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深耕“高能级平台” 萧山蹚出县域科创“新质生产力”之路
7月23日,《高能级科创平台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萧山路径”》入选创新浙江二季度典型案例。这已是萧山继全省首创“安心宝”制度后,再次为全省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经验。
最初没有本地高校的萧山,又是因何受此青睐,被全省展示成功经验、特色做法?从萧山对“科创”的态度可见一斑——在7月31日召开的区委全会,提出一个未来目标:到2035年,率先建成高水平创新型城区,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先进制造业高地和人工智能创新发展高地。
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引下的“科创引领,数实融合”一直是萧山打破路径依赖、实现转型跃升的核心引擎。7年时间,萧山先后打造了六大高能级科创平台,实现R&D经费投入总量从46.28亿元增长至87.05亿元(R&D经费占GDP比重从2.57%增长至3.9%),杭州市A-E类高层次人才从437人扩大至14828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从42.43%提高至69.07%。
案例就是路径。问及“诀窍”,萧山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主要得益于处理好了“高校与政府”“高校与平台”“平台与企业”“平台与产业”“平台与人才”的“五对关系”,同时通过“教科人一体化”改革重塑区域创新生态,为科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营造优沃土壤。
从“补短板”到“强磁场”的七年深耕
六大高能级科创平台,是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西电杭州研究院、浙大计算机创新技术研究院、巴顿焊接技术研究院和湘湖实验室,分别瞄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造、先进材料等未来产业方向,形成了“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产业迭代”的全链条创新矩阵。
在萧山成功破解了校地协同联动等堵点难点后,六大高能级科创平台逐一从“初步合作”向“主动作为”转变。
7年深耕,萧山通过高能级科创平台共落地3个全国重点实验室和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杭州中心,9个全省重点实验室,同步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省技术创新中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多层次载体,集聚各类高层次人才和在读硕博研究生6100余人。不久前,萧山区与浙江大学签署了浙大杭州国际科创中心二期建设合作协议,进一步加快了萧山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高地建设。
“求才若渴”的传统制造企业,如今在家门口就能对接全球顶尖科研团队;曾经“孔雀东南飞”的高端人才,因为“平台+产业”的双重吸引力选择扎根。“以前招博士,得去上海、深圳挖;现在西电杭研院的毕业生,还没毕业就先来实习了。”一位萧山制造企业负责人感慨,“平台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更是人才的‘朋友圈’。”
新的果实还在不断成熟。
日前发布的首批浙江省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布局清单中,西电杭研院、湘湖实验室、浙大国际科创中心分别建设的智能汽车电子概念验证中心、现代农学与生物制造概念验证中心、硅及先进半导体概念验证中心上榜。
其中,智能汽车电子概念验证中心,也是杭州市首批概念验证中心。两年来,该中心累计已开展101个项目的验证,投入验证资金2900万元,有26个汽车电子类项目已通过中心验证成功转化为产业化项目落地萧山。
平台的发力,正在重塑萧山的“创新基因”。弥补了区域高校资源短板,萧山的研发投入稳步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显著提升,科技创新指数稳居全省前列。
从“行政化”到“市场化”的创新突围
今年年初,萧山在教科人融合贯通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发布了《以高能级科创平台牵动教科人融合贯通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用15条具体的改革举措,加速推动高校“智力”转化为产业“生产力”。
体制机制创新是萧山科创蜕变的关键密码。在萧山,高能级科创平台传统的“学院制”“行政层级”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首席科学家+项目经理+企业导师”的新型架构;个性化、差异化考核实施,财政资金与自筹经费配套机制建立,平台累计争取横纵向经费16.7亿元;14名区管干部被派往平台担任“科技人才特派员”,平台派出25人赴各级政府部门挂职;建设区级人才院“编制池”、设立“双向编制池”,畅通高校、科创平台和企业之间人才流动渠道……
“科创平台的活力,关键在机制。”萧山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早期平台建设曾面临两大困境:一是高校“学科封闭”与产业“需求碎片”的矛盾;二是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行政化惯性”。“我们做了三件事:管理上‘松绑’、人才上‘破壁’、产业上‘贯通’,用市场化的逻辑重构创新生态。”
湘湖实验室引进的海外人才陈晓超博士,便是得益于相关制度。由湘湖实验室提供科研平台、省农科院提供事业编制保障,劳动关系和成果转化在传化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成功申报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
萧山还推行“人才共享机制”,探索“身份在平台、贡献在企业”的人才使用机制。目前,各平台已累计选派115位科研人员到企业开展服务工作,15人被企业选聘为“科技副总”。北大信研院选派科研人员张伟到浙江大胜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任“科技副总”,带领团队成功训练出包装垂直领域生成式AI模型,解决了行业长期存在的设计效率瓶颈,助力大胜达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数字化平台。
最具突破性的是“协同育人”机制。萧山支持高校与平台联合开展硕博研究生、重点产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共建“联合培养班”,实行学术和产业“双导师”“双课堂”“双考核”模式,破解传统人才培养理论与实践、教育与产业脱节的痛点。像西电杭研院,打破了传统学科建制,专设16门企业课程,聘请企业导师360人,毕业生实现100%就业;巴顿研究院引进乌克兰焊接和表面处理领域专家团队,吸纳本土企业职工开展技能培训,累计培训企业职工900余人次。
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的转型实践
平台生态的聚变效应日益显现,也是一场平台与企业的双向奔赴。
在湘湖实验室,这里不仅有超大个头的罗氏沼虾、蓝身大钳子的红螯螯虾,还有让鲜食大豆产量、品质、固氮效果明显提升的大豆专用高产菌剂等,众多的科研成果令人目不暇接。这里,每天都在上演“科技—产业”的双向奔赴。
湘湖实验室公共仪器共享平台中,各类平台仪器类型完善,涵盖生物育种、生物技术、合成生物学、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共计180余台(套)类别专业仪器。今年新落户萧山的杭州博辉合生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金成哲表示:“作为新入驻的初创企业,公司设备还不齐全,这么多研发需要的共享设备,对我们团队的科研非常有帮助。”
这是萧山科创生态的一个缩影。如今,六大平台已从“单点创新”升级为“系统生态”,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科创平台的终极目标是“把论文写在车间里”。如浙大国际科创中心与浙江老鹰半导体合作共建了智能光子创新研究院,让企业研发总部直接建在科创平台内,共享实验室设备、科研资源和人才梯队。“我们与浙大的团队面对面交流,技术难题当场解决,大大提升了研发效率。”老鹰半导体董事长边迪斐说。
不仅是老鹰半导体,舜宇集团、兆丰机电、晨泰科技等多家企业与高能级科创平台深度合作。“以前是‘企业出题、高校解题’,现在是‘平台组题、产业答题’。”萧山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萧山正在探索“企业研发总部建在平台上”的多主体协同创新,推动院企合作从传统的松散型向紧密型、融合型转变,目前平台累计开展科研项目1600余项,院企共建168家联合实验室。
更值得关注的是畅通的成果转化渠道:依托科创平台打造汽车电子、视觉智能、大数据智能、生物制造等概念验证中心4个,建设集成电路、合成生物等中试平台6个,开放共享仪器设备500余台,培育区级技术经纪人300余人,孵化企业320多家,融资26亿元,逐步实现科创平台从“资源集聚”向“产业赋能”的迭代升级。
“针对科研创新前期投入高、产出不确定性强等特点,萧山还首创了成果转化先研后付‘安心宝’制度,通过风险共担,提高企业创新研发的积极性。”萧山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已落地龙兴航电与西电杭研院合作的“先进航空电子联合创新中心”项目等“安心宝”案例5个,撬动企业研发投入3600万元。
这一切都是萧山“教科人一体化”改革的生动注脚。萧山的实践证明,当创新要素按照市场规律高效配置,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天花板可以被彻底打破。这或许就是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终极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