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1%的市场主体集聚起20%青年人才 城西科创大走廊做对了什么?
杭州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创新活力之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实施创新强市人才强市首位战略,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为主要支撑,以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关键路径,以人工智能为核心变量,以打造最优创新生态为重要基础”。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战略抉择,更是回应时代命题的核心路径。创新驱动非一日之功,亟须前瞻视野下的系统布局与务实行动。我们将目光投向肩负全省创新引擎重任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以此为窗口,解码杭州以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深层实践。
“创新的根本在人才。”这句话,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人才工作相关负责人时常挂在嘴边。
近年来,大走廊深入推进人才高地先行区建设,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每年新增国家级和省级领军人才人数占全省的1/3,35岁以下青年人才达8万余人。大走廊管委会相关负责人点出关键:“换个角度看,大走廊用占全市1%的市场主体,引来了占全市20%的青年人才,这份吸引力够‘硬核’。”
青年人才为何青睐大走廊?建设全球创新人才汇聚地,大走廊走到哪一步了?
让用人单位手握“投票权”
当赵佳穿着一袭白裙,踩着欢快的步子来到记者面前时,记者很难将“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身份,和她挂上钩。
这是一个青春明媚的“90后”姑娘,能力出众。2022年5月,因华大集团落地杭州创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并进行增量业务拓展,赵佳成了公司来杭的3名“拓荒者”之一,从深圳直奔大走廊紫金港科技城。
“基因测序引领的大健康产业本身就年轻,从业团队自然年轻化。”赵佳介绍,短短3年时间,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已有5家关联企业,在杭员工达700余名,其中35岁以下占比超95%,本科及以上学历基本是标配,包括30余位博士后。
尽管团队扩张迅猛,赵佳却直言:“在大走廊,抢挖高层次人才,不是头疼的事。”
底气从哪里来?在传统人才政策之外,大走廊打出了一套独特的“组合拳”。
让赵佳特意点赞的,是博士后“双倍礼遇”:除了杭州市的40万元补贴,3年后大走廊再专项补贴40万元。“这额外的40万元真金白银,足够成为把人才留在大走廊的临门一脚。”
更让她眼睛一亮、直呼“加码”的,是大走廊去年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人才自主认定政策。“不拘一格降人才”在这里有了更为具象的表达——政府部门给予用人单位相应的人才认定名额,由用人单位按程序自行认定杭州市相应层级高层次人才。
“这两招,都是企业‘心声’的落地。” 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人才工作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博士后专项政策的诞生,源于一位学术大咖的建议:“要重视30岁左右的青年高层次人才,要给这群‘诺奖年龄层’的年轻人扎根杭州的底气。”人才自主认定,更是实打实把“投票权”交给用人单位,让最懂行的人精准锁定最需要的人才。
“这把钥匙,真解了我们的‘锁’。”赵佳深有感触。在她看来,华大专注的领域常是“当前小众、未来大众”,重在孵化产业而非追逐学术光环,传统评价有时“水土不服”,“我们最清楚这些年轻科学家的价值,利用自主认定名额,既是对人才的及时认可,也保住了关键项目核心力量。”
政策不是唯一吸引力
不过,政策红利绝非吸引人才的唯一磁石。用赵佳的话来说,“杭州有不少打动人的东西。”
虽是地道的河北妹子,赵佳却偏爱江南的山光水色。“太喜欢这样张弛有度的生活了!”早年的杭州之旅,曾让她萌生定居的念头。如今,来到大走廊的赵佳把家安在了良渚文化村,与中华五千年文明遗址为邻。
休息的时候,清晨到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听呦呦鹿鸣、下午到国家版本馆看展、傍晚到玉鸟集感受集市烟火……工作与生活在这里得到了完美平衡。
被这片“诗与远方”打动的,远不止赵佳一个人。她的同事、年轻妈妈杨旭,拖家带口从天津来到杭州,扎根于大走廊,她的“一见钟情”源于西溪湿地。“推开窗就是芦花飞雪、碧波荡漾,当时就想——天下怎么有这么美的地方。一冲动,就留下来了!”她笑着回忆初遇杭州的震撼。更让她安心的是政府部门的贴心承诺:孩子入学无忧。“工作人员甚至主动推荐好学校,这份周到让好感度瞬间拉满。”
如果说生态是“面子”,那么创新涌动的产业生态,则是大走廊乃至杭州更硬的“里子”。
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海归人才王国梁,选择在大走廊青山湖科技城开启事业下半场,看重的正是杭州喷薄而出的创新基因。2023年,他背包独行至此,出任浙江众合科技副总裁,一手创立了专注于医疗器械产学研转化的CDMO创新平台“煋医科技”。
传统医疗器械巨头多聚于珠三角和苏锡常地区,为何选择杭州?王国梁的答案一针见血:“这正是杭州的优势!”在细分领域的创新突围,如齿科、医美等,需要快速响应市场与塑造消费品牌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拥有深厚数字经济基础和互联网基因的杭州之所长,“杭州两者兼备,是创新者的沃土。”
政策之外,服务的温度同样不可或缺。王国梁对此深有体会,为寻找合适厂房,临安区工作人员陪他跑遍角角落落;为办理一张涉及12个部门审核的证件,当地高效组织联席会,“一站式”解决所有流程……“这种‘平时不打扰,需要就出现’的服务,是真正的安心剂!”
打造综合生态优势
如果把目光放至全国,不难发现,当各大城市“抢人大战”的硝烟渐渐沉淀,一种更为本质的竞争逻辑浮上水面——城市间的人才争夺,正从“政策高地”的争夺向“综合生态”的构建全面升级。
回顾杭州以及大走廊人才招引历程,其发展轨迹清晰可辨。“从初期依靠落户、补贴等硬性政策吸引人才的1.0政策竞争时代,到杭州率先以‘店小二’式服务优化开启的2.0服务升级阶段,如今正坚定迈向‘生态驱动’的3.0新纪元。”浙江省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陈丽君认为,这一阶段的“生态”绝非仅指青山绿水,还是产业活力、城市品质、创新氛围、治理效能乃至文化包容性的综合评分体系。
大走廊的实践,正是这一理念的先行者。早在2016年,陈丽君就牵头为其编写了人才规划,其中深化改革创新机制、简政放权市场导向、国际定位开放聚才、以人为本生态为基的基本原则,仍为大走廊当下人才政策的核心框架,也为大走廊人才战略构筑了深层优势。
然而生态优势并非一劳永逸,在“更大力度构建创业者的天堂和创新活力之城”的当下,大走廊乃至杭州该如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人才是抢不来的。”王国梁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人才是吸引来的,越是高层次人才流动性越大,“就像你不可能把刘德华终身只绑定在一个地方开演唱会。”
这样的洞见,在2022年大走廊人才吸引力报告中已有印证:北上深杭人才互动频繁,流出人才年薪15万—40万元占比达48.2%,具备3年以上工作经验者流动较为频繁,高端智力的全国性流动已成常态。
在王国梁看来,这不是一件坏事,“当顶尖人才携带前沿视野和创新火种自由流动,激活的是全国产业版图的高质量发展,锻造的是中国参与全球竞争的坚实底座。”
流动是常态,那么生态便是磁极。这段时间,陈丽君正着手调研“十五五”人才发展规划,几个重点已明确:“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体制机制改革是核心动能,构建开放包容的人才流动机制是人才工作新基建。”
人才招引的下一程,终点不再是“抢来”多少顶尖头脑,而是能否培育出滋养智慧之树的丰沃土壤。当城市间从政策擂台转向生态境界的较量,这场关乎未来的无声竞赛才真正抵达了关键隘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