿能织网
梅林村先后经历多轮绿色提升工程,时至今日,俯瞰梅林村,屋顶分布式光伏、小型风力发电机、绿色充电站、智慧健康小站、数字公交站、数字跑道等现代化绿色场景映入眼帘。
作为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村民缪文孝和盛国江早已尝到了绿色发展的“甜头”——家里安装的光伏屋顶不仅可以满足居民家中日常用电,富余的电量还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目前,梅林村50多户居民已在接洽安装屋顶光伏。“村里的公共停车场还建起了充电桩,新能源汽车在农村充电也十分方便。”据来涵彬介绍,村内共设置了25个充电桩,推动了清洁能源走进村民生活,村民每年充电支出能节省15%。
当年带动梅林村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的爱迪尔,如今成为该村的“能效领跑者”。目前,已并网的爱迪尔低碳工厂4.7兆瓦光伏项目成为企业低碳转型支撑,年发电550万千瓦时,减碳3069吨。
而在更广阔的乡野,梅林村渔光互补项目整合86亩池塘与39亩土地,水上发电、水下养鱼,预计每年可增村集体收入超11万元,将每一缕阳光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绿色财富。
从阳光到电能、从低碳到绿色产业,梅林村用实践证明:守护绿水青山的过程,正是孕育金山银山的过程。数据显示,通过光伏发电为村民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红利,不到两年就能回收成本并开始盈利,且村集体每年可以节省几万块钱的支出。这份答卷也让梅林村成为全市唯一村级代表,入选“杭州市十大低碳应用场景”。
青创入乡 沃野焕新
当“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践在梅林村铺展新图景,青年力量正成为打通生态价值与发展动能的核心纽带——他们以创意为笔,以行动为墨,在梅林村写下“生态变价值”的鲜活答案。
因为向往乡村,来自湖南邵阳的李乐军入驻大梅林数字青年未来村Q Space社区,成为“数字游民”。Q Space社区是一个青年共居社区,位于梅林村的美好生活中心。作为一个配套齐全的社区综合体,这里不仅有共享办公、住宿区,厨房,还配备了图书馆、健身房、咖啡馆、健康服务站等设施。
过去的一年,大梅林数字青年未来村Q Space以“青年乡创”为总基调,吸引了来自不同行业、不同背景的青年才俊,自发产生了356场有趣活动、65个共学项目、46次跨行业经验分享,并涌现出7个共创项目,成功打造了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新的青年社区,成为萧山打造“青年向往之城”的生动缩影。
青年创意,让生态资源长出“经济新枝”。“无寻处”陶艺工作室的青年匠人,从山间挖取陶土,经双手塑形烧制,让原本沉寂的泥土成为承载乡愁的艺术品;“桑甜”非遗茶点的创业者深挖本地桑蚕文化,用生态农产复刻传统风味,让田园物产变成文化载体。青年团队一头扎进田间,一头对接市场,给生态农产品贴上“青春标签”,走出“生态基底+创意包装”的增值路径。
青年活力,更让乡村生态成为“流量引擎”。去年以来,50余场“青年集市”“稻田迷宫”“田园派对”在梅林村接连举行:市集里的手作带着泥土气息,迷宫藏着农耕智慧,派对音乐与稻蛙共鸣。当游客量变成消费量,生态颜值变成经济收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转化路径在这里有了最直观的注脚。
当青年与乡村双向奔赴,生态优势便有了更鲜活的转化路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也由此迸发出更蓬勃的生命力——他们在共居中共享乡村的生态之美,在共学中挖掘乡村的生态价值,在共创中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每一场活动、每一个项目,都是在为绿水青山赋予更多经济内涵,促使乡村的生态颜值逐渐转化为发展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