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青绿生万象 建德从“生态佳”到“生态+”的实践探索
“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为新起点,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在近日召开的建德市委十五届八次全体(扩大)会议报告中的这句话,印证了建德20年来从“生态立市”到“生态兴市”的生动实践。
二十载山水泼墨,绿意已成发展底色。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年之际,建德市委全会吹响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奋进号角。站在新起点,建德将以更高站位深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以更实举措争创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下半年,三江两岸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项目将破土动工,航头循环农业EOD项目也在加速申报,一条条生态“变现”的“建德路径”正在绿水青山间徐徐铺展。
●
守好“生态佳”:“壮士断腕”换“绿水青山”
清晨的新安江薄雾如纱,白鹭掠水而过,清澈江水倒映着两岸青山。20年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科学理念在浙江诞生,作为浙西生态屏障的建德市,始终以这一理念为指引,从生态保护到产业转型,从文化赋能到全民共享,探索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富民新路。
“20年前,化工、碳酸钙等传统产业曾撑起建德经济半壁江山,但粉尘与污水却成‘生态枷锁’。”建德市相关负责人回忆,彼时的建德,必须在“发展与保护”的天平上找到新的平衡点。
破局始于“壮士断腕”的决心。建德以“生态立市”战略为引领,打响了一场关乎未来的“保卫战”:2006年-2017年间,经过多轮整治,关停并转化工企业48家,保留企业集中入园,建成全省首个化工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区;关停整合371家碳酸钙企业(个体户),特别是关停了全部的土石灰窑,彻底解决了“青山白化”问题。
在这场“腾笼换鸟”中,海螺水泥的“绿色革命”便是典型。这家传统企业20年间完成了从“黑色水泥”到“绿色智造”的转型:推动窑专家优化系统、工业大脑、智能巡检、智能质量控制系统、机器人装车等项目落地,整个制造过程信息化、可视化和智慧化,实现单位GDP能耗下降24.8%;建成全省首条绿色矿山竖井平硐系统,把2000米长的输送带缩短至400米,实现开采扬尘“零排放”;通过“余热发电+光伏”模式年发电1.45亿度,年减排二氧化碳8万吨;2024年,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3.47亿元,印证了“绿色转型不是成本,而是竞争力”。
这样的转型并非个例。建德以这场“自我革命”推进全域整治,锚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目标,聚焦“化工、水泥、碳酸钙”三大产业,通过企业内部元素循环、节能减排改造、高效治理实现化工行业示范引领。比如新安股份已形成“草甘膦—氯甲烷—有机硅—盐酸—草甘膦”的闭路循环生产系统,独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新安股份循环经济模式已进入3.0时代,氯、硅、磷三元素利用率均超97%,走出了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绿色发展道路。
生态治理的成效最终写在绿水青山间。通过“五水共治”,建德全市205条河道中98%达到Ⅱ类水质,7次捧获治水“大禹鼎”;森林覆盖率提升至73.52%,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95%,先后摘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首个气候宜居城市”等桂冠……这些亮眼的成绩,正在持续擦亮“宜居建德”的城市品牌。
●
激活“生态+”:“多元融合”让“山水变现”
“生态好了,钱从哪里来?”这是建德在守住“绿水青山”后必须回答的问题。20年来,建德跳出“守着好生态吃穷饭”的困局,探索出“生态+”的多元融合路径,让“美丽风景”真正变成“美丽经济”。
在“生态+”实践中,作为农业大县的建德,农业自然成为首个突破口。杨村桥镇的草莓地,正是这场“绿色革命”的生动缩影。2020年,该镇创新探索“草莓标准地”改革:村集体统一流转零散土地,统一建设大棚、配套灌溉系统,再以低价出租给农户。
2022年,建德全面推进草莓“标准地”改革。“目前,公司入驻300多亩草莓‘标准地’,年亩均产值达3.5万元。” 杭州沃农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伟说,“标准地”改革不仅解决了土地流转碎片化问题,还通过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让企业实现“拎包入住”,极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标准地”改革不仅激活了土地资源,更成为撬动全产业链升级的支点——杨村桥镇率先建成建德首家草莓分拣中心,随后建德快速铺开覆盖全域的冷链仓储与智能分拣体系,让草莓亩均产值实现质的飞跃;建德草莓产业技术研究院培育的“建德红”新品种,上市时间提前20天,亩产值突破6万元;7000余名“草莓师傅”带着技术走出建德,在全国27个省份种植9万亩草莓;目前,建德草莓全产业链产值超50亿元……从零散种植到标准经营,从本地发展到全国布局,小小的草莓成了“生态+农业”的富民样本。
与此同时,“生态+文旅”也在山水间找到新打开方式——航头镇航川村的“139民宿”,已从“道路狭小、庭院杂乱”的落寞山村,蜕变为“开门见绿、推窗即景”的“网红民宿村”。
“好生态就是最好的名片。”航川村党委书记宁德良回忆,2023年5月启动民宿项目时,村民董大哥因“怕亏本”多次拒绝,宁德良拍着胸脯承诺“真亏了,我兜底”,最终促成“董家大院”开业。如今,“139民宿”从12户扩至32户,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户均月增收3万元,村集体收入增长163%。
“以前废弃矿山无人管,现在成了赚钱的‘金山’!” 航头镇石屏村村民老郑感慨。航头镇的江南喀斯特景区曾是一片废弃矿山,如今打造了悬崖咖啡、飞拉达攀岩、悬崖画展等创意项目。其中,景区吸纳了50多名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并为村集体年增收10余万元。
更妙的是,该镇航川村原废旧猪栏改造的“云下美术馆”里,“何以青绿——在航川遇见美丽中国”主题摄影展正在展出。共展出建德摄影工作坊学员和航川村村民66幅摄影、摄像及艺术装置类作品。生态与文化的深度融合,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落脚“宜居感”:“共享成果”让“富民生根”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的最终落脚点,是百姓的“获得感”。在建德,“生态+”的红利不仅体现为经济数据增长,更转化为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福祉的改善,让“宜居”不仅是环境标签,更是可触摸的幸福质感。
三都镇的“水电抱团”探索出“生态+共享”的共富模式。2021年,19个行政村联合成立聚能富水电公司,对6座小水电进行“整合收购—技改提升—统一运营”。2024年3月以来,4座并网电站已创收117万元,汛期单日最高达3.6万元,预计全年为村集体增收428万元,7个高山村借此实现“消薄”。
不仅如此,三都镇还精准定位“幸福河湖+水利惠民+产业富民”路径,探索“以渔富民”模式。今年6月底,该镇招引总投资1000万元的三都镇石斑鱼标准地项目建成投产,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40万元,并形成年产值1200万元级农业产业链。
“靠山吃山”的大洋镇柳村村,打造的“高山有机蔬菜基地”,目前已累计吸纳350人就业,人均年增收4万元,年销售收入超800万元;从“养殖村”蜕变为“仙草谷”的莲花镇齐平村,30多户村民加入铁皮石斛合作社后,人均年增收4万元,村集体从负债80万元跃升至年收入近100万元……建德用一个个案例证明:绿水青山的价值,藏在田间地头的果实里,藏在民宿客栈的笑声里,藏在村民日渐鼓起的钱袋里。
治理创新更让 “共建共享” 理念深入人心。三都镇松口村的“美好账本”,以积分激励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美丽庭院建设;大同镇“稻香小镇”建成“云上稻香”数字平台,实现水稻生产全流程智能化……从“要我参与”到“我要参与”,村民的积极性被点燃,让乡村焕发出更强劲的内生动力。
生态是底色,产业是路径,富民是目标。20年实践,建德实现了从“生态佳”到“生态+”的跨越。
从“仙江”的晨雾到草莓大棚的霞光,从悬崖咖啡的香气到村民脸上的笑容,建德的探索实践证明: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不是选择题,而是共生体;“守护生态、激活价值、共享成果”之路没有终点,只有接续不断的新起点,才能让“宜居”从愿景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