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过“1-100”产业鸿沟 诞生14万余家企业主体 城西科创大走廊靠的是什么?
翻看城西科创大走廊各项成绩,其中关于“科创生态”的一组数据很亮眼——
年初热议的新锐科技企业,游科互动、云深处、强脑科技等半数崛起于大走廊;每年大走廊诞生企业主体约2万家,累计超14万家。
创新热土何以动力十足?聚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城西科创大走廊又如何锻造全省创新引擎,推动更多原始成果迈过“1—100”产业鸿沟?
高校催生 与科技赛道深度契合
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地带、紫金港科技城西溪谷的一间写字楼里,“拓扑灵犀”的工位尚未坐满,公司崭新的招牌已悬挂上墙。
这家主攻人工智能的初创企业刚在今年2月完成注册,创始人张博从浙大本科起步,历经香港科大的深造与微软亚洲研究院、幻方深度求索的锤炼,最终选择将事业的起点锚定在母校附近。
“情怀是引子,选择这里是因为这地方与科技赛道深度契合,人才密度高,与校友、商业伙伴的联系也更紧密。”张博的话语中,透露出对这片创新沃土的深刻认同。
“拓扑灵犀”的故事,在城西科创大走廊并非孤例。大走廊汇聚了浙江大学、西湖大学、国科大杭高院等顶尖高校,它们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催生科技型企业家集群的“第一资源”。
不久前,全球首款柔性变刚度机械臂Mawarm及HEART系列机器人发布,这是一对刚柔并济的机械臂,在未来人机协作中,将以一种温柔的姿态“拥抱”人类,该系列产品所属科技企业“西湖交互”,就孵化自西湖大学讲席教授姜汉卿的跨力学实验室。
浙大竺可桢学院首届毕业生中的“神仙眷侣”吴菁、张晨,创办了深耕图数据库领域的“创邻科技”,落地城西科创大走廊,历经近十年拼搏,目前拥有多项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已能和互联网大厂“掰掰手腕”。
仅一街之隔,浙大校友方毅创立的“每日互动”,已率先登陆A股,成为“数据智能”的领军者。
据《2025浙江大学校友经济蓝皮书》统计,浙大校友掌舵的上市企业已达327家,总市值约6.02万亿元。这是一个曾让北大教授都惊叹的数字!
浙江高校正以磅礴之力,驱动时代创新的巨轮。
人才优势凝聚成地域创新优势,恰如斯坦福之于硅谷、麻省理工学院之于波士顿,在城西科创大走廊澎湃上演。
“总觉得这块地方活力特别足。”“拓扑灵犀”人力资源负责人柳影说,到处是年轻的面孔,大家讨论的都是最新的前沿技术。杭州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佳则告诉记者,她明显感受到复合型人才特别好招,“他们不仅可以做科研,还能管理项目,甚至往上下游涉及。”
高校发力的同时,城西科创大走廊迎头布局。去年10月,《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获批,其中规划以环南湖、西湖大学、未来科技城等七大创新圈为引领,构建“七圈多平台”的产业空间体系。它如同精密织就的创新网络,将策源、转化、产业、服务四大平台有机串联,既拓展创新策源的双极动力,更引导企业集群共进,推动产学研深度交融。
规划引领下,西湖大学、浙江大学、国科大杭高院等成果转化基地相继揭牌,已成功孵化科创企业196家。
创新的种子正破土成林。
搭建桥梁 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
城西科创大走廊云城核心区、风景如画的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办公楼里,杭州城投未来之星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兵将“院士工作站”的“金招牌”摆摆正。这是杭州市属国企唯一院士工作站,并以此为依托成立“未来实验室”,“这是我们和浙大共同搭建的桥梁。”马兵介绍。
“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适合去做企业。”采访中,这句话常常被提起。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要跨越价值逻辑、机制壁垒与认知鸿沟等多重断层。“举个例子来说,高校追求的学术极致性与产业需求的经济性,就常存在落差。”马兵说,这就需要桥梁纽带,将两者的需求磨合融合。
城投“未来实验室”组建了技术经理人团队,一手梳理城投集团在新材料、新能源、新基建、数字经济四大方向的产业需求库,一手对接院士技术库;城投未来之星还将与浙江大学探索以知识产权入股形式共建合资公司,将教授团队的前沿技术直接注入国企成熟的产业链。
放眼整个城西科创大走廊,这样的“桥梁”比比皆是。
在青山湖科技成果双向转化中心,青山湖科技城和清华大学、清控科创深入合作,让科技城企业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重点高校院所展开更深入的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提升青山湖科技城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主导产业的影响力和集聚度。
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申报的“中阶梯光栅开发及其在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应用产业化”项目,就是首批逆向转化项目之一。“项目是和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合作的,围绕高端中阶梯光栅光谱仪对高精度中阶梯光栅的需求,研制出一款高精度中阶梯光栅产品。”杭州谱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韩双来介绍,光栅国产化之后,每台仪器实现降本7000元,预计年产量将提升至500台,实现产值翻倍,销售额突破2亿元。
在浙大校友企业总部经济园,一场“零成本创业实验”正在发酵。“我们算的是长远账。”园区平台负责人胡杨告诉记者,“科学家可带技术免租入驻,企业获定向研发支持,平台则促成价值匹配。”
长江学者、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申有青的落地经历,印证了这一路径。其负责的先进智能材料工作室在园区推动下,与天津药研院联合开发新药。“产业链痛点倒逼技术攻关方向,而颠覆性技术又催生新业态。”申有青说,“科技和产业的双向奔赴,一定要在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平台上实现,才能切实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
在7月初举办的“西湖链链看”西湖大学科技成果转化专场上,西湖创新基金与区科创投、西湖交互机器人与遐龄荟、西湖机器人与杭州麦岭沙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等7对“CP”牵手,达成战略合作意向。西湖大学校长助理、成果转化负责人王廷亮表示,从西湖大学首个科技成果转化落地项目——西湖生物医药诞生以来,西湖大学成功孵化成果转化企业51家,对外融资25亿元,估值近200亿元。
让企业家与科学家无缝对接的,还有制度桥梁的创新,打破“身份桎梏”。西湖大学创新推出云谷教授机制,云谷教授无须承担教学任务,可全力攻坚科研成果产业化,阿特斯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瞿晓铧,贝达药业董事长丁列明,万界数据董事长、国兴智算总经理刘震受聘其中,深度助力西湖大学的产业培育。
“他们看得懂技术、敢为人先,愿意在未来产业的萌芽阶段投入资金及其他资源,与新型研究型大学组建创新联合体,甚至由此打通上下游的产业链。”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沈伟说。
双轨齐下 把“会发芽的种子”筛出来
城西科创大走廊管委会办公室里,科创服务中心主任陈栋栋正伏在案头修改材料,不久前,城西科创大走廊2025年优秀概念验证项目征集公告正式对外发布,为这片创新策源地的新一轮发力厚植沃土。
选在此刻开启征集并非偶然。2024年首批优秀概念验证项目陆续破土而出,注册成立公司,已有12家企业获得首笔补助资金支持,其中微分智飞科技有限公司的复杂矿洞探测无人机项目尤为亮眼,不仅获得了政策资金支持,还获得了首单补投联动基金支持。
此外,一年以来已新增入库各类概念验证项目数百个,亟待遴选转化。陈栋栋感慨道:“这意味着我们的机制是有效的、服务是精准的。‘第一步’走得很扎实,是时候开启新一轮孵化了。”
面对科技成果转化这道世界性难题,是完全将科研成果抛向市场“适者生存”,还是另辟蹊径?城西科创大走廊乃至杭州,选择了一条更精准、更富前瞻性的融合之路——概念验证与政策扶持双轮驱动。
“科技成果转化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概念验证则是打通成果转化的‘最前一公里’。”杭州市国科大新型光电智能感知概念验证中心主任余伟国告诉记者,概念验证即对项目技术、应用、市场、发展等方面进行研判,验证“技术可行性”和“市场需求性”,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关键一环。这也意味着,优秀概念验证项目所诞生的产品自带“市场属性”,科技成果从“有”迈向“有用、有市场、有未来”。
这不是在否定市场选择的力量。“你看阿里、大疆,他们经过概念验证了吗?做企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我们才看到了一个阿里,倒下的、看不见的,谁知道有多少?!”陈栋栋说,“概念验证是让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少走弯路、扬长避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扶持则是精准滴灌,将阳光雨露洒在那些更容易发芽的种子上。”
为此,城西科创大走廊打出了政策扶持的“组合拳”——构建“科学家+企业家+投资家”的协同创新机制,产业难题在哪里,科研方向就在哪里,社会资本就投到哪里;构建“原始创新+概念验证+快速熟化”的成果转化机制,推动更多科创成果第一时间验证、中试、孵化;搭建“补助+投资+跟投”的金融支持机制,既发挥政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又引导更多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建立“人才担+护苗贷+创新保”的陪跑赋能机制,联合各类金融机构持续接力,让每个好创意、好项目、好团队都能在大走廊落地开花、茁壮成长。
不仅是概念验证,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路径,还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重构,一条“基础研究—概念验证—小试中试—产业化”的全链条正被逐渐牵起。
国科大杭高院牵头组建了杭州市国科大新型光电智能感知验证中心,聚焦物理光电和智能感知产业,开展项目挖掘、汇总、筛选、项目评估、价值分析、中试熟化、二次开发等一站式服务工作,帮助早期成果开展技术、商业化及可行性验证,降低风险,并吸引进一步投资,加快项目成熟度,有效支撑项目嫁接至孵化和培育阶段;西湖大学聚焦光电领域,构建起特色工艺线,为科研成果转化搭建起模拟生产的“练兵场”,大大加速了产业化进程。
边探索边破局。可以肯定的是,创新的“星星之火”终将汇聚成燎原之势,实验室的灵感被精心筛选、强力催化,最终将成长为支撑未来的参天大树,驱动浙江创新的引擎轰鸣不息。