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绿韵满钱塘 钱塘(新)区加快建设产业新城、打造一流新区
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之江大地应运而生。今天,当我们站在钱塘江畔回望,更能理解这一科学论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作为省市产业大区,规划控制总面积达531.7平方公里的钱塘(新)区,从30多年前的滩涂沙地一路发展为今日活力满满的产业新城。这一极具辨识度的新区发展样本,无疑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佳演绎。
江与海的交汇处,总会激荡出发展的澎湃潮声。如今的钱塘(新)区,产业绿色转型升级速度越来越快、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深入、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持续完善,走出了一条独具钱塘韵味的“产城人”融合发展的绿色之路。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构建钱塘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刻浸润着一座新城的产业转型与重构。从杭州首个国家级开发区走来,产业是钱塘(新)区有别于其他城区的最重要标识,也是钱塘所肩负的特殊使命。
20世纪90年代,作为承载省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平台,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传统制造业等基础产业。随着松下、可口可乐等企业纷纷入驻,成功的招商引资让这里迈出了快速发展的第一步。但随着全球经济加速重构,钱塘也面临着产业附加值不够高、企业创新能力不够强等新的“成长的烦恼”。
如何应对变化、精准破题?2019年,钱塘新区成立,创新和绿色的发展方式成为该区找准产业赛道、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秘诀。如今,以“车药芯化航”为主导的钱塘特色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该区引以为傲的发展支柱,钱塘也迎来了新一轮产业高速发展期:目前,钱塘已连续三年捧回全省制造业领域最高荣誉“浙江制造天工鼎”,并首夺金鼎;2021年、2022年、2024年,钱塘规上工业总产值分别突破3000亿元、3500亿元、3700亿元大关,均居全市第一;年初召开的钱塘区委一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暨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该区提出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要再跨一个“千亿元台阶”,力争突破4000亿元。
以汽车及智能装备产业为例,早在2012年,杭州引进的第一个世界级整车项目——投资达7.6亿美元的长安福特汽车公司杭州整车厂就落子在钱塘,就在几天前,该公司迎来了下线的第100万台整车。此外,位于钱塘的杭州吉利汽车有限公司制造基地,也是吉利最先进的整车制造工厂之一。如今,钱塘已形成“3家整车企业+70余家零部件企业”的完整汽车产业链,年产值达千亿规模。
向“新”进军、向“绿”而行,这样的例子在钱塘(新)区不胜枚举:西子零碳工厂从方案确定到落成投产仅用时75天,这也是浙江省首座真正意义上的“零碳工厂”,每年可节约标煤3965吨、全年减排二氧化碳9912吨;巴陵恒逸公司通过与萧山杭氧气体有限公司合作,用产生的高纯度二氧化碳制取干冰,实现年利用二氧化碳20.44万吨;传化化学精准切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管理,逐步构建起“绿色技术+智能制造”的产业生态,为传统制造业绿色转型提供全新范式……这些企业的绿色蝶变,也重塑了钱塘经济增长的边界。
创新不止、点“绿”成金。作为全省45个工业大县之一,接下来,钱塘将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加快推进传统产业焕新升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未来产业科学布局,着力建设科技创新更强、产业能级更高、创新主体更活、创新生态更好的创新钱塘,让创新成为钱塘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动力、最亮标识。
持续攻坚“一带两城”建设
书写美丽中国“钱塘答卷”
幸福,是人民群众对城市品质的最高评价。经过数十年发展,钱塘(新)区迎来了城市更新、产业焕新的再次创业关键阶段。近年来,该区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注重产城人的深度融合,推动城市有机更新。
就在几天前,钱塘(新)区与银泰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联袂打造杭州城东标杆级的商业综合体,这一重磅签约也必将让钱塘在“一带两城”开发建设的全新历史阶段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带两城”中,一带指钱塘江生态带;两城即东部湾新城和江海之城,前者位于下沙区块,总面积10平方公里;后者位于江东区块,总面积24.46平方公里。去年,《杭州市钱塘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获批复,这也为“一带两城”建设注入了全新动力。
以东部湾新城为例,该区块按照“一带四轴多片”进行规划布局,重点打造3个先行启动区块,即钱塘汇、金沙嘴、望海潮。今年以来,聚焦“钱塘汇”与“金沙嘴”两大片区,新城加速推进片区开发建设工作。其中,沿江景观公园(西区)已建成投用、十字绿轴(一期)即将开工,“公园城市”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而此次与银泰集团达成合作,是完善城市配套功能的关键一环,也将为整个钱塘建设现代化宜居新城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作为反映美丽中国“颜值”的重要指标,生态文明建设更是钱塘大力推进的一环。近日,杭州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被评为第三届杭州市新建(改造)美丽公园,自开园以来这里累计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单日最高客流量达1.6万人,共记录到140余种鸟类,为杭州市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作出了钱塘贡献。
近年来,钱塘(新)区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力打好蓝天、碧水、清废、净土保卫战:大气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24年PM2.5浓度改善率全市排名第3;地表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省控和市控断面连续三年100%达标,创成省级、市级美丽河湖13条;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全区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100%,累计创成无废细胞223个;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不断推进,两个街道达到省级现代化美丽城镇建设要求,美丽乡村实现全覆盖;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获得美丽浙江考核优秀区县,捧得治水“大禹鼎”……
这一系列关乎民生“呼吸之间”“开门可见”“可感可及”的数字,生动诠释了钱塘(新)区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展思想,将党的执政根基深植于青山绿水之间。
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
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时代样板
59个行政村、8.5万农村人口,如何将城与乡一起统筹推进,这是摆在钱塘(新)区面前的课题。近年来,该区把缩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收入差距作为主攻方向,围绕“富民”统筹做好“强城”“兴村”“融合”三篇文章,进一步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时代样板。2024年,该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9.5%,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1万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万元,位列全市第一;城乡居民收入倍差1.42,位列全市第一;全区59个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94亿元,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1.96亿元,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达到120万元以上的村占比86.4%。
今年,该区发布《杭州市钱塘区以“千万工程”推进城乡融合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时代样板的实施方案》,为缩小“三大差距”进一步明确了路线图、任务书。
如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在钱塘不断打通:依托优良生态资源,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农家乐、特色农产品销售成为村民致富的“金钥匙”,“生态美”与“百姓富”实现有机统一:
河庄街道江东村上榜浙江省首批人文乡村建设名单,牵手省级文化特派员何剑伟,2024年全年共接待游客15万余人次,累计旅游产业增加值突破1000万元;
义蓬街道火星村积极引进采摘园、创业园、物流园为代表的“三园”项目,助力村集体经济收入攀升至46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超过6.1万元;
临江街道立足湿地生态、知青文化、围垦农业三大核心优势,以农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打造杭州钱塘大湾区省级湿地公园等乡村旅游景点,2024年辖区共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同比增长50%以上,旅游业带动村集体经济总收入同比增长12%以上……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也是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关键一年。接下来,钱塘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以建强“县城-中心镇-重点村”发展轴为突破口,构建“一轴一心三街四组团”的架构,把融合的理念和导向贯穿始终,加强特色化、标志性共富实践探索,争取经过三年努力,到2027年实现全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目标达到7.2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倍差控制在1.4以内,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均达到150万元。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钱塘(新)区进一步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高水平建设产业新城,高质量打造一流新区”的发展新图景正在这片热土上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