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新区(滨江):以 “美丽实践” 擦亮发展底色

2025-08-15 09:48:46

“长忆钱塘,不是人寰是天上。万家掩映翠微间。处处水潺潺。异花四季当窗放……”

枕水钱江南岸,怀抱白马湖,腹地以冠山为脊……一方好山水,激活了高新区(滨江)创新创业的活力与激情。

一项项技术成果赋能绿色节能低碳,一个个产业形成集约化发展;一条条河流勾勒自然的山色湖光,一座座公园丰富诗意多元空间……2023年,滨江区被生态环境部授予第七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前不久,省委、省政府公布2024年度美丽浙江建设考核结果,高新区(滨江)获评2024年度美丽浙江建设工作考核优秀县(市、区)。

一直以来,高新区(滨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进一步加快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扎实推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锚定美丽滨江建设目标,擘画绿色发展蓝图。

打好“集约牌”

以“有限空间”赢“无限发展”

8月12日,记者走进长河街道长河工业园三期,园区内的产业大楼错落有致,大楼的玻璃幕墙仿佛是一幅画布,印着白云和绿树,形成了一幅产业和自然相得益彰的画卷。正值午饭时间,不少上班族走进食堂和便利店,足不出园就能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园区配套齐全、环境也比较新,食堂的饭菜选择也很多。”一位在园区上班的年轻人笑着点赞。

“2023年以前,可没有创业团队愿意搬到这里来。”长河街道区域发展办公室负责人陈娇娇从手机中翻出一张旧照片,照片中的老厂房破败不堪,楼房外立面颜色各异,每幢楼之间还隔着围墙。据陈娇娇介绍,这几幢厂房分别属于伟华实业、恒基五金、富友机械、通茂制管及昌宏五金5家企业,总用地面积51.3亩,地上建筑面积约有7.36万平方米,可是老旧杂乱的建筑和“脏乱差”的环境,只能吸引“低小散”的产业门类入驻,亩均效益低下。

2023年,滨江区长河街道工业园三期整治改造项目启动,以园区5家民营企业为主体,工业园自筹资金开展园区楼宇外立面有机更新,立足厂房为主的功能基础,拆除园区内企业之间的物理分隔,按照统一配套共享的模式,园区设置员工餐厅,便利店、图文店、饮品店、健身房等服务区,让园区成为一个系统化的整体来服务企业。目前,租赁运营单位浙江园宇宙高科技产业管理有限公司以打造浙江省小微企业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为目标,聚焦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类产业项目,进行招商,自2024年初至今,园区已引入企业100多家,入驻率约为90%,实现传统工业园“腾笼换鸟”。

作为浙江省的工业强区,高新区(滨江)以不到全省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3.2%以上的GDP,规上亩均工业增加值达2577.6万元,居全省第一,成为我省高质量发展的一面旗帜。尽管高新区(滨江)的土地资源仅占杭州市的0.5%,土地资源不足,但该区还是通过盘活存量用地、在全省首创工业综合体模式等举措,形成了以“有限空间”赢“无限发展”的滨江路径。

就拿工业综合体来说,目前,该区已规划建设工业综合体6个,还围绕五大产业生态圈,深化打造生物医药、集成电路等产业集聚的特色化工业综合体,促进产业生态集成、产业要素集聚以及产业链协同。以荟鼎智创中心为例,通过国资建设、分层分幢成本转让等方式,极大减轻了企业的建设包袱和成本,让企业将资金更好地投入到研发和生产。如今,这个占地面积为75亩的工业综合体,已经成功创建杭州市第一批专精特新产业园,吸引了近20家优质企业入驻,其中大部分为专精特新企业,以入驻企业近两年平均税收计算,该综合体亩均税收达300万元。

走好“绿色路”

改革创新输出“滨江方案”

今年上半年,高新区(滨江)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保持全省最低。

为何一个工业大区能够走好“绿色路”?今年6月19日发布的《高新区(滨江)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案例集蓝皮书》(以下简称“蓝皮书”)可窥斑见豹。

在这本蓝皮书中,25个特色案例系统勾勒出“技术创新—产业应用—生态优化”的全链条减污降碳模式。8大领域的实践成果,不仅是滨江绿色发展的生动缩影,更成为向全国输出的“绿色方案”。

在循环经济领域,滨江企业展现“变废为宝”的智慧。吉利汽车打造“全链无废企业”,产品可回收率达97%,入选全国首批“无废企业”典型案例;祖名豆制品通过豆渣、污泥、甲烷资源化利用,实现固废100%循环,年减排二氧化碳2800余吨,创造超300万元经济效益,让“垃圾”成为绿色经济新增长点。

工业绿色转型中,技术革新成为核心驱动力。宏华数码的纺织印染无水墨喷技术将染料用量和能耗降至传统工艺的15%和10%,推广至全国2000余家企业,累计经济效益超300亿元;路弘科技的低温脱脂除油系统实现用水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双降,成功入选国家低碳技术推广目录,为工业领域节能降碳提供“滨江样板”。

在新能源应用领域,滨江企业不断突破技术边界。林东新能源的LHD潮流能电站稳定送电超7年,累计送电774万千瓦时,成为全球唯一持续稳定发电超1年的海洋潮流能项目;正泰新能源建成浙江省首座滩涂储能电站,每日两次充放电循环,为电网安全运行提供坚实支撑,彰显清洁能源替代的“滨江力量”。

此外,白马湖实验室联合团队研发的小面积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经国家光伏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权威认证,0.1平方厘米小面积电池效率高达27.3%,1平方厘米大面积电池效率达到26.9%,刷新两项世界纪录,实现绿色燃料应用领域的技术突破。

值得一提的是,高新区(滨江)还在不断创新机制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目前,高新区(滨江)有节能环保和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28家,其中百亿元产值以上企业1家,十亿元以上企业4家,1亿元以上企业14家。该区充分依托区内高新企业集聚优势,积极探索“物联网+节能降碳”创新模式,推动节能改造智能化。建立涵盖18家优质企业的节能改造供应商库,形成“技术研发—场景应用—模式创新”的协同发展路径,通过政企联动机制组织技术路演与经验分享,引导中控集团等企业输出智慧能源管理解决方案,全面激活市场主体参与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

此外,该区还编制环境社会治理(ESG)体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构建双碳产业图谱,安防行业碳足迹核算案例入选杭州自贸区优秀制度创新案例,制度创新活力持续迸发。

绘好“美丽篇”

“美丽滨江”款款而来

清晨的钱塘江畔,“最美跑道”上已有市民慢跑的身影;白马湖畔的创意小镇里,灵感与绿意交织生长;北塘河畔,漫步的情侣十指紧扣,甜蜜的爱意在风中悄然生根……如今的高新区(滨江),正以生活、生产、生态和谐共融的现代化鲜活实践,精心描绘着“美丽滨江”的动人画卷。

每天傍晚,居民徐小姐都会准时出现在“最美跑道”上开始骑行。“这条跑道的魅力在于四季风光各异,春天樱花浪漫,夏天晚风醉人,秋天银杏铺金,骑行时特别惬意。”这条十多公里长的跑道上,既充满了13.14公里“樱花跑”的热烈,也上演着普通人有关青春、奋斗和温暖的故事。

以“最美跑道”为骨架,滨江的绿色脉络不断延伸,建设河、永久河、新浦河等河道两侧,已形成“愿进入、能欣赏、可逗留”的绿道网络,让“绿水一川,花开两岸”的愿景照进现实,全区市控以上断面水质Ⅲ类以上比例、水功能区达标率均保持100%。

绿水青山历来是灵感之源。在白马湖畔的中国网络作家村,已经集聚了唐家三少、南派三叔、管平潮等325位知名作家,诞生了《庆余年》《盗墓笔记》等300余部爆款作品,海外读者累计突破1.6亿人次,全平台点击量超百亿。这个藏于山水之间的“国字号”地标,已经成了文化“新三样”出海的前沿阵地。而不远处的陈家村,也通过农居SOHO改造,让农居变成文化创意的摇篮和文化活动的载体。花海集市、落日live音乐节、艺术文化节……陈家村年均举办约200场活动,不仅吸引了人流,更激活了村内业态,成为“文化+旅游”的新样板。

大自然赐予滨江优越的山水风光,滨江也不断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微信“朋友圈”里的滨江居民晒出的获得感,记录着滨江生态的显著改善:与2015年相比,滨江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增加20.3%,PM2.5均值下降47.9%;截至目前,55所幼、小、中学完成“无废学校”建设,超前超预期实现“无废学校”全域覆盖;省级未来社区创建已累计覆盖58个行政社区、覆盖率达到86.6%,全市第一。今年6月,西兴互通公园完成提升改造,成为不少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入口的林荫步道、广场上的树池坐凳、儿童和户外草坪区域的设计,让更多人走到户外、走进自然。据悉,截至目前,高新区(滨江)新增国土绿化面积1627亩、新增千万亩森林质量提升面积1594亩,“走出家门满眼皆绿,处处是景”已成常态。

从绿道蜿蜒的生活场景,到产城融合的发展图景,再到四季芬芳的生态画卷,滨江正以“三生融合”的实践,书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美丽滨江”新篇章。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孟娇 滨江微融圈 肖鳕桐 涂心如 张瑜 安琪儿 编辑:程慧雨
杭州宣传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