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之光,照向世界——西湖区“容量短剧”全球破圈
M511光影汇
每月数十部短剧从创意孵化走向全球上线——在西湖区M511光影汇的杭州容量互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容量短剧”),科幻新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刚杀青,新项目的分镜脚本已在屏幕闪烁。从剧本到成片仅需一个半月的高效生产,使其成为全国短剧产能的“核心引擎”。
作为西湖区文化“新三样”出海的标杆样本,容量短剧以“政策+平台+科技”三位一体的生态重构产业逻辑,完成从商业模式探索到内容生态闭环构建的跨越,折射出浙江在文化强省建设中持续释放的机制创新与政策温度。
1
科技赋能 激活创作生产力
走进容量短剧的剪辑室,时间密度被技术重新定义——AI配音、多语种译制等技术已融入制作流程,有效解决短剧周期短、量大、版本多的制作痛点,让内容生产驶入降本提效的“快车道”。
技术的突破更打开了创作边界。业内首部航天科幻题材微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创新性地采用“虚拟拍摄+实景搭建+AIGC生成”的融合技术,呈现大量地球难以实拍的“月面场景”。“AI让我们敢想敢做,控制成本的同时保证视觉沉浸感。”容量短剧副总裁、总编辑胡朝清介绍。
同样的技术赋能也体现在文旅短剧《水韵风情梦塘栖》中——抗洪救灾的历史片段虽在成片中仅有2至3秒呈现,但如果使用实景拍摄,周期与预算都极高。如今通过AIGC渲染生成,不仅保留了历史沧桑感,也实现了极佳的视听效果。
技术基建更打通了文化出海的航道。容量短剧自主研发的AI翻译平台,将传统译制流程升级为智能化流水线:自动抓取字幕、AI多语种转换、译员复核质检环环相扣,单剧译制时间成本降低约50%。“原本1部剧的内容,以前需要1-2天完成翻译,现在应用自主研发的短剧本土化AI翻译系统,只需要3-4小时便可完成。”胡朝清介绍。
目前,容量短剧已上线海外短剧APP,上架出海译制剧3000多部,覆盖英语、日语等14个语言市场,覆盖200多个国家,海外社媒平台总粉丝量超1000万,短剧视频总播放量达10亿次。
2
精品引领 彰显文化传播力
技术突破为内容创作打开新空间,而容量短剧真正的护城河在于对“好剧=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商业价值”的坚守。
作为行业领跑者,其作品频频斩获业内认可:《我在巴黎当侠客》《香格里拉下雪了吗》等作品接连斩获CMG中国微短剧盛典“年度品质微短剧”、北京国际电影节“年度特别关注短剧/微短剧”、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网络视听作品”及国际微短剧大赛一等奖等荣誉。《哎呀,皇后娘娘来打工》《面若桃花》《辣妈回村》《宋朝来的小贵人》等爆款也凭借精准情感洞察和精良制作引发追剧热潮,铸就“容量制造”金字招牌。
取景金华武义的《带你去个好地方》在抖音播放量突破4700万,其影响力远超流量:直接带动30万游客奔赴拍摄地,创收超2500万元。在全省推进“文化+旅游”融合背景下,容量短剧正以全省11个设区市为创作蓝本,邀请浙江籍文艺界、体育界名人参演推荐家乡山水文化,持续深化微短剧赋能文旅。
在文化“新三样”出海浪潮中,容量短剧制作的首部奥运题材精品短剧《我在巴黎当侠客》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剧集上线后,海外平台涌现高赞评论:“这就是我们印象中的中国功夫!”剧中自然呈现的“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更成为传递中国开放形象的软性窗口。
3
生态护航 提升产业竞争力
容量短剧的迅猛发展,不仅是短剧模式巨大潜力的印证,更是西湖区文化企业创新出海、提升全球影响力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西湖区打好“政策+服务+改革”组合拳,加速网文网剧网游文化“新三样”漂洋过海:借助之江编剧村、咪咕等知名作家集聚优势,变革文学创作、翻译、推广等生成传播机制,让“一键出海、全球追更”成为可能;依托华策影视、浙江影视集团等龙头,构建顶级制作与国际发行网络,并积极应用AIGC技术,其打造的海外平台“华剧场”订阅用户已超4500万,点击量达220亿次;吸引游科互动、顺网科技等新兴力量,推动游戏产品全球化布局。
“选择扎根M511光影汇,正是产业生态与政策环境深度共振的结果。”胡朝清深有感触,“今年春节前迁入后,西湖区相关部门便主动上门对接,政策解读详尽高效,沟通顺畅透明。”这种“带着解决方案上门”的服务模式,让团队真切体会到杭州营商环境的温度:“在这里,企业只需专注两件事:做好内容,干成实事。”
如今,西湖区“新三样”出海格局日益清晰:容量短剧的工业化平台化出海、咪咕数媒的网文全链开发、华策影视的顶级制作与国际发行,共同勾勒出一条从内容原创、技术驱动到全球影响力的跃升路径。数据印证了其规模与活力——目前全区集聚以“新三样”为核心的规上文化企业45家,今年1-6月实现营收42.8亿元。
眼下,容量短剧正积极探索“国企平台+民营创意”机制,与之江电影集团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浙江首个省级国企与头部民企联手的微短剧平台,并聚焦文化出海,探索“内容出海——产业回流”的更多可能性。
西溪路511号曾为浙江省电影总公司办公地,《庐山恋》《铁道游击队》等珍贵胶片曾在此珍藏。随着M511光影汇项目推进,这里转型为“精品内容生产+场景智能制作+复合体验经济”的新型城市文化空间。
胶片时代虽已落幕,但西湖区数字文化的星河,正在新一代创作者手中奔涌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